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結構
根據總統法令,涉及原聯邦航天局職權的總統法令將適用於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普京責成政府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關撤銷手續,解決撥款及技術物資轉移等問題譽捉阿,保障聯邦航天局的權力與職能順利移交至航天國家集團公司,同時要按照法律規定向被遣散的勞動人員提供保障和補償。
關於註銷俄羅斯航天局及啟動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的命令自2016年1月1日起開始生效。
據俄新社網站2015年12月21日報導,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領導層討論確定了國家集團公司的結構:共設有31個部門。2016年國家集團公司將徹底替代自2004年起開始存在的聯邦航天局(ФКА)。
集團公司的這些部門分別由10個副總經理監管,作為集團公司總經理的伊戈爾.科馬羅夫(Игорь Комаров)親自負責四個部門:契約部、貿易部、信息技術部和改革協調中心。國家集團公司還將設立多個執行經理職位。
公司正在和下屬部門的員工簽訂勞動契約,截至2015年12月7日,500個標書已經簽署了49個。另外,俄聯邦航天局的註銷過程將從2016年1月開始,並計畫於第二季度末徹底結束。
國家集團公司將分為以科馬羅夫乃灶員端為首的領導層,和由副總經理及其負責管理的司和部組成的下層。國家集團總經理將主管董事會、科講凝盛技委員會、公共委員會、集團公司行政機關、內部審計、通訊和辦公室主任。其中,科技委員會主任將由在1992-2004年擔任俄航空航天局局長的尤里.科普捷夫(Юрий Коптев)出任。而審計委員會將在結構上直接歸國家集團公司監理會管理,監理會主席是俄聯邦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Дмитрий Рогозин)。
俄羅斯火箭航天領域的改革自2015年1月中旬起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俄羅斯航天局將成為歷史,而取代它的是與之同名的“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這一步意味著國家管理層和企業的合併,各方的努力將更加有成效,有利於解決航天領域裡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俄航局與聯合火箭航天公司(URSC-United Rocket and Space Corporation)合併的提議得到了總統普京和政府的支持。
影響分析
合併成立概況
2015年1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同意了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與俄羅斯
聯合火箭航天公司(URSC)合併,成立“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的提案,當時新公司仍沿用“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這一名稱。2015年7月上旬,
俄羅斯聯邦會議上議院(聯邦市嚷射委員會)和下議院(
俄羅斯國家杜馬)都通過了相關法案,計畫用10年時間完成俄羅斯航天領域改革。據報導,此次合併旨在解決俄羅斯航天面臨的系統性問題,同時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鍵犁求,並針對地理政治對手保持航天領域優勢。新成立的集團由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公司現任領導伊戈爾·卡馬洛夫擔任主管,在這之前,卡馬洛夫曾是俄羅斯最大汽車製造商伏爾加汽車公司的一把手。
其中,俄羅斯
聯合火箭航天公司在2014年3月註冊成立,容納了俄羅斯政府擁有的大部分航天科研生產單位,成為一家巨型航天企業集團。此次整合將使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這一政府職能部門不再存在。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職能與結構分析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原有職責是負責執行國家政策與法律規範,管理國家太空資產並提供相關服務,同時管理國際合作項目,管理航天工業部門開展軍用太空技術、
