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性駕駛

侵略性駕駛

侵略性駕駛(aggressive driving):又翻譯作“攻擊性駕駛”,按照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定義,指的是危害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駕車方式,比如蛇形換道、橫衝直撞、大聲鳴笛等等。綜合國內外的分析,“侵略性駕駛”如其名,具有蓄意的成分,而不是單純的疏忽大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侵略性駕駛
  • 外文名:aggressive driving
路怒族,交通事故,

路怒族

在國外,路怒族的行為被稱作“侵略性駕駛”,指的是危害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駕車方式,比如蛇形換道、橫衝直撞、大聲鳴笛等等。“侵略性駕駛”具有蓄意成分。在整個事件中,無論女司機,還是打人的男司機,都屬於“侵略性駕駛”。
醫學專家表示,侵略性駕駛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以及由此給身體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公共衛生話題。而侵略性駕駛的形成,也日益引起心理學專家的重視和研究。
那么,路怒族是怎樣傷害自己的身體的?人們又該如何控制情緒,不去做一個“點火就著”的路怒族呢?全國優質自媒體李霆名醫匯為您解讀。
心理專家分析:
是“領地意識”在作祟
遼寧師範大學心理教學基地諮詢師張峻銘告訴記者,“侵略性駕駛”的形成源於人類原始的“領地意識”。人在開車的時候處於相對封閉、自我的空間裡。人們更容易將整個車廂看做是自己的領地。這種“領地意識”給自我情緒的充分表達和集中爆發提供了基礎。當駕駛過程中受到阻礙時,人們又往往將其視作領地和權益被侵犯。因此,當駕駛者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平時舉止優雅文明的人,也易出現侵略性駕駛。
此外,“侵略性駕駛”的形成還和心理落差有關係。張峻銘解釋,和步行、公交、腳踏車等交通方式相比,人們選擇駕駛機動車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希望能更快速、順暢地到達目的地。這種心理預期是從人進入駕駛室的那一刻就開始產生的。因此,當他們受路況不佳或其他因素,導致無法順暢行駛、快速達到時,心理落差會產生,進而產生焦慮,最終演化成攻擊行為。
此外,侵略性駕駛的形成還和其他因素有關,比如現代人時間觀念的日益增強、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戶外空氣環境的不理想,以及缺失釋放壓力的有效途徑等等。另外,生理因素也與此有關。其中最明顯的是睡眠質量下降。
鑒於上述原因,人們避免侵略性駕駛的方法就顯而易見了:降低預期,充分了解駕駛路線的車況,適應交通環境。其次,開車時開窗,身邊坐著朋友,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打破單獨駕駛時自我的精神狀態。再次,學會釋放壓力。這樣,怒火就不會燒得那么旺了。

交通事故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長君在2013年的一次演講中曾經表示,在我國,人的因素在一次死亡五人以上特大事故中原因比例大約占75%。2014年,他在騰訊新聞《事實說》節目裡又表示,“每年所發生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裡,大概有90%都是因為開車的駕駛人違法行為導致的。”
而超速、逆向行駛、未按規定讓行等因素一直高居公安部公布的機動車駕駛員違法行為前列,以至於年年一到重要節假日,就會提醒大家不要犯這樣的錯誤。這些人的因素,當然多數屬於“侵略性駕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