《信息與權力:宋代的文書行政》是一本202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全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息與權力:宋代的文書行政
- 作者:李全德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7月
- 頁數:408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22800790
《信息與權力:宋代的文書行政》是一本202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全德。
《信息與權力:宋代的文書行政》是一本202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全德。內容簡介以文書御天下是中國古代國家官僚制度中的顯著特徵,而不同時期信息溝通與處理機制的差異,也彰顯出各自不同的時代性格和權力運作方...
唐代“生祠立碑”——論地方信息法制化 麻制草擬與宋代宰相任免——重在文書運行環節的探討 軍政信息與蒐集傳遞 威權、速度與軍政績效——宋代金字牌遞新探 關於宋朝地方赦書的傳達——以出迎和宣讀為中心 晚宋軍情蒐集與傳遞——以《可齋雜稿》所見宋、蒙廣西戰役為例 文書體式與外交秩序 古代東亞地域的外交...
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對文書程式已有規定。現存較完全的官方規定,有南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頒行的《慶元條法事類》所載的宋代文書程式和《明會典》所載的明代文書程式,但它們都是為一般官員規定,而不列詔令文書程式。明、清兩代的文書程式基本相同,文字結構大體分為7個部分:①檔案責任者的官銜、姓名;②...
試論“狀”在唐朝中央行政體系中的套用與傳遞 吳麗娛 唐代帖文的形態與運作 雷 聞 唐代“批答”述論 ——以地方官所獲“批答”為中心 葉 煒 《天聖令》所見唐代過所的申請與勘驗 ——以“副白”與“錄白”為中心 李全德 唐代前半期的地方公文體制 ——以吐魯番文書為中心 赤木崇敏 宋朝“敕命”的書行和...
第二節 制誥文書的草擬和頒降 一 翰林制書的草擬和頒降 二 外製誥命的草擬和頒降 三 頒降之後 第三節 出告:制誥文書與宋代政務體制 一 內制告身 二 外製告身 三 餘論 第四節 制誥文書收入宋人文集之舉 一 制誥收入文集之情況及合法性 二 宋人收錄製誥之目的 三 制誥收入文集之途徑 四 附論:《宋大...
《宋代文書違法及防治研究》是一本圖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鐘文榮。內容簡介 本書以皇權與文書的互動關係為主線,以法律為基礎,以揭示防治經驗為目標,從宋代文書立法的基本情況入手,分析了宋代常見的文書偽造,文書稽程,文書泄密,文書不實,文書亡失、盜竊、非法買賣、非法雕印等問題,結合宋代社會歷史...
《黑水城宋代軍政文書研究》是2014年11月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瑞青。內容簡介 《優博文庫:黑水城宋代軍政文書研究》是近年來集中公布的宋代出土文獻之一,對於研究兩宋之際基層政治、軍事、司法、經濟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優博文庫:黑水城宋代軍政文書研究》以《宋西北邊境軍政文書》為研究對象,分別...
《宋代西南區域文書通信系統研究》是2019年3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田青。內容簡介 《宋代西南區域文書通信系統研究》立足於宋代西南區域基層社會控制的一個側面——信息控制,以該區域的文書通信系統研究為切入點,在對陸路和水路文書通信系統建構進行全面細緻梳理的基礎上,以川峽四路為重心,考察了該...
宋代因之。元代改統於中書省。明朝時期 明朝廢中書省,六部乃直接對皇帝負責,成為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機構。各部置尚書一人,總管本部政務,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為尚書之副。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定六部具體職掌,並於歲終進行考績,分其優劣,以行黜陟。六部官員相對穩定,不得輕易調動,凡有勞績者,則在...
宋代對官員行政責任的追究,大部分通過法律的形式予以規定。宋代和官員責任承擔、職權等相關的法律制度較為完善,立法的總數遠遠超過前朝。《吏部條法》《慶元條法事類》等和官員責任及其追究相關的法律在前朝的基礎上實現了新發展,這些法律中對官員行政方面的規定比《唐六典》更為具體和豐富,同時還更具可操作性。比如...
文書、信息與權力:唐代中樞政務運行機制研究反思【劉後濱】/265 北宋三司研究述評【張亦冰】/288 ·書 評·陸揚《清流文化與唐帝國》【李鴻賓】/323 陸揚《清流文化與唐帝國》【陳志堅】/334 李碧妍《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胡耀飛】/350 柏文莉《妓、妾與貞節觀:1000~1400年中國的性別與社會...
中書省作為正規的宰相機構,掌管制令決策,是中央最高權力機關,其長官中書令是制度規定的首席宰相。中書令不常設時,副長官中書侍郎即為首席宰相。南北朝、唐朝中後期及宋朝,中書舍人是中書省的實際長官,行使宰相權力。現代行政區劃的“省”,即來源於元朝中書省設於各地的派出機構“行中書省”。元朝以中書省總理...
文書、信息與權力:唐代中樞政務運行機制研究反思【劉後濱】/265 北宋三司研究述評【張亦冰】/288 ·書 評·陸揚《清流文化與唐帝國》【李鴻賓】/323 陸揚《清流文化與唐帝國》【陳志堅】/334 李碧妍《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胡耀飛】/350 柏文莉《妓、妾與貞節觀:1000~1400年中國的性別與社會轉變...
