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處女作獎小說集:蒼穹之謎

俄羅斯處女作獎小說集:蒼穹之謎

《俄羅斯處女作獎小說集:蒼穹之謎》是俄羅斯獨立文學獎評審會繼《化圓為方》、《開羅國際》之後推薦的第三批獲“處女作獎”的中短篇小說合集。書中選收作品二十二篇,其中《俄羅斯處女作獎小說集:蒼穹之謎》講述一個類似聖經新約的故事,反映了人們對解體後農村面貌仍無改觀而產生的無可奈何的消極情緒。另一引人注目的是三篇有關車臣民族的作品。與過去不同的是,作者從平民的視角,描寫戰區百姓的生活,傾訴戰爭給他們帶來的痛苦。

基本介紹

  • 書名:俄羅斯處女作獎小說集:蒼穹之謎
  • 譯者:等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92215
  • 作者:盧達諾夫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345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俄羅斯處女作獎小說集:蒼穹之謎》是一部後蘇聯時代出生的新生代作家的小說集。這些新銳作家沒有過去的負擔,不再糾纏於蘇聯歷史。他們的作品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

作者簡介

作者:(俄羅斯)盧達諾夫 譯者:萬海松

媒體推薦

“處女作獎”竭力匯集了我們俄羅斯所擁有的最優秀的文學作品。
《新報》
這是一個很有威望的文學獎項,是俄羅斯最具信任度的獎項之一,與“布克獎”平分秋色。
《論據與事實報》
一個名副其實的社會文化現象。
《莫斯科新聞報》
一個擁有質量的文化工程,已經在俄羅斯文化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訊息報》
俄羅斯有許多文學獎,“處女作獎”是獨一無二的……
《德國之聲》
我們見證著正在崛起的作為接班人的一代。“處女作獎”是唯一一個如此廣泛地涉及當今青年思想中諸多被遺忘層面的組織。
《獨立報》
“處女作獎”從一開始就是最受歡迎和最有代表性的獎項,好像是對隱藏的天才的一次文學普查。
《新時代報》

圖書目錄

蒼穹之謎
伊萬諾夫
結局
列米亞什諾村三聯畫
狄奧斯庫里亞
火中天使
精靈
布拉古內的故事
還有機會成名
一個車臣人
娜塔莎的夢想
去車臣!去車臣!
發自二十世紀的二十封書信
歇斯底里的教訓
活脫一個英國偵探
業餘雅興
白雪公主的不幸
埃及人
大頭針
妖蛇
嚴冬時節
謝爾蓋·伊普西朗基的生活

