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鋒,1928年2月3日生於山東省平度市,蔬菜育種專家。1954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黃瓜育種帶頭人,並被菜農譽為“黃瓜王”。侯鋒創建的黃瓜研究所及其育、繁、推產業化工程體系為農業科研單位成果轉化積累了經驗,被原國家科委命名為“黃瓜新品種技術研究推廣中心”。他先後獲得中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各1項、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杜邦科技創新獎等二十六項殊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鋒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省
- 出生日期:1928年
- 主要成就:被菜農譽為“黃瓜王”
- 性別:男
簡介,經歷,研究歷程,所獲榮譽,
簡介
侯鋒 Hou Feng (1928.2.3 -)蔬菜育種專家。出生於山東省平度市。1954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現任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黃瓜育種帶頭人。60年代率先在國內開展黃瓜抗病育種研究。"六五"以來主持國家黃瓜育種科技攻關項目,針對黃瓜生產中多種病害的威脅,採用雜交與回交相結合的育種方法,成功地將抗病、豐產和早熟性結合在一起,逐步攻克了黃瓜霜霉病、白粉病及枯萎病這幾種病害難關;利用廣泛引進的國內外品種資源,解決了黃瓜低產劣質難題。育成津研、津雜、津春三代黃瓜新品種12個,在30個省市大面積推廣,占全國黃瓜栽培面積的80%以上,累計創社會經濟效益60億元。在國內率先研究黃瓜F1性狀的遺傳規律,得出豐產性有一定優勢,早熟性有明顯優勢,而對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的抗性均屬於多基因控制的結論。創建的黃瓜研究所及其育、繁、推產業化工程體系為農業科研單位成果轉化積累了經驗,社會效益十分顯著。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各1項,並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成果獎勵。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經歷
侯鋒曾任農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蔬菜專家顧問組成員;中國農科院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園藝學會黃瓜研究會主任;天津市園藝學會理事長;天津市自然科學技術領域中青年授銜評議委員會委員、農業專業組組長等職。中國政協第六、七、八屆委員。一九八三年起擔任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顧問;天津市黃瓜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他從一九七九年主持中國黃瓜抗病育種協作組工作近二十年,是中國黃瓜育種研究的學科帶頭人。
侯鋒從“六五”以來主持國家黃瓜育種科技攻關項目,針對黃瓜生產中多種病害的威脅,採用雜交與回交相結合的育種方法,成功地將抗病、豐產和早熟性結合在一起,逐步攻克了黃瓜霜霉病、白粉病及枯萎病這幾種病害難關;利用廣泛引進的國內外品種資源,解決了黃瓜低產劣質難題。育成津研、津雜、津春三代黃瓜新品種12個,在30個省市大面積推廣,占中國黃瓜栽培面積的80%以上,累計創社會經濟效益60億元。使中國黃瓜品種的抗病性和豐產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中國黃瓜生產品種的三次更新換代。在國內率先研究黃瓜F1性狀的遺傳規律,得出豐產性有一定優勢,早熟性有明顯優勢,而對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的抗性均屬於多基因控制的結論。
侯鋒院士在近半個世紀的科研實踐中,為中國黃瓜育種做出傑出貢獻。
研究歷程
侯鋒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1954年從北京農業大學畢業。一次在天津郊區搞調查,看到整片的黃瓜地由於霜霉病、白粉病而絕收,望著地頭農民那痛苦而又無奈的樣子,侯鋒當時就下了決心,搞黃瓜抗病育種,為黃瓜增產,為農民增收。
20世紀60年代初,侯鋒在中國率先開展黃瓜抗病育種工作。他採用雜交與回交相結合的育種方法,成功地將抗病、豐產和早熟性結合在一起,在1969--1981年間先後育成津研1--7號黃瓜新品種,作為主栽品種在30個省市大面積推廣,實現中國黃瓜品種第一次更新換代。
1973年起侯鋒系統地開展了黃瓜雜種優勢研究,建立黃瓜自交系選育方法和程式,育成一批經濟性狀優良、配合力強的自交系。