知州宋朝州的最高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略低於“知府”。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縣長。通判府之副職。相當於副市長。縣丞協助縣令治理一縣之事。相當於副縣長。主薄掌錢糧、戶籍。相當於糧食局長或戶籍局長。教授府掌訓導考核學生。相當於省教育廳廳長。游擊位參將之下,掌率兵防禦。負責防禦工作的師級軍官。侍...
宋朝的吏主要是經手稅賦徵收或者處理獄訟,押司應該是負責案卷整理工作或文秘工作的小吏,但級別不好說,因為州政府也有押司一職,宋朝和明朝的刑部也有押司一職。一般一個縣有8個押司。如《水滸傳》中,宋江在上梁山之前擔任的就是鄆城縣押司。歷史意義 押司是衙門裡的書吏,也就是書寫文書的人員。他們雖然被...
宋朝 宋朝在宮城內設定中書門下,作為中樞部門的首腦官署和正副宰相集體處理政事的最高權力機構,或稱政事堂。中書門下的長官在北宋前期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為分散宰相的事權,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宋神宗趙頊元豐官制改革,撤銷中書門下,將其職權分歸門下、中書、尚書三省,以尚書左、右僕射各兼門下、...
縱觀唐初樞密院只有掌機要文書一人,到宋代成為一個龐大機構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具體制度在人治與法治鬥爭的狹縫中發展變樣的經過。同時也可說明,在根本制度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任何具體制度無論初設時的主觀願望多么良好,其最後結果總是事與願違,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已經邏輯地證明了這一點。歷史評價 武漢...
到了宋代,又特定其資權,變成了一種清要而又顯貴的官員了。宋代能入翰林學士院任職的,都是一些文學之士。學士中資格最老的稱翰林學士承旨,其下稱翰林學士、知制誥。承旨不常設,其他學士也無定員。學士院的職權是負責起草朝廷的制誥、赦敕、國書以及宮廷所用文書,還侍皇帝出巡,充顧問。實際是皇帝的秘書處和...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
宋代另有專掌藝學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與學士院的翰林院無關。西夏設翰林學士院,官員有學士等。遼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漢文文書及刑獄諸事,長官為翰林學士及翰林學士承旨等。金天德三年(1151年),置翰林學士院,設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等,掌起草詔書等事。翰林兼國史院及蒙古翰林院 官員與金代同,分掌...
唐代編纂的《唐六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確規定了國家各級行政機構的規範、官吏的編制、職責許可權以及對官吏選拔、考核、獎罰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發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是中國古代行政法發展的結晶。唐以後,宋代有官修...
漢光武帝劉秀鑒於西漢晚期的權臣專政,有意削弱相權,太尉、司徒、司空居三公高位,名為宰相,而實際權力則逐漸移於尚書。當時,尚書機構稱台,有令、僕射各一人,尚書六人,分主六曹(或說為五曹六尚書,其中三公曹置尚書二人)。令、僕射之下有左、右丞各一人,“掌錄文書”,並檢查各項事務是否按時完成。尚書...
北宋另設中書內省于禁中,為宰相的辦事機構,稱“政事堂”、“中書門下”、“中書”等。宋代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其長官樞密使、副使與福相稱執政官,與宰相一起合稱“宰執”。明代廢除中書省及宰相等職,設立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格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後來這些入閣大學士成為實際上...
這一習慣傳到唐宋時代:唐代地方最高行政機關州、府衙門都設有長史、參軍、錄事等官職,號稱“幕僚”;宋代諸州也專設“幕職官”。不過這些官職早已與軍事行動無關,也不供職於狹義的幕府。直到明清時期,狹義的幕僚仍指服務于軍事機構的文職官員。如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奪風情村婦捐軀假天語幕僚斷獄》...
中書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設,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隋初稱為“內史省”,後改為“中書省”。宋代中書省與門下省合併為一個機構“中書門下”,掌握行政大權,長官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與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院合稱“二府”。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
宋太祖懲唐五代藩鎮之禍,逐步消除了節度使的權力,節度使一職遂為虛銜。於形勝之地改州為府、要地設軍、監,與州同級。遣京官原銜出知州、縣事,稱“知某州軍州事”(“州”指民政,“軍”指地方軍隊),“知某縣事”,簡稱“知州”、“知縣”。宋朝又有路的行政設定。路設都轉運使、提點刑獄、提舉某路...
宋代對外戚僅賜給一定的身份榮譽和錢財,不給以實權。按規定“當時無外姻輔政者”。在宗室制度方面,“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上而爵之。然名存實亡,無補於事。降至疏屬,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宗學有教,郊祀、明堂,遇國慶典,皆有祿秩”。宋代對於宗室給以很高的政治和經濟待遇,就是不給權力,幾世以後...
唐朝中期,尚書省職權為諸使職侵奪,本部對於官員的任免權力日漸削弱。長官稱吏部尚書,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稱司列、天官、文部,旋復舊。後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職盛行,吏部職務為審官院、東西銓所掌,吏部尚書亦不治本部事。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設有吏部,其首長為吏部尚書。朝鮮王朝...
當時有13路(宋代的行政單位)專用銅錢,4路專用鐵錢,陝西、河東則銅鐵錢兼用。各個貨幣區又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正可防止銅鐵錢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種種原因促成了紙幣——“交子”的產生。“交子”的出現,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巡檢】巡檢的官名始於宋代,是邊疆要地州縣的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