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發生武裝衝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由前蘇聯、美國和英國等50個國家...
文化遺產的損害,因為每一民族對世界文化皆作有其貢獻;考慮到文化遺產的保存對於世界各民族具有重大意義,該遺產獲得國際保護至為重要;基於1899年和1907年海牙公約和...
1954年頒布《關於發生武裝衝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軍事行動常常致使無法替代的文化財產遭受毀滅,由於認識到了這種損失的嚴重性,國際社會於...
保護文化財產公約,全稱為“關於發生武裝衝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1954年5月14日訂于海牙。該公約基於在發生武裝衝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原則,按照1899年、1907年...
世界遺產公約的全名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公約主要規定了文化遺產和自然...
關於發生武裝衝突時保護文化財產公約第二議定書是由國際組織在1999年03月26日,于海牙籤定的條約。...
中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已逐漸與國際接軌,我國政府已批准加入的國際公約有三個,分別是:·《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於2003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通過,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財產的相互欣賞與尊重方能得到保護和保存;並各成員國已反覆表明其願意建立保護並管理考古、歷史及藝術遺產的標準,茲宣布:為最有效保護並尋回文化珍品而採取國家級和...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在1972年教科文組織第24屆大會上通過,1975年12月17日生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2003年第32屆大會上通過,2006年4月20日...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方面所做的具有深遠意義的工作,還注意到迄今尚無有約束力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邊檔案,考慮到國際上現有的關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世界文化遺產總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其宗旨在於促進各國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合作...
《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是世界範圍內通過的第一個關於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國際性公約。於2001年...
《國際法與比較法視野下的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是2011 年 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玉軍。...
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內,建立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政府間委員會,即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於1976年11月,由21名成員組成,負責《保護世界文化...
保護和發展歷史城市國際合作蘇州宣言是為了保護歷史城市,根據《世界遺產公約》,各國和國際社會所應履行職責,以及傳播信息的必要性,—參加“中國—歐洲歷史城市市長會議...
關於發生武裝衝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及其議定書是由國際組織在1954年05月14日,于海牙籤定的條約。...
《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述論》講述在《公約》的推動下,中國的“非遺”保護經歷了最初的起步階段、中間的“申遺熱”和近三年以來逐步邁入的規範化保護階段。...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第2條),非物質文化遺產(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批准於2003年11月3日在第32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同時聲明,在中華人民...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提出把“文化景觀遺產”納入《世界遺產目錄》中的,專門代表《保護世界文化與遺產公約》第一條表述的自然與人類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會上正式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其目的是為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中國於...
《水下文化遺產的國際法保護》是2006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傅崐成。本書列出的兩項列表或許可以更進一步地說明,為何新公約會為中國帶來若干潛在的糾紛或困難...
為了更全面的總結回顧三十年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成績,國家文物局委託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和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三十年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