戰略飛彈、運載火箭相關研製工作以及
拜科努爾發射場等。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由
俄羅斯聯邦政府管理,具體功能包括:政策方面,起剃嫌跨促草與航天局相關的政策法案,提交給聯邦政府與總統,起草航天局活動議程;項目方面,管理招投標並授予物資採購、服務、研發及工程相關的契約,並在預算內為國家航天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研究方面,進行國家航天單位運行的經濟分析,核准其經濟效率並進行財務、業務與資產審計;技術方面,組織技術運用,為航天創造收益,研判航天技術如何實現科學與社會經濟價值,並與國防部共同研判如何實現軍民兩用;國際合作方面,參與太空技術的國際標準制定,並在和平利用太空基礎上與多國開展合作,包括簽署契約,明確國防裝備銷售的主要單位,等等。
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公司結構分析
俄羅斯在2014年成立俄羅斯
聯合火箭航天公司(英文:United Rocket and Space Corporation,簡稱URSC),公司成立的主要前提與目標是:國家太空發展需要更加務實;太空商業化是重要趨勢;建成一家控股公司;完成廣泛而重大的產業變革;使俄羅斯航天能力與產品在全球具有競爭力。
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公司能力與產品主要包括:衛星與飛船、火箭與飛彈、火箭發動機與射疊推進系統、地面與箭載設備、發射服務、任務測控、數據處理及相關服務。
俄羅斯
聯合火箭航天公司中期致力於實現當前組織結構下的財務創收,保持贏利和可持續性,同時長期滿足國家與商業客戶的需求。遠期將實現:調整航天產業結構並集中優勢力量,建立精益生產研製體系;建立綜合性的質量管理系統;開發並執行多功能的項目管理體系;改進工程資質,並啟動民用項目。
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公司幾乎囊括了俄羅斯航天領域內的所有企業、設計局與科研單位,主要情況如下。
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公司成員結構
赫魯尼切夫國家研究生產太空中心(Khrunichev Stat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SpaceCenter),位於莫斯科,研製“質子”(Proton)與隆聲號(ROCKOT)火箭,占有全球30%商業發射市場,截止至2014年2月,擁有員工3.5萬人,正在研製“安加拉”(Angara)新型運載火箭。
馬克耶夫國家火箭中心(Academician V.P.Makeyev State Rocket Centre),位於車里雅賓斯克,從2000開始,該機構由政府性質改造為開放式合資公司,主要業務是研製潛射飛彈、拆除退役的飛彈設施,研製小型商業火箭、衛星平台、深空探測火箭,軌道太空船,其他還包括風電設備、石油煉製設備、水淨化設備。該公司發展過程中也整合了多家國有企業,形成了一個小的聯合體。此次整合目的主要是為研製生產海基
戰略飛彈,型號包括“深藍”、“輕舟”等。整合後,政府仍持有100%的控股權。
俄羅斯進步國家太空研究與生產中心(TsSKB-Progress),1996年由俄羅斯進步中央設計局(TsSKB)和薩馬拉進步號工廠合併而成,生產改裝後的“聯盟”(Soyuz)運載火箭,包括聯盟-FG載人型,聯盟-U搭載探測器型,以及聯盟-2.1B輕型,其商業市場主要由斯達西姆運作,還曾研製過載人型羅斯-M(Rus-M)火箭,後因需求不足被取消。
拉沃契金設計局(NPO Lavochkin),研製生產地球衛星如:Kupon全球通信衛星,和
深空探測器“月球”(Luna)、“金星”(Venera)、探測器-1~3(Zond-1~3)、“火星”(Mars)、“火衛一-土壤”(Phobos-Grunt)、Spektrum、Astron、Granat以及偵察衛星“阿爾康”(Arkon)。生產“弗雷蓋特”(Fregat)上面級發動機,俄羅斯第二代靜止軌道
飛彈預警衛星眼睛-1(OKO-1)匯流排,還研製了“火衛一-土壤”
火星探測器匯流排。
伏龍芝兵工設計局(Arsenal Design Bureau),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發源於1711年,最初生產槍炮,從1960年起發展航天技術,曾用名TsBK-7。研製了超過80顆俄羅斯“宇宙”(Cosmos)系列軍用衛星及相關有效載荷,如SEVER雷達成像設備與小型推進器TOR等,並從事航天相關的機械工程。