序言

親愛的讀者朋友,繼《化圓為方》和《開羅國際》之後,第三本俄羅斯“處女作獎”小說集《蒼穹之謎》如約擺到您的面前。通過前兩本書的介紹,相信您已經對這一獎項的來由、評選程式和內容以及獲獎作品的特點有了大致的了解。我們在本集中推出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說所涵蓋的題材將更加廣泛,風格也更為多樣化,希望您在這樣的閱讀體驗中,對今日俄羅斯文學的新生力量有一份更加全面和客觀的感受與把握。
選入本集的作品包括宗教、自由、戰爭等各方面的主題。《蒼穹之謎》講述了這樣一個帶有《聖經》中耶穌降臨人世色彩的故事:莫斯科郊區一家雜誌社的記者“我”接受編輯部的任務,準備尋找新世紀農村復興的典範來證明整個國家的崛起。但他所到之處,見到的往往是繁榮表象下的衰敗,腐朽粉飾後的光鮮。就在他幾乎認為無法完成這個任務時,經過別人的偶然介紹,他來到歷史久遠的邊區村莊——“蒼穹”村。與那些人為製造出來的表面富足不同,這個村子從外在氣象到人的精神風貌都顯示出一種真正的勃勃生機來:精心耕種的農田、整葺一新的學校、用心料理的房舍、蓬勃在建的教堂,以及各有成就的村民、互敬互愛的鄰里、其樂融融的家庭等等。在國小校長葉甫蓋尼·帕夫洛維奇為慶祝外孫出生舉辦的喜宴上,各行各業的十二個頭面人物敞開心扉,紛紛向“我”講述了這個村子由破敗末落轉為欣欣向榮的神奇經歷:一切都緣起子一個神奇人物的降臨。這曾經是一個被酗酒、偷盜和搶劫困擾的幾乎陷入絕境的村子。十二年前的一天,一位衣衫襤褸、貌似流浪漢的老人用他那雙藍色的眼睛、用他富有感染力的聲音、用他手裡的權杖喚醒了村子裡的每個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使大家不再酗酒,不再打架鬥毆,使妓女轉變為修女,使瀕死的人起死回生,又通過禱告使天降大雨為全村人施洗。從那以後,“蒼穹”村人再也不想繼續以前醉生夢死的生活,而是開始了生產和建設,使村莊一天天走上復興的道路。
這都作品像是一個建立在當代背景上的耶穌拯救人類的故事。從作品的名字到人物的外貌、行為再到情節的發展,無一不在彰顯這一點。“蒼穹”在俄語中還有“上天、上帝”的意思,“蒼穹”村歷史悠久,位於現實地理位置的邊緣地帶,這些都喻示著這裡是一個不同於世俗世界的被上帝光照的所在。神秘老人伊77的外貌、神情,他對眾生的教誨、他所行的奇蹟,小說中反覆出現的“十二”這個數字(伊萬出現在村子的時間是十二年前,給記者講述故事的是十二個人等等)都與《聖經》中對耶穌及其十二個門徒的描寫相吻合。不同的是小說接著描寫了“蒼穹”村恢覆信仰之後的美景:變成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國。面對蘇聯解體後農村的蕭條衰敗,作者似乎想給出一荊救世良方:回歸上帝,回歸東正教。《謝爾蓋·伊普西朗基的生活》故事情節比較散亂:通過發貨員“我”的所見所聞,串起了主人公伊普西朗基、他的女兒以及媽媽的經歷。來自阿爾漢格爾斯克的伊普西朗基從年輕時起就嚮往自由,掙脫母親的管束離家出走,後來成為一名地質工作者。他的生活幾乎都是在地質考察中度過,即便是結婚生女也無法使他停下腳步。妻子去世後,他把女兒送到寄宿學校,自己繼續參加各種考察隊。直到無力以此為生,於是漂泊到位於沃洛格達和阿爾漢格爾斯克之間的巴拉穆托夫卡村,成為當地的無業游民。女兒伊娜也天生厭倦循規蹈矩的生活,無法忍受學校嚴苛的管理制度而和男朋友一起逃出寄宿學校,開始了流浪生活。小說的結尾警察貼出告示尋找伊娜和她的男友,而伊普西朗基則與一個偶然遇到的路人一同消失在天際,繼續追尋他心中嚮往的自由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本集中選入了三篇與車臣戰爭和車臣民族有關的作品:沙爾古諾夫的《去車臣!去車臣!》、阿斯蘭,哈薩沃夫的《精靈》和《一個車臣人》。作為一個多戰的國家,“戰爭”一直是俄蘇文學中重要的主題,對於蘇聯解體後的當代也不例外。很多初出茅廬的作者不約而同把目光投向戰事頻仍的車臣。與以往描寫正義與非正義之間的較量、戰爭對人性的考驗等側重點不同,今天的戰爭文學更加傾向於從平民視角出發,以最為貼近戰區百姓生活的方式,訴說戰爭給他們帶來的痛苦。獲得第二屆“處女作獎”的沙爾古諾夫一改以往不帶感情色彩的白描風格,在《去車臣!去車臣!》這篇小說中,以一個記者的眼光對車臣首都格羅茲尼進行實地考察,描寫在這個處處可見戰爭痕跡的少數民族地區,平靜有序的生活中時時隱藏著對戰爭的恐懼,淳樸熱情的態度中又往往夾雜著對俄羅斯人的仇恨,對戰爭的譴責之情溢於紙上;哈薩沃夫的《精靈》也是通過一個莫斯科青年在格羅茲尼的所見所聞反映戰爭對當地的破壞和給普通百姓帶來的創傷。兩篇作品讀來都像紀實報導,令人感到真實生動。
其他作品如葉拉金娜的《列米亞什諾村三聯畫》寫得很像令人傷感的童話,《狄奧斯庫里亞》講述的則是如十九世紀俄羅斯名著中發生在莊園裡的愛情故事。布里諾維奇的《娜塔莎的夢想》以話劇獨自的形式講述了孤兒院長大的姑娘娜塔莎為了一段無望的愛情而幾乎坐牢的經歷,突出顯示了失去關愛的青少年同樣也不知道如何去愛一個人的問題。
