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淮軍公所博物館坐落在保定舊城區西南隅,氣魄壯觀,具有明顯的江淮建築風格,有四個高大的院落,是李鴻章為紀念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陣亡的“將士”而建的昭忠祠,併兼有安徽會館之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保定市淮軍公所博物館
- 類別:歷史博物館
- 地點:河北省保定市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追溯歷史,館藏文物,作用價值,
發展歷史
淮軍公所地處保定古城區西南隅的淮軍公所全稱“淮軍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於光緒十四年至光緒十七年(1888年—1891年)經專摺奏準,奉詔修建的“淮軍昭忠祠”及“公所”(淮軍辦公駐地)合一的建築群,占地約30畝。此祠是繼蘇州、無錫、武漢之後為祭奠在戰鬥中陣亡的淮軍將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規模最宏大的一座。淮軍公所位於保定市環城西路220號,是李鴻章為紀念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陣亡的“將士”而建的昭忠祠,併兼有安徽會館之功能。李鴻章死後改為李鴻章祠堂。
建築布局
淮軍公所規模宏大,整體呈不規則矩形,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面積約40畝,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分7個區域。一是正門以內的前院,為辦公和迎送客人之所。二是戲樓和公祭區,位於前院的後部。三是生活住宅區,有三個院落,位於戲樓的後部。四是神廚庫,即伙房,位於前院的東側。五是死亡將士紀念區,兩個院落,位於前院的西側,兩個院落東西廊的牆壁上,刻滿陣亡“將士”的生平。六是荷花塘,即花園區,位於該所的西南部。七是停放車馬的馬廄區,位於該所的西北區。由以上布局可以看出規模之大。
令人注目的是祭場後院的兩個垂花門。門為月亮門,上有門樓,下邊的戧柱為透雕的獅子滾繡球,兩個垂柱,為花籃形,中間的倒掛楣子,滿刻花鳥,極為別致。上邊的屋脊,高高翹起,看去玲瓏剔透,整個門樓,純系一組工藝品,讓人讚嘆不已!淮軍祠堂與公所是一座具有南方和北方風貌的混合建築體。整體布局嚴謹,當你步入其間細觀之,既能感到有北方的古樸渾厚,也能欣賞到南方建築的精巧秀美。其建築特色突出一個“精”字。在每幢建築上,無論是磚雕、石雕或木雕,間間都稱得上藝術品,當你走進主體建築的祭場內,放眼細看那木質結構的樑柱、檐枋、柱額、門楣、甚至那馬鞍形的椽架上,都被那巧手雕琢的團花似錦,刀刀到位,其內有花鳥,有器物,有走獸,其構圖隨構造而參差,依部位而取勢,每組紋樣隨題材不一,圖案各異,但不失和諧,各個神態栩栩如生,別無重樣。那柁檁正迎面,在精細的雕刻圖案中鑲嵌有五彩螺鈿,並配有泥金,極具檔次,白色的柱頂石(鼓磴),四周雕以精美的連方花序。柱頂石石頂基面都雕有花草圖案,這在一般古建場所是不多見的。祭場內的戲樓樣式更為不俗,雕樑畫棟,透雕圍屏,穹窿壯立體透雕藻井,更加精美有加。在看那每幢建築物外面的磚雕,諸如門楣上方、山牆、墀頭等等,用青磚做的深浮雕或伴有透雕的一幅幅吉祥如意的圖案,構思浪漫而灑脫,工藝嫻熟而自然,或花鳥、或人物、或走獸,那一絲不苟的刀法,切割有痕,粗獷見美,斬削無跡,細若傳神,使人看後會讚嘆不已。特別是中路的北院,兩側廊子內通往兩側的月洞門,其門罩是一組磚木合璧的群雕,巧用一對獅子滾繡球的透雕作戧柱支撐垂柱,構思新穎,雕工玲瓏剔透,精巧入微,使人觀後餘韻永存。看了四合院,當你走在兩院中間的甬道上,兩邊高高的馬鞍形的封火牆,使你感到身於南方的庭院,那牆的頂部外沿下,當年手繪的水墨畫已斑駁脫落,細看之:由竹林、溪水、庭院等景物,清淡素雅,別具情趣。
