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再派其弟怡親王允祥和大學士朱軾“查勘直隸水利”。清雍正四(1726年)二月,遂進行水利整修,怡親王為加強華北地區治水管理,建議“將大名道改名清河道,移駐保定府”,保定府清河道由此誕生,清河道全稱為“分巡道直隸清河道”。主要負責
大清河、
滹沱河及各淀泊等畿南水系的治理。
清雍正四年至宣統三年(1726~1911年)的185年間,先後有179任、115位道員在此主持治水,其中9位因政績卓著而官至直隸總督。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清河道署由裕華路天主教堂地遷至興華路。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王占元公館由偽保定市政府占用。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為國民黨國民黨二十九軍軍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北省供銷社、河北省檔案館入駐清河道署。
20世紀70年代,清河道署成為民居。
2015年1月,保定市水利局按照設計方案,積極籌措資金;同年9月開始對清河道署進行修繕
2018年6月,河北省文物局組織全國文物專家對清河道署修繕工程進行嚴格的驗收,順利通過。清河道署的修繕為保定水利博物館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2019年10月,保定水利博物館施工布展開始。
2020年10月,保定水利博物館施工布展完工,並試運行一年多,接待遊客近2000人次。
2021年12月16日,保定水利博物館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
建築布局
綜述
清河道署共有六套院落,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40平方米。清河道署建築群分東、中、西三路,建築形式為硬山布瓦頂,布局嚴謹,南北方向的主軸線全長160餘米,自臨興華沿線縱向串通一座大門。共有大門、垂花儀門院、大堂院、二堂院、三堂院,及東路東跨院、西路西花廳院、西花廳後院等古建築18棟,中軸線上四套院落布局規整,均為一正房兩廂房,正廂之間有廡廊相連,正房(北房)均為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兩側東西廂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廊步山牆施花卉圖案。各院落兩側均開便門,以便進出。在中路二進院以東,存有清河道署東跨院;在中路四套院以西,有由左旁門出,有清河道署西花廳、西花廳後院。
清河道署在功能設定上,遵循“前衙後邸”的規制。在設計上吸收了南方園林的特點,各院正房、廂房和耳房外均建有檐廊,正房與廂房之間建有連廊相通,中路與東、西路之間的過道則建有檐廊或連廊。同一院落各房間可順廊相連,同一軸線上各院可前後相通,不同軸線上的各院之間則左右相通。在多雨的北方平原地區,這種建築布局既美觀又實用,成為北方衙署中不可多見的建築型式。
展廳
保定水利博物館布展面積為1600平方米,包括序廳區、古代水利展區、近現代水利展區、新時代水利展區、青少年節水教育展區、室外互動展區、清河道署展區。在內容上,以保定自古至今的水利發展歷程及其對不同時期國家政局、邊防鞏固的影響,以及水利與保定地區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的改善、當地文化的孕育滋養等相關關係為主線,同時串聯展示保定水資源狀況及節水理念和措施、保定水生態環境狀況及其保護改善措施、保定水旱災害狀況及災害自救知識等水情教育內容。
在序廳中,簡要講述保定市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和主要水利工程的分布情況,以及保定水利的發展歷程、成就及其影響。
在古代水利展廳中,主要講述保定在戰國時期“燕南趙北”、宋遼金時期“宋、遼分界”、明清時期“畿南重地”等特殊地理位置下的水利發展特徵及其成就。遼宋時期,宋軍利用大清河、
易水及其他河流淀泊打造的數百里長的“塘濼防線”是看點之一。
在近現代水利展廳中,主要講述保定水利在近代內憂外患條件下的艱難發展,以及新中國成立後保定水利快速發展的歷程及其成就。如保定西大洋、王快、安格莊等幾大水庫建設可謂亮點。
在新時代水利展廳中,主要從安全水利、民生水利、資源水利、生態水利和智慧水利等方面講述保定水利在十八大以來取得的重要成就。
在清河道署展廳中,主要講述清河道的設立、職責、管理範圍及其治水成就,清河道署的建設與沿革,清河道署建築的布局、功能與特點,歷任清河道員的生平和治水成績等內容。
在青少年節水教育展廳,可以通過遊戲、多媒體等方式,體驗有關節水和洪水自救等科普知識。