1980年,為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侯鋒帶領科技人員,先後在山東等四個省的80餘個村建成6千餘畝的繁種基地,組建了上萬人的良種繁育隊伍,將分散的制種專業戶以聯產承包形式組織成集約型的良種生產體系,年採種量達30萬公斤,占中國黃瓜年生產用種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建立了遍及中國的良種經營網路和技術推廣網路,在23個省市先後建立推廣、銷售網點68個,長期經營戶達萬餘個。
1983年以來,侯鋒先後育成高產、優質併兼抗多種病害的津雜1、2、3、4號黃瓜。其中,津雜2號一直是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的黃瓜主載品種,累計推廣200餘萬畝,新增總產值達10多億元,實現中國黃瓜品種第二次更新換代。他因此獲1994年天津市“科技興市”突出貢獻獎。
1985年5月,侯鋒主持的黃瓜課題組從天津市蔬菜研究所分離出來,成立了黃瓜研究所並擔任所長。為了把科研成果儘快地送到農民手中,20年間他深入田間地頭,跑遍基地每個村,講遍制種每塊地。從浸種、播種、定植、插架、扣紗網、授粉、澆水、施肥、採種直到收種,每個環節都少不了他的指導,被農民親切地稱為“黃瓜王”。山東寧陽縣作為天津黃瓜所的制種基地之一,黃瓜制種已成為他們的一個支柱產業。黃瓜研究所也由原來的8人課題組發展成為擁有46名科研人員,覆蓋育種、栽培、加工、生物技術等多學科的綜合型研究機構。1995年被國家科委命名為“黃瓜新品種技術研究推廣中心”,1999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十個重大典型先進單位之一。中國政協副主席朱光亞題詞稱“科研攻關與體制改革的典範”。前蘇聯農科院院士達拉卡諾夫來訪時評價侯鋒“為黃瓜所榮獲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育種機構的聲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侯鋒為滿足市場對質量越來越高的需求,他先後育成優質、抗病、豐產、高效並適合大棚、露地、溫室栽培和加工的津春系列專用品種,實現了中國黃瓜品種第三次更新換代,使黃瓜畝產提高80%以上。促使中國黃瓜種植面積從七十年代的幾十萬畝,發展到二十一世紀之初的一千五百萬畝,先後獲二十六項殊榮。他所在的天津黃瓜研究所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亞洲種苗》雜誌列為中國蔬菜種子十大企業之首。昔日由七、八個人自告奮勇創建的天津黃瓜研究所,現在已發展成為集育種、栽培、加工、儲藏、生物技術於一體的中國一流科研機構。在侯鋒、呂淑珍教授多年培養下,一批朝氣蓬勃、學有所成的年輕人挑起了科研大梁。如今,生物育種新技術已開始課題研究;未受精子房培育獲得再生植株已通過並接近實用化程度。不久的將來,中國第一代“克隆”黃瓜將在這裡誕生。
侯鋒認為新世紀的黃瓜育種要與時俱進,要採用生物與基因工程的先進技術,在質量上繼續把優質育種作為主攻方向,著眼於綠色、營養、風味,與國際接軌。綠色是指要繼續在抗病育種上下功夫,解決新的病蟲害,黃瓜抗病性增強的同時也就減少了農藥使用和藥殘,從而達到無公害、綠色食品的要求。營養是指要研究現有黃瓜的品種有哪些營養成分,還能增加哪些有益成分,風味是指中國廣大人民解決了溫飽問題後的老百姓新需求,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黃瓜風味這個大課題一定要解決好。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黃瓜育種研究已由過去傳統的雜交、自交和回交等方法上升到最先進的細胞工程育種。近年來,天津黃瓜所通過黃瓜單倍體技術使分子生物學與遺傳育種有機結合,使黃瓜新品種的研發時間由過去的3--4年甚至6--8年,縮短到1--2年,大大提高了育種效率。該項研究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所獲榮譽
津研1-7號獲1984年國家發明二等獎,是中國首次獲此級別獎勵的蔬菜科研項目。
“津春系列黃瓜新品種推廣”項目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9年他獲天津市“科技興市”突出貢獻獎。
2001年獲首次頒發的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侯鋒當即將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和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特別貢獻獎100萬元捐贈給天津市農業科學院設立“侯鋒青年科技獎勵基金”。
2005年12月榮獲首屆中華農業英才獎,其獎金仍然捐贈給青年科技獎勵基金。
因工作成績突出,侯鋒先後被授予中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先進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天津市特等勞動模範等榮譽。還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1998年)、中國科學大會獎及部市級獎勵1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