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開放經濟為研究背景,以公共經濟理論為基礎,綜合運用國際貿易、貨幣金融等相關學科理論,主要運用
均衡分析法、
系統分析法,結合實證分析和規範分析、總量分析和結構分析進行具體闡述,分別對實現經濟均衡的思路、目標與原則進行分析,並對如何進一步改革完善財政政策及其他配套措施,以從根本上解決中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內外失衡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
圖書目錄
摘 要
Abstract
導論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義
二、文獻述評
(一)中國內外失衡相互關係及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二)內外失衡的原因研究
(三)內外失衡與巨觀調控政策搭配理論
(四)財政政策治理內外失衡的有效性分析
(五)基於內外均衡目標下的財政政策改革研究
(六)對相關研究成果的評述與總結
三、研究思路、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內容
(三)研究方法
四、論文創新與不足
第一章開放經濟下內外均衡與財政政策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內外均衡的內涵界定與判斷標準
一、均衡的內涵與分類
(一)均衡的一般理解
(二)均衡的分類
二、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的內涵
(一)內部均衡
(二)外部均衡
三、內外失衡的判斷標準
(一)內部經濟均衡性
(二)外部經濟均衡性
第二節 內外經濟均衡關聯性的理論分析
一、社會再生產理論
二、吸收分析理論
三、“雙缺口”模型
第三節 財政政策影響內外均衡的傳導機制
一、財政政策對內部經濟的影響
(一)靜態模型
(二)動態模型:對李嘉圖等價定理有效性的探討
二、財政政策對外部經濟的影響
(一)儲蓄—投資效應
(二)產出—吸收效應
(三)匯率效應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財政政策在實現內外均衡目標中的地位
第一節 影響經濟均衡的巨觀經濟政策
一、貨幣政策
(二)貨幣政策的均衡效應
二、匯率政策
(一)匯率政策工具
(二)匯率政策的均衡效應
三、財政政策
(一)稅收政策
(二)公債政策
(三)公共支出政策
(四)政府投資政策
(五)財政政策的均衡效應
四、巨觀調控政策搭配
(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搭配:蒙代爾政策指派法則
(二)財政政策與匯率政策的搭配:丁伯根政策模型
(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的搭配:斯旺政策搭配原理
第二節 財政政策與其他巨觀調控政策的效果比較
一、理論基礎:蒙代爾—弗萊明模型(IS-LM-BP模型)
(一)IS-LM-BP模型的推導
二、現實比較:巨觀調控政策效果制約性因素
(一)技術性約束
(二)外部性約束
(三)體制性約束
三、實踐效果:1994年以來的巨觀調控政策效應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中國內外經濟失衡演變路徑與現狀分析
第一節 經濟發展與財政政策變遷
一、改革開放初期(1979—1983年)
(一)內外經濟運行背景
(二)財政政策
(三)政策效果評價
二、市場經濟初步建立時期(1984—1991年)
(一)內外經濟運行背景
(二)財政政策
(三)政策效果評價
三、市場經濟深入發展時期(1992—1997年)
(一)內外經濟運行背景
(二)財政政策
(三)政策效果評價
四、市場化改革加速時期(1998—2003年)
(一)巨觀經濟運行背景
(二)財政政策
(三)政策效果評價
五、國際化進程加速時期(2004—2008年)
(一)巨觀經濟運行背景
(二)財政政策
(三)政策效果評價
六、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時期(2009—)
(一)巨觀經濟運行背景
(二)財政政策
(三)政策效果評價
第二節 中國內外經濟失衡的主要特徵與測度
一、內部失衡主要特徵:高投資、高儲蓄和低消費
(一)消費與投資關係的失衡
(二)儲蓄與投資關係的失衡
(一)經常項目順差
(二)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
三、內外經濟失衡程度的測度
(一)經濟失衡測量指標體系的構建
(二)對中國內外經濟失衡程度的實證檢驗
第三節 中國內外經濟失衡的產生原因
一、內外經濟失衡相關性的實證性檢驗
(一)Engle-Granger兩步法
(二)Granger因果關係檢驗
二、原因之一:經濟發展階段與外部性因素
(一)中國經濟發展階段與國際產業結構調整
(二)西方國家對華實施出口限向制和禁運政策
三、原因之二:體制性與發展戰略性因素
(二)國家長期實行出口導向型經濟成長模式
四、原因之三:巨觀政策性因素
