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統績效審計是績效審計與信息系統審計的交叉,是對信息系統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作的評價與監督。
審計涵義,評價標準,效評階段,審計方法,
審計涵義
(1)經濟性(Economy)
是指以最低的資源耗費獲得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產出,也就是節省的程度。節約可以體現在許多方面,如ERP的建立增加自動化程度,提高了人員的工作效率,減少了相應部分的人工費用。各類業務ERP也帶來各種不同的費用的減少,如供應ERP的建立,有助於選擇價格和供應商,做到及時訂貨,從而節省的採購費用。庫存管理ERP將使原材料和在制品的的庫存量得到壓縮,減少流動資金的占用。生產ERP將實現均衡生產,提高生產勞動生產率,減少產品工時成本,按期交貨,非正常支出減少(如延期罰金等)。財務ERP將加速資金周轉,提高準確率,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ERP能及時、準確地提供對決策有重要影響的信息,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節省投資,避免不必要的開支。
(2)效率性(Efficiency)
(2)效率性(Efficiency)
是指產出(如產品、服務)與投入的關係,即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產出或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產出。也就說,對企業的ERP項目的資源投入,力爭取得最大的產出,或確保以最小的資源投入取得一定數量的產出。企業通過ERP系統提高了企業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一體化管理的效率,從而降低了庫存,提高了資金利用率和減少了經營風險;控制了產品生產成本,縮短了產品生產周期;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合格率;減少了壞帳、呆帳金額等;改善了與顧客和供應商的關係,提高了企業的信譽。
(3)效果性(Effectiveness)
是指既定的目標實現的程度,即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的關係。如完成預算目標、套用目標、進度目標等情況(實際產出與目標的關係)。審計的任務是檢查預期目標是否達到。它不考慮為達到預期目標所投入的資源情況。當然,既經濟而又有效率地取得預期效果是可能的。特別是套用目標的實現是效果性審計的重要內容。首先,ERP套用實現了業務流程再造,業務流程的最佳化提升了企業競爭力,加快市場回響速度,顯著改善客戶滿意度。其次,ERP套用實現了績效監控動態化,為企業提供豐富的管理信息,用好這些信息並在企業管理和決策過程中發揮作用,動態監控管理績效變化,即時反饋和糾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第三,ERP套用可以使得管理改善持續化。
評價標準
績效評價指標通常可劃分為以下幾類:量化與非量化指標、財務與非財務指標、衡量過程與衡量結果。進行績效審計時需要在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類指標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1)量化與非量化指標
量化指標就是將所要評價的目標予以數量化,通常以貨幣、產銷量、百分比、完成階段、處理件數等來表示。但並非所有評價對象均能很容易地予以數量化。例如:信息系統增進部門間的溝通、促進組織結構重組等方面的評價就很難以數字來表達,因此通常將難以量化的因素稱為非量化指標。
(2)財務與非財務指標
對於量化指標而言,如果能以金額表示的即為財務性指標,反之為非財務性指標。過去對IT項目的評價側重財務性指標的衡量,但隨著經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非財務指標逐漸受到重視。促使企業越來越重視非財務指標的緣由是:①企業愈來愈重視產品的質量和服務; ②信息技術在企業活動中融合越來越深,信息技術的作用與影響常常通過間接方式顯現出來; ③信息技術在企業中高層的作用是長期性的,短時間難以用財務指標衡量。
用非財務性績效評價指標並不代表財務指標不重要,而是用非財務性的控制方法來追蹤關鍵成功因素,從而有利於財務目標的實現。在信息系統績效審計過程中應該平衡考慮財務性與非財務性指標。
(3)衡量過程與衡量結果的指標
衡量結果的指標體現戰略執行的結果(如營業收入的增長、質量改善等),這些指標是典型的事後指標,它告訴管理者過去行動的結果。相對的,衡量過程的指標是事中指標,顯示在執行某一策略時的關鍵因素。衡量結果的指標僅能指出最終結果,而衡量過程的指標能夠指出實現最終結果的變化過程。
總之,對於信息系統績效審計而言,信息系統給企業帶來的效益是多方面的,會涉及到企業中的各個層次,而且每一層次都有不同的系統使用水平和要求。因此,在進行信息系統評價時,必須結合每一個層次的系統使用特點,選取適合的評價指標。
效評階段
一般而言,對於信息系統績效評價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主觀評價階段
對於信息系統的績效評價研究是從對企業MRP項目績效評價體系研究開始的。1976年,MRPⅡ的創始人懷特(OliveWight)提出,把實施MRP系統的企業分別評為A、B、C、D四個等級。1992年,Delone和Mdean提出了關於信息系統成功的六種主要的因變數:系統質量(SystemQuallty)、信息質量(Information Quality)、系統使用(Infonnation System Use)、用戶滿意度(User Satisfaction)、個人影響(IndividualImpact)和組織影響(Oganizational Impact)。
(2)財務評價階段
基於財務的評價主要由會計和財務衍生而來。該方法體系將信息系統項目看作是一種典型的資金投資。此評價方法主要從成本的量化、貨幣形式的收益等角度進行評價,並力圖預測貨幣的時間價值,以支持決策。因此, 把信息系統帶來的利益分成了運作利益、管理利益、戰略利益、組織利益和IT基礎利益等五大類。評價信息系統成功的最重要指標是信息系統給企業帶來的利益,採用成本—收益分析法 (Cost Benefit Analysis,CBA),從財務角度進行評價,集中於成本和效益的在量化和度量。
(3)綜合評價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信息系統績效的評價更加注重平衡,將財務指標、技術指標、業務指標相結合,主要方法是平衡計分卡,該方法克服了原有的單純採用財務手段來進行績效評價的片面性,從財務、客戶滿意度、內部流程以及成長與學習這四個不同的視角來考察系統的價值。
審計方法
傳統的評價側重於財務方面的評價,通常採用投資回收期、投資收益率、淨現值等方法衡量IT系統套用的效果。這種評價最大弊端在於忽視了信息系統的無形收益,而無形收益占據IT系統收益的相當大比例,另外財務指標是結果型指標,只能反映出最終結果,而無法反映出過程。由於單純評價財務無法反映其真實性,需要考慮到財務與非財務之間的平衡。
與其它績效審計的方法一樣,信息系統績效審計的方法不是封閉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綜合的,需要信息系統審計人員具有創新精神。總之,審計人員應根據3E審計目標,按照綜合平衡的思想,採用平衡計分卡的框架,參考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對信息系統的績效進行審計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