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舞最早在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由江西等地移民傳入廣西北流和信宜市西北部,起源於現實生活中的採茶勞動。信宜的採茶調演唱由數名採茶姑娘背著茶笠,舞著錢尺、花扇、手巾到各家各戶拜年,祝賀春茶豐收,接著唱開茶園、點茶、採茶、制茶、賣茶或送茶,並配以舞蹈動作,顯現出豐收的喜悅,點茶、制茶的技巧和生產勞動的辛勤與快樂,整個演唱洋溢著茶鄉姑娘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的寓苦於樂、諧趣娛樂的山鄉風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宜採茶調
- 類型:說唱
- 時間: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
- 始創地點:江西
據資料記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信宜市老藝人莫五到玉林演出,在“十二月採茶”前面加“參拜”和“點茶”兩段,使該舞更臻完美,盛極一時。爾後,逐步演變成採茶戲,信宜市採茶調演唱的主要曲調以木魚、小調、五更調、十八妹為主,在這些曲調中所配的唱詞,一般都以五、七言為律,有節、有拍、有韻,唱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通俗易懂,用鑼、鼓、鈸打擊樂器伴奏,配以舞蹈表演,邊唱邊舞。題材選用以點茶、採茶、制茶、販茶、賣茶為場次,靈活多樣。頗具濃郁的地方特色。其後,樂器配備更為充實,由過去的鑼、鼓、鈸增加了嗩吶、二胡、秦琴、竹笛等,內容上融進了本地民間風俗人情,在勞動間隙進行娛樂,到了解放後的八十年代中期,採茶調又有了新發展,主要是演唱曲調的改進和演唱人員的增加,演唱人員由茶公、茶婆、員工三人改為茶公、茶婆、茶妹等人。
新中國成立後,採茶戲主要流傳於市內茶山、洪冠、懷鄉、硃砂、安莪、徑口等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市文化館組織人員挖掘整理排演採茶戲赴茂名、湛江等地演出,獲得獎勵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