在看那具有北方風貌的建築群,雕工雖見不多,但那磚砌的山牆,磨磚絲縫,至今雖經歷世紀風雨侵蝕,其形絲毫未動,使人嘆為觀止。窗欞的花樣,有工步錦、冰裂紋、龜背棉、套六角菱花等等,巧出心裁,花樣翻新,件件做工精心到位,別無挑剔。總之,這組不俗的院落群體,總體布局錯落有致,雅而不俗,比例得當,實為一組佳作。雖經閱百年,當仔細注目去品味和賞讀它時,都似乎可以看到這些大師們的屏息凝神之態,聽到當年工匠們的行刀刻刃之聲,充分體現了藝人們深邃的生活感悟,豐富的藝術情趣,強烈的審美追求和卓越的表現技巧,不愧為刀頭見眼,指節通靈。在古建築界有一句讚美徽派建築的話,稱作為“一宇之上,三雕駢美”,從淮軍祠堂實際的藝術成就上來看,這句話得到了印證。
該所建築分兩種形式,前半部的幾個院落為徽式建築,房屋高大、寬敞,兩邊的牆壁為高大的馬頭牆,即階梯式的牆壁,一般高達8米,最高處高達14米,看上去雄偉壯觀。後半部的幾個院落為北方四合院式建築,低矮古樸,便於居住。
各院有巷道相同,布局合理,即婉轉又方便。前部幾個院落,尤其是戲樓,挑梁畫棟,極為典雅。前廄都是馬鞍橡,上邊雕有各種動物、花鳥、典型別致。門窗也極為講究,華飾各門扇的下部都雕有石榴花、牡丹花、菊花、纏枝花、福壽圖案,萬字不到頭圖案,看去高雅華貴。
1991年淮軍公所被國家建設部、文化部公布為“中國近現代優秀建築”,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淮軍公所正在整體維修,不久將向公眾開放。
建築風格
淮軍祠堂與公所是一座具有南方和北方風貌的混合建築體。整體布局嚴謹,當你步入其間細觀之,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築的古樸渾厚,也能欣賞到南方建築的精巧秀美。其建築特色突出了一個“精”字。
淮軍公所(9張)在每幢建築上,無論是磚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稱得上藝術品。總之,這組具南北風韻合璧不俗的院落群體,布局錯落有致,雅而不俗,比例得當,實為一組佳作。如今我們身置其中,注目凝神去仔細品味和賞讀它時,似乎可以看到這些大師們的屏息凝神之態,聽到當年工匠們的行刀刻刃之聲,充分體現了藝人們深邃的生活感悟,豐富的藝術情趣,強烈的審美追求和卓越的表現技巧。而我們也確飽嘗了一次難得的藝術享受。
這座具有南北方特色的古建群體,在我國北方是少有的,而保留到現在更是幸運的,目前它是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從歷史的角度看“淮軍公所”更有其獨特的內涵,是任何事物不能替代的。在中國近代軍事發展史上,了解和研究“淮軍”這一軍系的興亡盛衰,對於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扣問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是有著一定現實意義的。如果說淮軍興起於安徽省的安慶,而終止就在直隸省的保定,“淮軍昭忠祠暨公所”為準軍畫了一個圓滿句號。它傳承著豐厚的歷史內涵,集史料和建築藝術於一身,是一座活生生的歷史課堂,也是一處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有人把建築稱之為“石頭的史書”、“凝固的樂章”,比喻是非常恰當的。
淮軍公所建築風格南北兼容,別具一格,規模宏大。從現存建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迎賓院、戲樓、享堂、昭忠祠均為徽式建築風格,而北部的幾個院落則是北方的四合院形制,兩種風格形成鮮明對照,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築的古樸渾厚,也能欣賞到南方建築的精巧秀美。每幢建築上,無論是磚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稱得上藝術品。隨著歷史長河的流逝,從全國範圍看,作為記敘近代淮軍歷史的古建築,如今多蕩然無存,而充分體現晚清徽派祠堂建築風貌,在我國北方唯一保存完好的就是保定淮軍公所了,實是難得。因此,淮軍公所自然就成為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和研究、欣賞清代徽派祠堂建築的最好實物史料。1984年,保定市政府公布此處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擬定維修和保護措施;1993年被河北省政府核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國家建設部、文化部聯合評定為河北省唯一的一處國家級優秀近現代建築。[1]
