俅江飛蓬

俅江飛蓬

俅江飛蓬(學名:Erigeron kiukiangensis)為菊科飛蓬屬的植物,為我國的特有植物。產於雲南西北部(俅江、貢山)、西藏東南部(察瓦龍)。生於開曠山坡和多岩石處,海拔3000-32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俅江飛蓬
  • 拉丁學名:Erigeron kiukiangensis Ling & Y. L. Chen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桔梗目 
  • :菊科 
  • 亞科:管狀花亞科
  • :紫菀族
  • :飛蓬屬
  • 亞屬:飛蓬亞屬
  • 飛蓬組
  • 亞組平舌亞組
  • 多舌系
命名來源,形態特徵,花期,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種提示,

命名來源

Phytotax. Sin. 11: 412. 1973.

形態特徵

植株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木質,斜升或橫臥,徑達6毫米,有分枝,頸部被殘存葉的基部,具纖維狀根。
莖數個或單生,高達55厘米,基部徑2-3毫米,直立或基部彎,上部常具斜上的傘房狀分枝,綠色,具條紋,全部,特別上部密被較硬的長節毛和具柄腺毛,節間長0.5-2厘米。
基部葉密集,蓮座狀,在花期枯萎或生存,倒披針形或倒披針狀匙形,長4-8厘米,寬0.8-1.2厘米,全緣或具1-2個小齒,頂端鈍,具小尖頭,基部漸狹成具狹翅的長柄,具3-5脈,下部和中部葉倒披針形,長3.5-6厘米,寬0.6-1.5厘米,中上部具3-6個尖齒,稀全緣,多少具柄,背面具明顯的脈,上部葉漸小,狹披針形或線形,無柄,1-3脈,全部葉邊緣被短節毛,兩面被較硬的貼短毛,常雜有具柄腺毛。
頭狀花序數個,傘房狀排列,或有時單生,徑2-2.5厘米;總苞半球形,長6-8毫米,寬12-15毫米,總苞片3層,綠色,線狀披針形,寬0.8毫米,頂端漸尖,常超出花盤,背面被密具柄腺毛,稀被較硬的短節毛。
外圍的雌花舌狀,2-3層。長9-10毫米,管部2-2.5毫米,上部被疏微毛,舌片淡紅色,寬約0.6毫米,開展而平,頂端具2小齒,中央的兩性花管狀,黃色,長3.5-4毫米,管部長1毫米,檐部窄漏斗形,中部被疏微毛,裂片短三角形,無毛;花葯伸出花冠。
瘦果長圓形,長2毫米,寬0.6毫米,扁壓,無肋,密被貼短毛;冠毛白色,2層,剛毛狀,外層極短,內層長3.5毫米。

花期

花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000-3200米的開曠山坡和多岩石處。

分布範圍

產於雲南西北部(俅江、貢山)、西藏東南部(察瓦龍)。

本種提示

此種的頭狀花序較小,舌狀花較短,僅略長於總苞,頂端具2小齒;總苞片綠色,被密具柄腺毛,或僅有極疏的短硬毛;下部及中部葉在中上部邊緣具疏齒與多舌飛蓬 E. multiradiatus (Lindl.) Benth. 不同。與展苞飛蓬 E. patentisquamus J. F. Jeffr. 近似,但後者的舌狀花紫色,舌片乾時常內卷;兩性花花冠裂片紫色而被微毛不同於本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