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體粉條,內蒙古自治區科右前旗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科右前旗俄體鎮素有“粉條林果之鄉”之稱。俄體粉條是科右前旗俄體鎮的特產,已有30餘年的發展歷史,以其條細均勻、綠色營養、潔白耐燉、口感好、無添加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
2013年12月3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俄體粉條”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俄體粉條
- 產地名稱:內蒙古自治區科右前旗
- 品質特點:條細均勻、綠色營養、潔白耐燉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3年第184號
- 批准時間:2013年12月30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俄體粉條以其條細均勻、綠色健康、色澤純正、營養豐富、潔白耐燉、絕不薰蒸、口感好、無添加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入口柔嫩勁道,晶瑩剔透,耐泡耐煮,具有鮮薯的清香,附味性強。
產地環境
科右前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南麓,東與扎賚特旗毗鄰,南和吉林省白城市相接,西北與蒙古國接壤,有32.5千米的邊境線,是自治區19個邊境旗縣之一,總面積1.7萬平方千米。有耕地461.6萬畝、草牧場1260萬畝、林地822萬畝,森林覆蓋率32.27%。旗內大小河流100多條,水資源總量為12.56億立方米,地下水為3.78億立方米,地表水平均總量8.79億立方米,約占全盟的四分之一,水資源占有量居全盟各旗縣市之首。
科右前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西寬227千米,南北長133.3千米,總面積16963.5平方千米。全旗有耕地461.6萬畝,盛產玉米、水稻、高粱、甜菜,糧食產量穩定在30億斤以上,是全國產糧大縣。科右前旗屬嫩江水系,全旗水資源總儲量17.18億立方米,可開採量10億立方米。有大小河流100餘條,大中小型水庫6座,其中察爾森水庫庫容為13.6億立方米,為全旗最大水庫,城市防洪工程已達50年一遇標準。
科右前旗屬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顯著。由於興安嶺山地橫貫旗境西北部,其海拔高度由南向北升高,呈現出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徵。南北溫差大,年平均氣溫南部5.8℃,北部3.0℃,南北相差2.8℃。無霜期南部146天,北部114天,南北相差32天。平均年降水量南部為423.7毫米,北部為416.1毫米。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宜於薯類農作物的生長,為俄體粉條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歷史淵源
早在明朝天啟六年(1626年),從科爾沁蒙古部族家庭嫁給皇太極,曾被封為“莊妃”的“孝莊皇后”當年所帶嫁品中就有“俄體粉條”。
清初,為了加強對蒙古的控制,阻止蒙漢人民的接近,清政府厲行封禁政策,限制漢人到蒙古進行貿易和耕種。但是封不勝封,禁不勝禁,蒙古與內地的經濟文化往來日益發展。商業的繁榮,商路的開闢和延伸,促進了科右前旗集鎮的發展。各種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也流傳到科右前旗。
清末民初時期,由於清朝政府在蒙古推行“移民實邊”新政,科右前旗內地流民和毗鄰省份,流民數量迅速增加,傳統的畜牧業嚴重衰退和萎縮。國內外商品經濟的激烈衝擊,使科右前旗蒙旗地封建領主制的自給自足的經濟逐漸解體。到科右前旗開荒種地的漢族農民,以河北和山東省人為多。再就是毗鄰的東北三省破產農民。其中,“粉條大王”朱天甲的爺爺朱世清,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前後攜全家人從遼寧省遼陽縣遷徙到今俄體鎮義新村落腳,除種莊稼外,還在此地經營一家粉坊,將俄體粉條發揚。隨之,馬鈴薯粉製品技藝在俄體一帶傳承至今。據俄體民眾講,他們在向吉林“三青山”學習粉條發展經驗時才知道,原來“三青山”粉條生產技藝最早來源於俄體,只是他們比俄體人更早地把粉業做大做強。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