(一)收入分配體制與轉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二)政府職能轉變滯後與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三)稅收制度的不完善
五、內外失衡各因素重要性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取和指標的構建
(三)因子分析結果及說明
(四)因子分析法對內外失衡影響因素的評價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中國內外經濟失衡與財政政策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內外失衡影響國民經濟的效應
一、影響機制與途徑
(一)內部經濟失衡
(二)外部經濟失衡
二、實證分析:似不相關回歸
(一)相關經濟指標的說明
(二)回歸方法選擇與結果
第二節 財政政策影響內外均衡的效應
一、內外均衡與財政政策的指標刻度
(一)內外經濟均衡指標
(二)財政政策指標
(三)其他經濟指標
(四)數據來源與統計描述
三、對回歸結果的解釋說明
四、當前財政政策評價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財政政策對促進經濟內外均衡的國際經驗教訓
第一節 典型國家的經濟失衡現狀及財政政策
一、美國的經濟失衡與財政政策
二、日本的經濟失衡與財政政策
(一)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戰略
(二)對經濟泡沫的反思與應對政策措施
三、其他東亞經濟體的經濟失衡與財政政策
(一)東亞奇蹟與東亞模式
(二)東亞金融危機的形成原因
(三)東亞金融危機下的財政政策
第二節 國外治理經濟失衡的經驗教訓
一、強化結構性財政政策,淡化總量性財政政策
二、堅持本國經濟政策的自主性,將內部均衡作為主要調控目標
三、順應經濟發展變化適時轉變經濟成長模式
五、大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防止產業空心化出現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經濟內外均衡導向下的財政政策調整目標與路徑
第一節 財政政策調整總體思路和原則
一、實現內外均衡的總體目標與思路
(一)從根本上治理中國經濟的內外失衡,要從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入手
(二)經濟內部均衡是核心,最佳化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與擴大內需是著力點
(三)解決中國經濟失衡要堅持本國經濟自主性
(四)堅持短期對策和中長期對策相結合實現中國經濟內外均衡
(五)與其它國家協調合作,為實現經濟內外均衡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二、財政政策調整的原則
(一)調整方法:強化結構性財政政策,淡化總量性財政政策
(二)調整導向:著力調整經濟結構
(三)調整保障:推進財政體制改革
第二節 財政政策的完善路徑與措施
一、擴大內需的財政政策
(一)增加民生支出比重,構建公共財政體系
(二)加大國有企業收益上繳比重,實現國有企業利潤向民眾“分紅”
(三)促進社會保障“安全網”的構建
(四)加快稅制結構轉型,有效發揮稅收的收入調節功能
二、糾正生產要素與商品價格扭曲的財政政策
(一)完善土地價格改革
(二)提高勞動力成本
(三)實現資本價格市場化
(四)對資源型企業收取“資源租”
(五)徵收環境保護稅,提高資源類產品價格
(六)推行結構性減稅,降低企業流通環節稅費
三、最佳化投資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財政政策
(一)鼓勵企業自主創新
四、直接縮小“雙順差”的財政政策
(一)降低進口關稅稅率,加大進口規模
(二)最佳化出口退稅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三)徵收國際資本流動稅(托賓稅),抑制國際遊資投機
第三節 其它配套改革措施
(二)降低行政成本,建立“廉價政府”
二、完善收入分配體制,擴大國內有效需求
(一)合理調整政府、企業與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關係
(二)努力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三、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維護社會公平與經濟秩序
(一)完善保護勞動者的法律制度
(二)完善並落實《反壟斷法》,鼓勵市場競爭
(三)制訂《科技創新促進法》,構建創新成果獎勵體系,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
四、協調其它巨觀調控政策,促進經濟均衡增長
(一)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促進儲蓄向投資的轉化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