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蝕溝

侵蝕溝

侵蝕溝指溝蝕所造成的侵蝕地形。侵蝕溝可分為:溝頭、溝沿、溝底及其上的水路、溝坡、溝口和沖積扇(沖積圓錐)等部分。一條侵蝕溝總是和一定的水文網或其他侵蝕溝相聯,形成樹枝狀分布的侵蝕溝系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侵蝕溝
  • 形成原因:暫時性流水形成的侵蝕地貌
  • 階段:4個
  • 多發地區:半乾旱氣候地區
  • 組成部分:溝頭、溝沿、溝底等
  • 特性:和一定的水文網或其他侵蝕溝相聯
簡介,分類,形成,

簡介

主要發育在半乾旱氣候帶的鬆散沉積層上,在植被稀疏的緩坡地區,侵蝕溝可以發展得很快,使地形遭受強烈的分割,蠶食耕地,破壞道路,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分類

發生在水文網底部的溝蝕,叫底部溝蝕,所形成的侵蝕溝叫次生侵蝕溝。由於水文網底部的集水面積較大,地表逕流量大,次生侵蝕溝發展較劇烈,規模較大,在侵蝕溝系統中常為主幹。發生在集水區的斜坡上的溝蝕,叫沿岸溝蝕,形成的侵蝕溝叫原生侵蝕溝。斜坡上的地界、地埂、道路等經常匯集大股地表逕流,引起沿岸溝蝕,由於集水面積和地表逕流量較小,原生侵蝕溝的規模較小。侵蝕溝發展的主要方式是溝頭前進(亦稱溝頭溯源侵蝕),溝底下切,溝岸擴張。侵蝕溝有其發生、發展和衰老的規律,其發展的各階段有不同的侵蝕方式。治理侵蝕溝必須根據侵蝕溝發展的特點採取相應的措施,才有好效果。

形成

侵蝕溝的形成與發展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細溝階段;水流在斜坡上由片流逐漸匯集成細小的股流,在地表形成大致平行的細溝(寬0.5米,深0.1~0.4米,長數米)。由細溝進一步下切加深形成了切溝;切溝已有了明顯的溝緣,溝口形成小陡坎,寬和深可達1~2米。切溝再進一步下蝕,形成了沖溝;沖溝的溝頭有了明顯的陡坎,溝邊經常發生崩塌、滑坡、使溝槽不斷加寬,沖溝深約幾米至幾十米,長約幾百米,沖溝在我國的黃土高原特別發育。沖溝進一步發展,溝坡由崩塌逐漸變得平緩,溝底填充碎屑物,形成寬而淺的乾谷稱為拗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