“火炬”試驗設計局(EDB Fakel),位於加里寧格勒的涅曼(Neman,Kaliningrad),擁有員工960人,成立於1955年,研製飛船電推進器,包括:穩態電漿推進器(SPT)、熱催化推進器、姿控推進器、離子發動機和電漿源。公司的主要客戶來自歐洲、俄羅斯、美國,其產品曾銷售給美國洛克達因公司。還曾與法國的斯奈克瑪(SNECMA)公司共同研製PPS-1350
離子推進器,用於智慧-1(Smart-1)和“阿爾法衛星”(AlphaSat)。
NPK SPP精密儀器公司(NPK SPP),是俄羅斯開放式股份公司,生產科學精密儀器,包括光學及光電子系統,雷射與無線電計量系統,雷射通信與雷射雷達系統,可用於
格洛納斯導航衛星系統研製。
俄羅斯航天系統公司(Russian Space Systems),位於莫斯科(Moskva),研製生產空間信息系統與平台,提供空間信息檢索服務,依託“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提供導航定位服務。
列舍特涅夫信息衛星系統公司(Academician M.F. Reshetnev Information Satellite Systems),研製了俄羅斯主要衛星,占全國衛星數量的2/3,並提供通信[亞馬爾-401(Yamal-401)、哈薩克斯坦衛星-3(KazSat-3)]、導航(GLONASS衛星)、電視廣播、數據中繼、大地測量等服務,具備先進的計算機輔助工具,包括:CATIA, SmarTeam, NASTRAN, Altium Designer,Thermica, Labveiw, Microwave Studio等。
俄羅斯動力機械
科研生產聯合體(NPO Energomash),擁有員工5500人,歷史可追溯至1929年,1994年曾併入俄羅斯航天局,1998年曾由國企改造為股份制企業,大部分股份仍由國家持有。設計、生產並試驗火箭發動機,型號包括:“聯盟”火箭的RD-107/108發動機,“天頂”(Zenit)火箭的RD-120發動機,“質子”火箭的RD-253發動機,美國宇宙神-5(Atlas-5)火箭的RD-180發動機,以及俄羅斯新一代火箭RD-191發動機,還在研製可重複使用的
液體火箭發動機,用於可重複使用火箭。
皮留金
科研生產聯合體[Academician Pilyugin Center(NPO AP)],成立於1946年,曾屬於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後來歸屬於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公司,主要研製火箭、飛彈與飛船的慣性控制系統,包括捷聯慣導系統(SINS)、機械平台式慣性導航系統(GINS)、捷聯式慣性測量單元(SIMU)等,涉足自主控制系統、機器人系統與智慧型化機械技術,從事國家太空項目,如GLONASS導航衛星.同時還生產民用產品,如汽車診斷系統。
科羅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團(S.P. Korolev Rocket and Space corporation Energia),位於俄羅斯科羅廖夫市,也是開放式合資公司,公司會公布每年的經營情況。該公司是載人航天系統的總體單位,研製火箭及
軌道轉移飛行器、“國際空間站”部段以及重型、中型“聯盟”火箭。“聯盟”火箭在“國際空間站”任務中是主要的運輸工具,發射了自己研製的進步號貨運飛船,還運送了歐洲空客防務與航天公司的空間安全事業部研製的歐洲“自動轉移飛行器”(ATV)。同時還研製投送GLONASS導航衛星的DM火箭上面級。
全俄航天材料研究院(Kompozit),研製先進金屬材料、
非金屬材料、複合材料,研發生產火箭、載人及無人飛船的新材料進行,承擔地面實驗及飛行實驗各個階段檢測航天火箭材料的適用性的研究,如:暴風雪號(Buran)太空梭的熱防護層。還研製再入系統的高溫大型結構,其他還包括微重力設備、半導體與光學組件。2003年,員工人數為7500人,與加拿大、德國、義大利、瑞士聯合成立了多家合資公司開展相關技術開發。
俄羅斯機電科學研究所(VNIIEM Corporation),位於莫斯科(Moskva),擁有2300人,最初成立於1941年,研製通用型衛星匯流排及平台,生產過70多顆衛星,衛星高度大約在650km,主要用於氣象衛星,還生產星敏感器、非接觸式直流電源和
太陽能電池板。2006年曾與薩瑞衛星技術有限公司(SSTL)合作研製地球觀測衛星“老人星”(Kanopus),俄羅斯機電科學研究所提供軟體與航電設備。