追溯歷史
自同治七年,直隸總督大權掌握在湘淮兩系總頭
動,並制定了明細的規章條例,刻石於牆上。按此規章條例第二條:“自同治四年以後,淮軍剿捻陣亡傷故將士;同治九年以後,分調淮軍來直防海,間有在北洋積勞病故人祠襯(查)祀者”的規定。入祭本祠堂的準系將士只總督、提督、巡撫、總兵等職銜者達60多人,其中有抗法保台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劉銘傳;有不屈於日寇而臨危服毒就義的丁汝昌;有在甲午海戰中拚死一搏的鄧世昌、劉步蟾;有為抵禦八國聯軍入侵,血戰天津八里台英勇殉國的直隸提督聶士成等等,這些愛國的英靈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懷念。但該祠堂只運行了10年,到了公元1901年,李鴻章死後,奉詔將祠堂的東路主體建築改做“李文忠公祠”(李鴻章專祠),西路徽院仍保留為淮軍祠堂。清朝遜位後,該祠廢棄。
中學移入
1926年,保定私立志存中學移入該祠。學生達400餘人,至1937年,盧溝橋事變時解散。建國後,河北省軍區駐此。省會遷石,遂變成機關家屬宿舍至今。
重視修復
近年,河北省和保定市各級領導對修復準軍公所非常重視。相信不久,這座古建奇葩,將以歷史的原貌新容展現給世人。
館藏文物
迎賓院大門,也就是淮軍公所的正門,它是在迎賓院南居中間開出的一間過道門。記者看到整座建築採取了多種裝飾手法。三個尺寸較小的方形門口置於高大牌樓的下端,門口四周均用漢白玉條石鑲嵌,上雕有精細的花草圖案,據介紹,正門兩側原有一對漢白玉座獅,顯得極為華貴,另外大門外正南對過原有一高大的磚雕照壁,照壁也很講究,高約4米,長約10米,下部造型裝飾為“須彌座”,上部為碩大的照壁,照壁圖案上部是“旭日東升”,下部是“海水江牙”,中間為“鯉魚跳龍門”(含吉祥、如意、喜慶之意),四周為一圈深磚雕,整個照壁極為華貴、氣派,可惜這只是據業內人士介紹得知,照壁已被拆毀。
進入正門第一進院落為迎賓院,為當時公所主持人員和賓客活動的場所。呈四合院形制,配房與正房之間有廊相接。倒座七間,中間三間為門廳,其餘四間為倒坐,後牆封后檐與牌樓門牆體平齊。整個迎賓院做工極為考究,橫披窗均為透雕花板,梁架雕工精細,屋面陰陽瓦,兩山碼頭牆,花瓦脊兩端置正吻。雖然屋面瓦節鬆動脫落,已經布滿塵土,但依然能看到形象的雕刻。
戲樓
戲樓內部
從迎賓院正房穿堂而過,隔一約3米寬的夾道即是戲鏤,戲樓為二層樓結構,四周為二層廡廊,中間為空場,用罩棚封柱,形成一個封閉性的劇場。內有座南面北的戲樓一座,建國前已拆毀,據知情老人口傳,戲台上屏風、隔扇、護欄等等用料考究,雕工非常精細,可惜已不存。經過多方面打聽,我們已查到當年戲台上一對抱柱聯:“高節變風雲坐客欷?#91;擊築欲邀燕士飲,遺芳在蘭菊禮魂容與傳葩疑唱楚人騷”,可見當年的場面熱鬧非凡。戲樓內部四周環以二層看台,原用隔扇隔成包廂,是供不同身份人員搞大型活動的地方,如集會、演戲、祭祀時套用。
然歷經百年風雨,戲樓破損嚴重,中間池子及戲台部位屋架於解放初期被人字屋架取代,經現場發掘已清理出該部分屋架的柱網及戲台的基座,布局已清晰可見。記者現場看到四周牆體,包廂及看台梁架結構保存基本完整。
正殿院
正殿院
穿過戲樓往北,進入該祠堂的正殿院,記者雖然看到該院的正殿及迴廊破損嚴重,地面被水泥地覆蓋,雜草叢生。但依然遮掩不住建築的魅力。該院明亮寬大,東西走廊與戲樓後廊及正殿前廊環形相通,院中間的甬路直通正殿,正殿七間,前有露台,露台上有三間卷棚式的抱廈。據說是擺放神主和平時祭祀的場所。正殿梁架精雕細刻,軒梁、荷包梁滿浮雕。
東西迴廊各有一月洞門通往東西兩路,其門罩是一組磚木合璧的群雕,巧用一對獅子滾繡球的透雕做戧柱支撐垂柱,構思新穎,雕工玲瓏剔透,精巧入微。現東廊月洞門於2000年搶修復原,西廊月洞門已毀,僅留有痕跡。