保定水利博物館遺址區設有室外互動體驗項目,在此可以體驗富有保定特色的傳統提水機具和工程施工器具,還可通過實物和線描圖的方式直觀了解這些器具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展館特色
保定水利博物館是依託清河道署古建築群,以保定水利發展歷程及其成就和影響為展示內容,利用各種展示方式和技術建成的水情教育場所,是中國少有的將古代水利管理機構衙署保護與區域水情教育相結合的博物館,是集歷史性、專業性、文化性、科普性、互動性、宣傳性於一體的博物館。
保定水利博物館古代水利展廳採用展板、實物、多媒體、虛擬現實技術、動漫等展示方式和技術,分階段、分專題展示保定市古代水利建設歷程及其工程技術成就等內容,展示保定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水利發展特徵。
館藏文物
綜述
保定水利博物館館藏各類水利文物原件共有500多件,包括不同類型的轆轤、桔槔、多人操作腳踏水車、解放式水車、鏈式水車等傳統提水機具;包括木夯、石夯、溝槽石碾等施工工具;包括近代以來中外生產的各種型號的水文測量器具、水利設備部件;包括有關保定、河北水利的奏摺、檔案、文獻、圖紙、畫報和宣傳品等。
羊角碾
羊角碾,用於堤壩夯土。羊角碾是
西大洋水庫大壩修建時的主要施工工具,因碾輪表面均勻分布、交錯排列著眾多羊角狀凸出物而得名。一般由履帶拖拉機牽引作業,也可將數台羊角碾串聯組合作業。碾輪的重量通過一排著地的"羊角"作用於鋪墊層,由於羊角端面面積小、壓強大,故直接處於羊角端面下的土料受到很大的壓力,同時羊角在插入和拔出過程中還會向土料施加側向壓力,對土料形成揉搓作用,壓實效果較好。
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用於汲水灌溉。龍骨水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龍骨葉板用作鏈條,臥於矩形長槽中;下鏈輪和車身一 部分沒入水中。鏈輪轉動,葉板就沿長槽刮水上升,至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循環,可連續賣取水,並把水輸送到所需之處。既可灌溉,又可排澇。
管鏈水車
管鏈水車又稱“解放式水車",用於汲水灌溉,由機架、錐形齒輪、鏈輪、鏈條、圓皮錢、水管和牽引桿等組成。人力或畜力拉動牽引桿,轉動頂部的水平齒輪,帶動垂直鏈輪,使鏈條順水管上升,利用每隔一定距離裝在鏈條上的圓皮錢,將水通過水管提上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套用於北方農村井灌區。20世紀60年代後,逐漸被壓水機和機電提水設備等所代替。
槽碾
槽碾,用於堤壩夯土。槽碾是利用碾輪的重力作用,使土壤、碎石等填層產生永久變形而密實的靜力壓實機械。碾輪上刻有均勻的溝槽,單位壓力較大,壓實層厚,適用於堤壩、路基的壓實。
所獲榮譽
2021年1月,保定水利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單。
文物保護
1984年6月1日,保定市政府公布清河道署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7月15日,清河道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用價值
保定水利博物館依託清河道署古建築群建設而成,是對修繕後的清河道署的保護性再利用,這是水利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模式之一,做到保持科學保護與適度利用相結合。保定水利博物館系統地展示保定水利的發展歷程、科技成就,以及豐厚歷史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
保定水利博物館布展在內容上分為古代、近代、現代和新時代,是歷史內涵展示與時代價值挖掘的結合;在形式上兼顧了室內室外互動體驗項目,同時徵集有大量實物使得該館成為水文化陣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定水利博物館發揮國家水情教育基地的功能,面向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開展水情教育,通過展陳與研究相結合,及時更新,切實發揮弘揚傳統文化、挖掘時代價值的作用。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保定水利博物館位於河北省保定市
蓮池區興華西路283號。
開放時間
9:00~16:30,星期一閉館
門票價格
免費。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參觀。
交通線路
乘坐保定公交7路、32路、102路、27路、12路、k1路、1路、4路保百大樓站下車,沿裕華西路走60米,左轉進入唐家胡同沿唐家胡同走310米,左轉進入興華路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