“兵工”機械製造工廠(Machine-buildingplant “Arsenal”),是俄羅斯老牌軍工企業,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生產先進軍事裝備與民用產品,包括太空飛行器平台、
火箭助推器、海軍炮架和飛彈發射系統,民用產品包括壓縮機、廢水處理設備和低溫設備。生產的電力液壓致動器用於RD-180發動機推力矢量控制系統。
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帶給我們的思考
俄羅斯此次合併與美國等世界領先的航天發展國家發展思路截然相反,強調產業集中與國家意志力的體現,這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其中利弊。
1)國家高層、政府機構與工業部門保持改革決心與行動的一致性,是航天領域解決系統性風險、應對複雜外部危機的重要前提。
俄羅斯近年來航天事故頻發,多枚火箭發射失敗;國家政局動盪,烏克蘭事件讓其與歐美國家矛盾激化;航天工業效率低下,改制呼聲日趨強烈。面臨諸多不利因素,整個國家航天領域迫切需要一系列務實、果斷的全面改革。近年來,俄羅斯進行的政策制定與實體重組基本確保了改革落地與真正實施。此次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與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集團合併也是從總統層面大力支持,再到聯邦會議決策通過相關檔案,最後到航天領域各個實體實施。這種自上而下的一致性帶來了有效而強大的執行力,在這種執行力下才可能確保危機應對的及時性。
2)俄羅斯政企合併且規模過大,會造成明顯的產業壟斷,弱化競爭機制,難以降本增效。
此次合併是政府航天部門與大型國有航天企業的一次合併,很可能會產生由於政企不分帶來的諸多不利因素。其中,合併後新集團內的政府決策機構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必然會明顯傾向於內部某些工業部門,參賽隊員與裁判員成為一家。這一方面會使航天工業部門可能過度依賴集團內部制定的國家政策,或形成利益輸送,導致其市場意識與競爭機制進一步退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技術轉化的動力會更加不足,難以實現航天商業化和社會經濟效益;同時由於一家過於龐大,包括私企在內的外部技術與評估機構難以界入俄羅斯航天工業,影響了國家資源的有效利用。
3)新集團內均以國有企業形成合資模式,並非資本市場上真正意義的股份公司,不利於實現資本的多元化。
此次合併俄羅斯政府目標之一是打造股份制航天企業,並引入私人資本。但從以上分析可知,此次被合併的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集團中成員均為100%國家控股的國有企業。可見,這種合資僅為國有資產的整合,而沒有引入任何國資以外的資本,也未有資本市場方面的考量,或者股份制改造相關的計畫。因此,未來俄羅斯將如何建立股份制公司,多元化資本如何運作尚不清晰,這使得俄羅斯私人資本有動力進入航天領域仍存在較大的政策性障礙和不確定性。
合作交流
2020年7月,中國和俄羅斯兩國航天機構確定了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2021年3月,中俄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諒解備忘錄》,啟動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
2021年4月23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聯合主辦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宣介會在南京召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主持並致辭,聯合國外空司司長迪皮蓬髮表致辭。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第一副總經理烏里奇奇致辭並代表中俄雙方發布《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聯合聲明》。
其中,俄羅斯