昭忠祠
淮軍公所的西路與李鴻章專祠暨中路建築隔一火巷,為淮軍昭忠祠,坐北向南,徽式建築。分前後兩進院落。是擺放淮軍將士神主和祭祀的場所。昭忠祠的大門尤其引人注目,五開間,進深3間,中間3間梁架滿軒正貼式,軒梁滿浮雕,雕各種花草樹木,飛鳥走獸及人物故事。南檐柱為透雕花罩,雕福壽萬字。兩稍間與東西迴廊相接。大門現僅存四開間,西稍間已毀,屋脊為魚龍吻花瓦脊,東端吻脊完好保存。屋面陰陽瓦,鬆動脫落嚴重,屋檐部分坍塌,有滲漏現象。裝修基本無存,牆內柱根糟朽,地面方磚細墁十字縫,破損嚴重。另外還有損壞嚴重的前院正房、東西迴廊、昭忠祠後院、後院正房、東西配房的建築中,也是無論是磚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稱得上藝術品。
公所院
公所院
公所院位於淮軍公所的東北部,與中、西兩路徽式建築南北相對,一巷之隔。公所院即為淮軍公所片區,是淮軍將士辦公用房和臨時寓所,為北方四合院、三合院形式,小式硬山建築,古樸厚重,典型的北方建築風貌。公所院有大小五個院落,東、西兩路各兩進院,大門座南朝北為倒座四合院,保存基本完整。西路以西另有一套四合院坐北朝南,門口南開,牆體屋架已拆改待盡,基座仍存,格局可辨。
東西兩路四合院的兩座大門,與倒座房連成一體,形成一組沿街建築,除大門外座北朝南。東路兩進院,前後院均為正房三間,東西配房各三間,正房兩側各有一間耳房痕跡,已拆毀。四套院落均為小式硬山式建築,清水脊、跨草盤子、蠍子尾,墀頭、檻牆或乾擺或細絲縫,大門墀頭上的深雕獅子滾繡球,技藝嫻熟而精湛,可與祠堂內雕刻競技比美。裝修格扇門上的欞花式樣多種多樣,均為北方風貌。四套院落雖風貌猶存,但破損也極為嚴重。
義學、廚房、役房、大校場、荷花塘區
火巷
據文物局相關人員介紹,這些建築現在基本上已經被拆除或者被建房,現在已經找不到一點蹤跡。淮軍公所義學、廚房、役房等服務用房均分布於李鴻章專祠的東側,除役房外已基本無存;大校場在整體祠堂的西側部環以五米高的青灰色的斗磚牆,圍牆中段有一三開間磚砌筒瓦頂大門,牆內是一開闊的場地,即享堂和生活區的西側,名為大校場,是兵士操練的地方,長約150米,寬約70米,據了解,文革中大部分都蓋上了房子;大校場的南側是荷花塘,長寬各約有60米,荷塘與校場有牆相隔,牆中有一門相通,池塘內養有荷花和假山。在校場內清代有一條流水的溝渠,水渠兩側各建有一角亭,清水從北牆外流進直通南側的荷花塘,四周由低矮的花牆圍攏,顯得整潔秀雅,更增加了園林氣氛。可惜角亭、荷塘今已不存。花園區據說在公所院的東側,位於整個淮軍公所的東北角,廚房、義學區以北,占地約2畝。荷花塘、校場及花園位於昭忠祠西側,外環以五米高的青灰色陡磚牆,圍牆中端有一座三開間硬山式建築大門,為淮軍公所西門,走在恆祥南大街就看到了這座飽經滄桑的西門。[2]
作用價值
原神廚庫區
淮軍公所不僅因其建築本身的文物價值為人矚目,這座“磚木的史書”中還承載著多重的、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如果說直隸總督署書寫的是半部清史,那么淮軍公所見證的則是晚清的衰敗、列強對中華民族肆無忌憚的欺凌、李鴻章在保做直隸總督及其統領淮軍的興亡盛衰。
淮軍是李鴻章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創建的一支地主武裝,在鎮壓太平天國農民運動中發展起來,日益強盛,逐漸由地主軍事武裝組織演變為左右時局的政治集團。李鴻章和他的淮軍為晚清政府支撐了近40年的局面,在對內對外戰爭、鞏固近代國防、開展洋務運動、維護祖國統一、發展近代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其興亡盛衰對於近代社會50年的歷史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在中國近代軍事發展史上,了解和研究淮軍的興亡盛衰,具有一定現實意義。淮軍公所集史料和建築藝術於一身,是一座活生生的歷史課堂,也是一處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