這些俄羅斯青年作者的作品中洋溢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如《謝爾蓋.伊普西朗基的生活》中主人公這樣說道:“在這個世界上你還能找到這樣的國家嗎?要知道只有在我們這個奇怪的國家,我才可以走任何一條路,選擇任何的方向,遇到同路人或者與他們分道揚鑣,可以離開大路拐向樹林,可以爬上任何一棵樹,喝任何一條河裡的水,可以采蘑菇和漿果,可以捕魚,而且不需為這些付費,不需得到任何人的許可,也不需向任何人匯報。……我們這裡是問題多多,但只有在這個該死的國家裡我才可以自己給自己找到吃喝,也不用給任何人付錢,也不用告訴任何人。”),對帶有泥土芬芳和人文風情的家鄉的讚美(由於“處女作獎”是在全國徵稿,所以這些稿件仿佛為我們展開了從首都莫斯科到如阿爾漢格爾斯克、格羅茲尼這樣的邊遠地區、從城市到鄉村的充滿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的畫卷),他們對農村衰敗現狀的痛惜以及對解決之道的努力尋求(如《蒼穹之謎》中對各地農村境況的真實披露以及靠宗教拯救一切的構想),對當代社會弱勢群體生活現狀的揭示(如《謝爾蓋·伊普西朗基的生活》中長途客運司機遭遇的長期拖欠工資問題和青年人無所追求的精神狀態),對蘇聯歷史的嘗試性的反思(如《發自二十世紀的二十封書信》中通過二十封書信的內容折射出幾代人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命運。這些青年作者有些還稱不上嚴格意義上的作家,但是俄羅斯文學傳統中的人道主義、救贖意識、民族使命感依然在他們身上得到體現。與描寫校園生活、校園戀情與青春孤獨、成長痛苦的“青春文學”相比,他們的作品帶著新鮮的現實生活的喧囂及對它的活潑思考。因之顯得較為寬廣、厚重和深刻。
從風格上來看,寫實的筆法、生動流暢的敘述,引人入勝的故事仍然廣受推崇。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如口述歷史般的“錄音整理”式敘事模式被很多作家所青睞。這雖然增加了故事的真實可感性,卻也顯示出這些初涉文壇的青年在素材駕馭、小說架構方面的薄弱與欠缺。值得重視的是,青年作者雖然在創作技巧上不夠純熟與老到,但他們最不缺乏的就是勇於創新的意識和敢於實踐的精神。因此透過他們的作品。往往顯111出當代俄羅斯乃至世界小說的一些新特質。例如,你可以批評《謝爾蓋,伊普西朗基的生活》故事主題不夠突出,流浪漢伊普西朗基和他的女兒伊娜這兩條線索似乎各不相干,其餘人物與主人公之間的關係也若即若離.可有可無;也可以批評《精靈》、《去車臣!去車臣!》等作品中人物眾多,卻互不相干。關於他們的故事都是片段性的,作者只把他們生命中的一個時段甚至只是一個瞬間呈現給讀者。你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人物經歷進行猜想或者展開聯想,卻在作品裡找不到答案。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對於社會各個角落裡的小人物平凡生活的無始無終的記錄武書寫。巳經成為當代俄羅斯很多作品中的主要內容。而弗拉基斯拉夫的《埃及人》、《大頭針》、《妖蛇)等幾篇作品都縈繞著如卡夫卡《變形記》武的怪誕氛圄,作者到底要說什麼,這只能靠讀者個人的感受來理解,還有很多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時間與地點的多重性、小說與其他種類作品的混雜性等等。這些特質能否發展壯大成一股湖流,形成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之後的一種新的文學流派?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和思考。這就像剛剛獲得“處女作獎”的作家們一樣,他們是否能夠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走得長久,是否能夠在今後的文壇上蔚成氣候,一切都有待於時間來檢驗。
最後說點溫馨的話題吧。對於參與“處女作獎”活動的青年來說,獲獎不僅僅是他們唯一的目標與收穫,能夠和當代知名作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聆聽他們的指點,對這些文學愛好者同樣具有不小的誘惑力。最終得償願望的是進入“半決賽”的二十到二十五名候選人。每年十二月上旬,這些青年從各地匯聚到莫斯科,在一家叫做“激情’’的劇院開始為期一周的“大師班”研討會。在這裡,他們可以得到作家對自己作品的評點,也可以互相探討各自八圍的作品,作家在指導討論的同時也會考察每一位候選者的談吐與見地,暗中為他們打分。真正到了頒獎的那一天,會場的布置反而不是那么正式,而是像家一樣舒適和隨意。入口處為每人備下一雙拖鞋,進屋後首先看到的是沸騰的茶壺、自製的點心和靜靜擺放的刀叉。中午會端上熱氣騰騰的鮮湯,令人忘卻屋外的冰天雪地和屋內的緊張角逐。
這裡可以稱得上是很多人最初的文學之家。他們從這裡走出,走上更加寬廣的文學舞台。憑藉這個舞台,他們從自己的家鄉走到莫斯科又走向世界,展開自己一生的文學之旅。希望他們能像“處女作獎”的標誌——那隻展翅欲飛的小鳥一樣,在文學的天空中飛得更高,更遠。
侯瑋紅
2012年6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