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堤寺, 在我國廣柔的大地上,凡名山必建有佛寺禪院。萬山作為山水相依,神女出遊的名山,自然建有寺院。據《襄陽縣誌》載:萬山“山頂有幽蘭寺,原名須彌寺,今稱保堤寺,因山為老龍堤首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保堤寺
- 外文名稱:Bao Di Temple
簡介,地理位置,
簡介
萬山山頂有寺至遲於隋唐,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對此,有北宋詩人蘇軾《萬山寺》詩中“禪房久已壞”的詩句為證,說佛寺毀壞已經很久了,但仍透含出古剎的肅穆與清靜。蘇軾寫這首詩是在北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十月,偕同其父蘇洵和弟蘇轍父子三人從家到四川眉山出發,前往京師汴梁(今河南開封),途徑襄陽時,由於旅途勞頓或偶遇風寒,未能隨其父和弟弟一起游萬山,只是當弟弟蘇轍向他描繪了游萬山的觀後感,激情所致而成詩的。在詩的結尾,他還寫道:“山川近且秀,不到懶成恥。問之安能詳,畫地費簪 ”,表達了詩人未親臨萬山的後悔或惋惜之情。應當追溯的是,在萬山這樣的名山所建的佛寺,一旦建成,其毀損或頹廢是要經過漫長過程的。蘇軾在詩里說:“禪房久以壞”,自其父子到襄陽北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當上推到隋唐時期,應是萬山“禪房”所建時間。 還有一首歌頌萬山寺的詩寫得極好。它就是與蘇軾同時期的宋代詩人王逵游萬山後寫的《萬山寺》詩,詩曰:“眾狀皆窮險,茲形獨擅方。坦夷中砥礪,端正外青蒼。上帝圍棋局,炎君避暑床。回嗟太行路,更近利名揚。”詩人獨闢蹊徑,不是正面描繪萬山建築形態或頹廢,而是採用“以景狀寺”的藝術手法,把萬山佛寺形容至神話境界。前四句寫萬山在古襄陽西的群山中地勢窮險,獨擅一方,臨江砥礪,端端正正地屹立於青蒼天地山水之中;五六句寫佛寺建於萬山之巔是上帝著意布下的棋局,因為佛寺所在的地方蒼翠清涼,可作炎君(炎帝)避暑的床榻;後兩句抒發了對萬山寺的讚美和感嘆,其“回嗟太行路”是一種廣義的泛指,“更近利名揚”則更為直白,說的是詩人遍游名山大川後來到萬山寺,認為萬山寺座落在這樣的山水之中,當聲名遠揚。
地理位置
關於萬山寺廟的遺址,現在尚存。實地踏勘,在萬山主峰向西北延伸至漢江故道崖嘴之上,為一塊近10畝的平坦台地,地勢開闊,適合布局群體建築,且台地上古磚瓦當遍布,堆積連綿,其間大都為周邊農民開墾耕種,並不斷有整塊古磚古瓦出土。這些古磚古瓦青黛古樸,質量上乘,敲去均具金石之音。在台地以東鞍部下方30米處的密林中,尚有一古井遺址,據附近農民稱,古井早已封死,現遺址為一深約3米,地表直徑5米的“Ⅴ”形土坑。坑底斜臥一塊長約2米、寬約1.3米、厚約15公分的半月形乳白色井口石,內口圓澤光滑,尚有從井中提水時繩索長年累月勒磨的溝痕。從我國佛寺禪院建築布局看,有寺廟必有水井,供僧侶飲用。而此處建築遺址與古井相依並存,相互佐證,當為古須彌寺、或幽蘭寺的遺址所在。
另外,《襄陽縣誌》的記載,一方面言明了萬山佛寺由須彌寺、爾幽蘭寺、而保堤寺的更替過程,肯定了古時在萬山之巔建有古寺;另一方面載明了以“須彌”和“幽蘭”名寺,足見古時萬山是一座佛教聖地和寶山。查詞書,“須彌”為梵語中“古印度神話中的高山名”,一指佛像的底座;二指佛塔、佛殿等的一種底座。可見隋唐時襄陽人從建萬山寺廟開始,就視萬山為佛像或佛塔的底座,寺廟則為建於這個底座之上的寶寺。詞書釋“幽”為深遠僻靜,“蘭”在梵語中與“若”並聯,“蘭若”指梵語中的寺廟。古時將萬山寺廟由“須彌寺”更名為“幽蘭寺”意謂幽清深靜的寺廟,顯得更為情境與真實,並且富有禪意,反映了那時襄陽人民和僧侶對寺廟的敬重與神往。不難想像,古時那晨鐘暮鼓,禪師說法,眾僧頌經,香菸裊繞之中的萬山,該是一幅怎樣的恢宏與容顏。至於其後更名的“保堤寺”,《襄陽縣誌》說得很明白,“因山為老龍堤首也”,表達了前代襄陽人慾借萬山仙氣龍威,護佑老龍堤安全無恙的美好願望。其與萬山東麓腳下老龍堤首的“老龍廟”是彼此無關的。
另外,《襄陽縣誌》的記載,一方面言明了萬山佛寺由須彌寺、爾幽蘭寺、而保堤寺的更替過程,肯定了古時在萬山之巔建有古寺;另一方面載明了以“須彌”和“幽蘭”名寺,足見古時萬山是一座佛教聖地和寶山。查詞書,“須彌”為梵語中“古印度神話中的高山名”,一指佛像的底座;二指佛塔、佛殿等的一種底座。可見隋唐時襄陽人從建萬山寺廟開始,就視萬山為佛像或佛塔的底座,寺廟則為建於這個底座之上的寶寺。詞書釋“幽”為深遠僻靜,“蘭”在梵語中與“若”並聯,“蘭若”指梵語中的寺廟。古時將萬山寺廟由“須彌寺”更名為“幽蘭寺”意謂幽清深靜的寺廟,顯得更為情境與真實,並且富有禪意,反映了那時襄陽人民和僧侶對寺廟的敬重與神往。不難想像,古時那晨鐘暮鼓,禪師說法,眾僧頌經,香菸裊繞之中的萬山,該是一幅怎樣的恢宏與容顏。至於其後更名的“保堤寺”,《襄陽縣誌》說得很明白,“因山為老龍堤首也”,表達了前代襄陽人慾借萬山仙氣龍威,護佑老龍堤安全無恙的美好願望。其與萬山東麓腳下老龍堤首的“老龍廟”是彼此無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