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羅默(保羅羅默)

保羅·羅默

保羅羅默一般指本詞條

保羅·羅默(Paul M.Romer),生於1955年,美國經濟學家,新增長理論的主要建立者之一。現任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史丹福大學經濟學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2018年10月8日,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保羅·羅默和威廉·諾德豪斯共同獲獎,以表彰二人在創新、氣候和經濟成長方面研究的傑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羅·羅默
  • 外文名:Paul M.Romer
  • 國籍美國
  • 出生日期:1955年
  • 職業:經濟學家
  • 主要成就:獲得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人物經歷,人物榮譽,學術貢獻,人物研究,人物著作,來華經歷,

人物經歷

保羅·羅默,在芝加哥大學本科所學的專業是數學和物理,由於想轉到法學院,在大學四年級學習了他的第一門經濟學課程。授課教師薩姆·佩爾茲曼對經濟學的精彩講授深深吸引了他。在佩爾茲曼的影響和鼓勵下,羅默放棄了學習法律的念頭,轉而走上了經濟學的求索之道。
1977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1983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他先後擔任羅切斯特大學助理教授、芝加哥大學教授和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教授;
2015年3月,保羅·羅默受邀參加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
保羅·羅默
保羅·羅默
2016年7月18日,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宣布,保羅·羅默將接替考希克·巴蘇擔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這個任命於9月開始生效。
2019年11月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會見到訪的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保羅·羅默。

人物榮譽

《時代雜誌》1997年美國最具影響力的25人之一。
保羅·羅默
保羅·羅默
2018年10月8日,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保羅·羅默和威廉·諾德豪斯共同獲獎,以表彰二人在創新、氣候和經濟成長方面研究的傑出貢獻。

學術貢獻

經濟學家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深入的研究了長期的經濟成長。例如,羅伯特·索羅的工作開創了人均產出長期穩定增長中技術進步的核算。羅默在該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成就是構造了經濟中人們有意識地進行研究開發以促進技術進步的一個數理模型。
羅默最重要的工作是在經濟成長領域。
羅默在1986年建立了內生經濟成長模型,把知識完整納入到經濟和技術體系之內,使其做為經濟成長的內生變數。羅默提出了四要素增長理論,即新古典經濟學中的資本和勞動(非技術勞動)外,又加上了人力資本(以受教育的年限衡量)和新思想(用專利來衡量,強調創新)。
新增長理論的主要建立者是羅默(1986)和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1988),探討了糾正新古典經濟成長模型的局限性的一些可能途徑,用內生的技術來解釋經濟的增長。羅默在內生增長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導致了經濟成長分析的全面復興。該理論的主要思想最早體現在羅默1983年的博士論文中,發表在1986年的《政治經濟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上,提出了“內生經濟成長理論”,探討了糾正新古典經濟成長模型的局限性的一些可能途徑的論文,重新激起了經濟學界對經濟成長理論興趣。
1992年羅默在世界銀行發展經濟學年會上進一步把上述思想運用到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戰略的研究中,並認為:能否提供和使用更多的創意或知識品,將直接關係到一國或地區經濟能否保持長期增長。例如,模里西斯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實施了開放政策,吸引了香港的企業家把新思想和知識品運用到那裡,從而帶動了該國經濟發展,擺脫了赤貧狀況。

人物研究

知識溢出模型
羅默的知識溢出模型,在引起廣泛關注並重新煥發人們對增長問題興趣的經典論文羅默(1986)中,羅默以阿羅(1962)的“乾中學”概念為基礎上,提出了以知識生產和知識溢出為基礎的知識溢出模型。羅默(1986)假定代表性廠商的產出是該廠商的知識水平 、其它有形投入(例如物質資本和原始勞動等)和總知識存量K的函式。對於個別廠商的自身投入 和而言,該生產函式表現出不變規模收益、滿足新古典生產函式的假定。然而,如果將K考慮在內,則這一生產函式對於代表性廠商和整個經濟具有不同的含義:代表性廠商將總知識水平 K視為給定的變數,因此生產函式表現為不變規模收益;但對整個經濟(假定它由N個同質的廠商組成)而言,由於知識具有溢出效應,因此生產函式表現為規模收益遞增。在這裡,總知識水平K成為外部性的來源。此外,羅默(1986)還假定k的增長率取 決於k水平和投資數額(產出中沒有用於消費的部 分)。這樣,羅默模型實際上同“乾中學”模型一樣,通過知識積累的“副產品”性質和知識存量的外部性得到了內生增長。
保羅·羅默1990年的經濟成長模型把公共知識和企業擁有的專門知識看作內生變數。"20世紀以來基礎科學知識和套用技術知識互動作用的創新模式使我們很難把二者從經濟意義上截然分開?工業化過程不可避免地使科學越來越成為一種依賴於技術的內生活動"。在這樣一個現實中,公共知識的含義自然就包括了基礎科學知識在內,大學的基礎研究和套用技術研究成果也自然包括在羅默所指的公共知識之內,成為內生經濟變數。保羅·羅默的內生增長理論(一)主要命題與假設(二)基本模型(三)平衡增長的均衡解(四)福利性質與基本結論
內生增長理論兩種模型
內生增長理論大致有兩種模型,第一種是建立在阿羅的乾中學模型基礎上的模型,包括羅默的知識外溢(1986)和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模型(1988)等;第二種是將R&D、不完全競爭整合進增長框架的技術進步模型,包括羅默(1987,1990)、阿洪和霍伊特(1992)以及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1991)。第二種模型明顯受到熊彼特創新思想的影響,這類模型往往被稱為新增長理論中的新熊彼特主義的復興,特別是阿洪和霍伊特、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被視為新熊彼特主義的代表人。

人物著作

保羅·羅默(1986)的《收益遞增與長期增長》發表在1986年的《政治經濟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 "Growth Cycles," with George Evans and Seppo Honkapojh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98) "Science, 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 (in B. Smith and C. Barfield, eds., Technology, R&D, and the Economy, Brookings Institution and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96)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90)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86).

來華經歷

2019年9月4日,保羅·羅默與400餘名中國企業家、專家學者匯聚在四川成都,共同探討企業內生增長動力的規律與路徑。保羅·羅默從企業如何探索新的可能性、如何協同發展、如何創新商業模式等方面建言獻策。“培養想像力是促進企業內生增長的根本因素。”保羅·羅默說,商業模式的創新比技術創新更重要,企業的發展需要一邊探索新的可能性,一邊過濾掉那些不合實際的想法,並不斷做規劃,“最好的規劃是簡單的,一定要避免過度、過遠的規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