聯合火箭航天公司在2014年3月註冊成立,容納了俄羅斯政府擁有的大部分航天科研生產單位,成為一家巨型航天企業集團。此次整合將使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這一政府職能部門不再存在。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職能與結構分析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原有職責是負責執行國家政策與法律規範,管理國家太空資產並提供相關服務,同時管理國際合作項目,管理航天工業部門開展軍用太空技術、
戰略飛彈、運載火箭相關研製工作以及
拜科努爾發射場等。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由
俄羅斯聯邦政府管理,具體功能包括:政策方面,起草與航天局相關的政策法案,提交給聯邦政府與總統,起草航天局活動議程;項目方面,管理招投標並授予物資採購、服務、研發及工程相關的契約,並在預算內為國家航天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研究方面,進行國家航天單位運行的經濟分析,核准其經濟效率並進行財務、業務與資產審計;技術方面,組織技術運用,為航天創造收益,研判航天技術如何實現科學與社會經濟價值,並與國防部共同研判如何實現軍民兩用;國際合作方面,參與太空技術的國際標準制定,並在和平利用太空基礎上與多國開展合作,包括簽署契約,明確國防裝備銷售的主要單位,等等。
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公司結構分析
俄羅斯在2014年成立俄羅斯
聯合火箭航天公司(英文:United Rocket and Space Corporation,簡稱URSC),公司成立的主要前提與目標是:國家太空發展需要更加務實;太空商業化是重要趨勢;建成一家控股公司;完成廣泛而重大的產業變革;使俄羅斯航天能力與產品在全球具有競爭力。
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公司能力與產品主要包括:衛星與飛船、火箭與飛彈、火箭發動機與推進系統、地面與箭載設備、發射服務、任務測控、數據處理及相關服務。
俄羅斯
聯合火箭航天公司中期致力於實現當前組織結構下的財務創收,保持贏利和可持續性,同時長期滿足國家與商業客戶的需求。遠期將實現:調整航天產業結構並集中優勢力量,建立精益生產研製體系;建立綜合性的質量管理系統;開發並執行多功能的項目管理體系;改進工程資質,並啟動民用項目。
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公司幾乎囊括了俄羅斯航天領域內的所有企業、設計局與科研單位,主要情況如下。
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公司成員結構
赫魯尼切夫國家研究生產太空中心(Khrunichev Stat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SpaceCenter),位於莫斯科,研製“質子”(Proton)與隆聲號(ROCKOT)火箭,占有全球30%商業發射市場,截止至2014年2月,擁有員工3.5萬人,正在研製“安加拉”(Angara)新型運載火箭。
馬克耶夫國家火箭中心(Academician V.P.Makeyev State Rocket Centre),位於車里雅賓斯克,從2000開始,該機構由政府性質改造為開放式合資公司,主要業務是研製潛射飛彈、拆除退役的飛彈設施,研製小型商業火箭、衛星平台、深空探測火箭,軌道太空船,其他還包括風電設備、石油煉製設備、水淨化設備。該公司發展過程中也整合了多家國有企業,形成了一個小的聯合體。此次整合目的主要是為研製生產海基
戰略飛彈,型號包括“深藍”、“輕舟”等。整合後,政府仍持有100%的控股權。
俄羅斯進步國家太空研究與生產中心(TsSKB-Progress),1996年由俄羅斯進步中央設計局(TsSKB)和薩馬拉進步號工廠合併而成,生產改裝後的“聯盟”(Soyuz)運載火箭,包括聯盟-FG載人型,聯盟-U搭載探測器型,以及聯盟-2.1B輕型,其商業市場主要由斯達西姆運作,還曾研製過載人型羅斯-M(Rus-M)火箭,後因需求不足被取消。
拉沃契金設計局(NPO Lavochkin),研製生產地球衛星如:Kupon全球通信衛星,和
深空探測器“月球”(Luna)、“金星”(Venera)、探測器-1~3(Zond-1~3)、“火星”(Mars)、“火衛一-土壤”(Phobos-Grunt)、Spektrum、Astron、Granat以及偵察衛星“阿爾康”(Arkon)。生產“弗雷蓋特”(Fregat)上面級發動機,俄羅斯第二代靜止軌道
飛彈預警衛星眼睛-1(OKO-1)匯流排,還研製了“火衛一-土壤”
火星探測器匯流排。
