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sú huà ㄙㄨˊ ㄏㄨㄚˋ
俗化
(1).習俗教化。《漢書·董仲舒傳》:“子大夫明先聖之業,習俗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南史·儒林傳論》:“自 梁 迄 陳 ,年且數十,雖時經屯詖,郊生戎馬,而風流不替,豈俗化之移人乎。” 宋 曾鞏 《請令州縣特舉士札子》:“行之以漸,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脩、政事不舉者,未之聞也。”
(2).通俗化。 朱自清 《論雅俗共賞》:“雅化的詩還不得不回向俗化,剛剛來自民間的詞,在當時不用說自然是‘雅俗共賞’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俗化
- 外文名:Shuhua
- 拼音:sú huà ㄙㄨˊ ㄏㄨㄚˋ
- 音標:ㄙㄨˊ ㄏㄨㄚˋ
漢語詞語,宗教語言,說明,簡史,結論,
漢語詞語
sú huà
ㄙㄨˊ ㄏㄨㄚˋ
俗化
(1).習俗教化。
《漢書·董仲舒傳》:“子大夫明先聖之業,習俗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
《南史·儒林傳論》:“自 梁 迄 陳 ,年且數十,雖時經屯詖,郊生戎馬,而風流不替,豈俗化之移人乎。”
宋 曾鞏 《請令州縣特舉士札子》:“行之以漸,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脩、政事不舉者,未之聞也。”
(2).通俗化。
朱自清 《論雅俗共賞》:“雅化的詩還不得不回向俗化,剛剛來自民間的詞,在當時不用說自然是‘雅俗共賞’的。”
宗教語言
說明
俗化secularization來自拉丁文的形容詞saecularis:世界的、暫時的或古老的。指教會的財產被政府沒收而用在物質世界的目的上而言;原先用此詞以反對教會。如今「俗化」一詞泛指在十六到二十世紀間,人類整個生活(包括教育、習俗、社會形式、事物、甚至人)不再完全被宗教控制的解放過程。
消極地說,這種「俗化」運動著重於修正往昔處理事物的方法和態度中的那些過分宗教性與神聖性的因素。積極而言,「俗化」注重事物的內在價值,並依此解釋本身在自己領域中的意義及作用。今日所瞭解的「俗化」比較中肯,已和那完全排斥宗教因素的俗化主義劃清界線。至於在此俗化運動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的成熟態度,承認在某些範圍內,宗教與人類休戚相關(solidarity),卻又保持某範圍的相對獨立性者,被稱為「俗化思想」。
簡史
(1) 俗化的歷史過程指出,個人或團體甚或整個時代尋求從宗教制度控制著的政治、文化、社會等生活中解放出來,是古來就有的普遍現象。由甲骨文可知我國商代事事訴諸上帝,到周朝孔孟等思想家才漸提出人本位的政治觀與人生觀。
(2) 在以色列史上,直到王國時期以前,制度雖有相對獨立性,卻仍在宗教的管理之下。
(3) 基督宗教從建立迄今可從三大領域,即信仰與知識(參 322)、教會與政府及人在此世或另一世界的目的,並分成三階段來探討它的俗化過程:
1)第一階段在新約訊息中:「此世」與「基督宗教國度」並駕齊驅,不分高下。「知識」無法取代「信仰」的功能;知識只是相對的價值,若被視為絕對以對抗天主則是愚蠢(格前一17~二9)。由於「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宗五29),故「政府」無法取代「教會」。可是「審斷教外人」(格前五12)並非教會職責,故教會亦無法取代政府。此時教會縮減自己的重要性而接受了政府的結構(羅十二19~十三7)。教會或政府所涉及的領域全然不同,所以只要彼此不圖謀幹涉對方的功能,就不應彼此干擾(谷十二17)。人不必為次要的俗務操心忙碌,因為最重要的只有一件(瑪六31~34,路十二22~32)。總之,福音避免直接向世界挑戰,也未圖在世界領域內行使權力,只待世界自己顯出暫時性的特質。
2)第二階段從教父時期到近代:在第四世紀基督宗教成了羅馬國教後,教會的影響力逐漸勝過了世俗。到中世紀時,教會領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種種生活,「信仰」成了最高深的「知識」,「教會」權威在政府之上,認為與「此世」隔離是通向「另一世界」的捷徑。就因此期忽略俗化而埋下了近代俗化運動的種子。
3)第三階段是:加利略(G. Galilei, 1564-1642)事件後,人們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的影響下,知識(尤指科學)從「信仰」中獨立出來,信仰被認為無權過問「科學」的領域。在西方,皇帝自稱與教會擁有同等的天賦神權;「教會」對「政府」的影響力日漸消失。有關人的目的方面,避世、輕視現世與物質的心態已漸被揚棄,漸發覺「世界」本身的內在價值;人類社會生活各領域(藝術、文化、教育、經濟)也應和宗教領域平行發展,各自建起獨立的領域;而宗教則被局限在狹窄的宗教活動與個人熱心上,於是教會在近代生活中失去了往日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結論
1)要深入瞭解「俗化」運動的整個過程,須先明白「宗教」概念演變的過程(參 411);要批判基督宗教的「俗化」運動時,必先澄清「基督宗教」自我瞭解的過程。
2)要認清「神聖」領域與物質世界的任務間產生緊張與衝突是必然的。
3)若一味排除宗教與超自然,以保證生命的意義,必然將現世目標絕對化,而衍生一種新的「神聖領域」─另一種宗教;結局是自陷於矛盾。
4)除了上述消極與積極意義外,「俗化」還有幫助宗教更瞭解自身及其使命的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