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蝕輪迴說

侵蝕輪迴說也叫地理輪迴說地貌輪迴說。是一種關於地貌演化過程的學說。1889年由美國地理學家威廉·莫里斯·戴維斯最先提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侵蝕輪迴說
  • 外文名:Cycle of erosion
  • 又名:地理輪迴說
  • 別名:地貌輪迴說
  • 提出時間:1889年
簡介,威廉·莫里斯·戴維斯,準平原,地貌學,

簡介

侵蝕輪迴說也叫地理輪迴說地貌輪迴說。是一種關於地貌演化過程的學說。1889年由美國地理學家威廉·莫里斯·戴維斯最先提出。這種理論認為地貌是構造、營力和時間(侵蝕階段)的函式。例如,構造運動使地殼上升為山地,山地在流水不斷侵蝕下,要經歷以河流下蝕作用為主的幼年期,以側蝕作用為主的壯年期和侵蝕微弱地面降低為緩坡的老年期,到最後地面被夷平為準平原。然後地殼再次上升,進入下一個輪迴。這就是河流侵蝕輪迴。此外根據營力不同還有風蝕輪迴、冰蝕輪迴和海蝕輪迴等。每一輪迴都可分為幼年、壯年、老年不同階段,各演化階段具有不同地貌特徵。該理論曾經是地貌學的一項重要的基本理論,影響長達數年,對20世紀初期地貌學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W·M·戴維斯,1850年2月12日—1934年2月5日)是美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地貌學家以及氣象學家,常被稱為“美國地理學之父”。
W·M·戴維斯生於費城的一個基督教貴格會家庭,父親是愛德華·M·戴維斯(Edward M. Davis),其母瑪麗亞·莫特·戴維斯(Maria Mott Davis)是女權主義者Lucretia Mott之女。戴維斯1869年畢業於哈佛大學,並在次年獲工程碩士學位。
其後,戴維斯在阿根廷科爾多瓦工作了三年,並成為了納撒尼爾·謝勒(Nathaniel Shaler)的助手。1879年,戴維斯成為了哈佛大學地質學講師。(但是,他從未完成過他的博士學位。)同年,戴維斯在斯普林菲爾德同艾倫·B·華納(Ellen B. Warner)結婚。
W·M·戴維斯最具影響力的貢獻是提出侵蝕輪迴說,最初於1884年左右提出,其內容通過河流如何塑造地形來表述。侵蝕循環理論將較大型的河流分為三個層次:上層、中層和下層,每一層都有截然不同的地形和與之相關的性質。
這個理論用發生學觀點解釋地貌的發生和發展,雖然在早期對地貌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戴維斯的很多地形演化理論(有時被稱為戴維斯地貌理論)被現代地貌學家所大量批判。同樣遭到批判的是他的極端追求。還有與之截然不同的、質疑其思想和方法的地貌學家。事實上,直到他退休的時候,他的學說幾乎壟斷了地形景觀理論。

準平原

準平原是指地殼隆起後若能獲得較長時間的穩定,或僅有輕微的地殼運動,則地面經過悠久的侵蝕作用後,使得後來的山地高原逐漸夷平,終於變成一個接近海平面的平坦地形面。
地面之起伏若不受隆起運動等之影響,因各種營力之侵蝕,最後形成小起伏的單調地表,稱為準平原。最先採用準平原一詞者為威廉·莫里斯·戴維斯,他於1900年代發表此概念,意為Almost a Plain,代表地形輪迴之最末期。其後,瓦爾特·彭克倡導原始準平原學說,認為地形輪迴最初期,因地表抬升緩慢,甚至不及地表侵蝕率,亦可造成準平原。
準平原化作用會造成準平原之作用,河流侵蝕為主要營力,而在波浪侵蝕或風力侵蝕旺盛的地區亦會產生準平原,準平原的地表為波狀的小起伏,其上常有厚層原積土及殘丘,侵蝕基準面與其表面幾何相吻合。

地貌學

地貌學,又稱地形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起伏形態、分布規律、物質結構、發展歷史和開發利用的科學,是自然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也是地質學地理學之間的一門邊緣交叉學科。從語源來看,地貌學的英文Geomorphology源自希臘語,由Geo(地球)、Morphe(外表形態)和Logos(論述)三詞組成,即關於地球外表面貌的論述。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形色色的各種空間實物形體,有自然形體和人工形體兩大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