伏龍芝兵工設計局(Arsenal Design Bureau),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發源於1711年,最初生產槍炮,從1960年起發展航天技術,曾用名TsBK-7。研製了超過80顆俄羅斯“宇宙”(Cosmos)系列軍用衛星及相關有效載荷,如SEVER雷達成像設備與小型推進器TOR等,並從事航天相關的機械工程。
“火炬”試驗設計局(EDB Fakel),位於加里寧格勒的涅曼(Neman,Kaliningrad),擁有員工960人,成立於1955年,研製飛船電推進器,包括:穩態電漿推進器(SPT)、熱催化推進器、姿控推進器、離子發動機和電漿源。公司的主要客戶來自歐洲、俄羅斯、美國,其產品曾銷售給美國洛克達因公司。還曾與法國的斯奈克瑪(SNECMA)公司共同研製PPS-1350
離子推進器,用於智慧-1(Smart-1)和“阿爾法衛星”(AlphaSat)。
NPK SPP精密儀器公司(NPK SPP),是俄羅斯開放式股份公司,生產科學精密儀器,包括光學及光電子系統,雷射與無線電計量系統,雷射通信與雷射雷達系統,可用於
格洛納斯導航衛星系統研製。
俄羅斯航天系統公司(Russian Space Systems),位於莫斯科(Moskva),研製生產空間信息系統與平台,提供空間信息檢索服務,依託“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提供導航定位服務。
列舍特涅夫信息衛星系統公司(Academician M.F. Reshetnev Information Satellite Systems),研製了俄羅斯主要衛星,占全國衛星數量的2/3,並提供通信[亞馬爾-401(Yamal-401)、哈薩克斯坦衛星-3(KazSat-3)]、導航(GLONASS衛星)、電視廣播、數據中繼、大地測量等服務,具備先進的計算機輔助工具,包括:CATIA, SmarTeam, NASTRAN, Altium Designer,Thermica, Labveiw, Microwave Studio等。
俄羅斯動力機械
科研生產聯合體(NPO Energomash),擁有員工5500人,歷史可追溯至1929年,1994年曾併入俄羅斯航天局,1998年曾由國企改造為股份制企業,大部分股份仍由國家持有。設計、生產並試驗火箭發動機,型號包括:“聯盟”火箭的RD-107/108發動機,“天頂”(Zenit)火箭的RD-120發動機,“質子”火箭的RD-253發動機,美國宇宙神-5(Atlas-5)火箭的RD-180發動機,以及俄羅斯新一代火箭RD-191發動機,還在研製可重複使用的
液體火箭發動機,用於可重複使用火箭。
皮留金
科研生產聯合體[Academician Pilyugin Center(NPO AP)],成立於1946年,曾屬於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後來歸屬於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公司,主要研製火箭、飛彈與飛船的慣性控制系統,包括捷聯慣導系統(SINS)、機械平台式慣性導航系統(GINS)、捷聯式慣性測量單元(SIMU)等,涉足自主控制系統、機器人系統與智慧型化機械技術,從事國家太空項目,如GLONASS導航衛星.同時還生產民用產品,如汽車診斷系統。
科羅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團(S.P. Korolev Rocket and Space corporation Energia),位於俄羅斯科羅廖夫市,也是開放式合資公司,公司會公布每年的經營情況。該公司是載人航天系統的總體單位,研製火箭及
軌道轉移飛行器、“國際空間站”部段以及重型、中型“聯盟”火箭。“聯盟”火箭在“國際空間站”任務中是主要的運輸工具,發射了自己研製的進步號貨運飛船,還運送了歐洲空客防務與航天公司的空間安全事業部研製的歐洲“自動轉移飛行器”(ATV)。同時還研製投送GLONASS導航衛星的DM火箭上面級。
全俄航天材料研究院(Kompozit),研製先進金屬材料、
非金屬材料、複合材料,研發生產火箭、載人及無人飛船的新材料進行,承擔地面實驗及飛行實驗各個階段檢測航天火箭材料的適用性的研究,如:暴風雪號(Buran)太空梭的熱防護層。還研製再入系統的高溫大型結構,其他還包括微重力設備、半導體與光學組件。2003年,員工人數為7500人,與加拿大、德國、義大利、瑞士聯合成立了多家合資公司開展相關技術開發。
俄羅斯機電科學研究所(VNIIEM Corporation),位於莫斯科(Moskva),擁有2300人,最初成立於1941年,研製通用型衛星匯流排及平台,生產過70多顆衛星,衛星高度大約在650km,主要用於氣象衛星,還生產星敏感器、非接觸式直流電源和
太陽能電池板。2006年曾與薩瑞衛星技術有限公司(SSTL)合作研製地球觀測衛星“老人星”(Kanopus),俄羅斯機電科學研究所提供軟體與航電設備。
“兵工”機械製造工廠(Machine-buildingplant “Arsenal”),是俄羅斯老牌軍工企業,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生產先進軍事裝備與民用產品,包括太空飛行器平台、
火箭助推器、海軍炮架和飛彈發射系統,民用產品包括壓縮機、廢水處理設備和低溫設備。生產的電力液壓致動器用於RD-180發動機推力矢量控制系統。
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帶給我們的思考
俄羅斯此次合併與美國等世界領先的航天發展國家發展思路截然相反,強調產業集中與國家意志力的體現,這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其中利弊。
1)國家高層、政府機構與工業部門保持改革決心與行動的一致性,是航天領域解決系統性風險、應對複雜外部危機的重要前提。
俄羅斯近年來航天事故頻發,多枚火箭發射失敗;國家政局動盪,烏克蘭事件讓其與歐美國家矛盾激化;航天工業效率低下,改制呼聲日趨強烈。面臨諸多不利因素,整個國家航天領域迫切需要一系列務實、果斷的全面改革。近年來,俄羅斯進行的政策制定與實體重組基本確保了改革落地與真正實施。此次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與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集團合併也是從總統層面大力支持,再到聯邦會議決策通過相關檔案,最後到航天領域各個實體實施。這種自上而下的一致性帶來了有效而強大的執行力,在這種執行力下才可能確保危機應對的及時性。
2)俄羅斯政企合併且規模過大,會造成明顯的產業壟斷,弱化競爭機制,難以降本增效。
此次合併是政府航天部門與大型國有航天企業的一次合併,很可能會產生由於政企不分帶來的諸多不利因素。其中,合併後新集團內的政府決策機構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必然會明顯傾向於內部某些工業部門,參賽隊員與裁判員成為一家。這一方面會使航天工業部門可能過度依賴集團內部制定的國家政策,或形成利益輸送,導致其市場意識與競爭機制進一步退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技術轉化的動力會更加不足,難以實現航天商業化和社會經濟效益;同時由於一家過於龐大,包括私企在內的外部技術與評估機構難以界入俄羅斯航天工業,影響了國家資源的有效利用。
3)新集團內均以國有企業形成合資模式,並非資本市場上真正意義的股份公司,不利於實現資本的多元化。
此次合併俄羅斯政府目標之一是打造股份制航天企業,並引入私人資本。但從以上分析可知,此次被合併的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集團中成員均為100%國家控股的國有企業。可見,這種合資僅為國有資產的整合,而沒有引入任何國資以外的資本,也未有資本市場方面的考量,或者股份制改造相關的計畫。因此,未來俄羅斯將如何建立股份制公司,多元化資本如何運作尚不清晰,這使得俄羅斯私人資本有動力進入航天領域仍存在較大的政策性障礙和不確定性。
合作交流
2020年7月,中國和俄羅斯兩國航天機構確定了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2021年3月,中俄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諒解備忘錄》,啟動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
2021年4月23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聯合主辦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宣介會在南京召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主持並致辭,聯合國外空司司長迪皮蓬髮表致辭。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第一副總經理烏里奇奇致辭並代表中俄雙方發布《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聯合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