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汝華

侯汝華,廣東梅縣人。三十年代曾在香港和廣州生活。1938年去世,年僅28歲。一九三六年出版了詩集《海上謠》。

目前所見文獻,對侯汝華的生平描述不多,但在三十年代的多種文藝刊物上,都可以見到他的詩,除了香港出版的《紅豆》、《今日詩歌》和《時代風景》之外,並投稿到上海的《現代》、《矛盾》、《新時代》、《新詩》、《詩歌月報》、北京的《小雅》、蘇州的《詩志》、武漢的《詩座》、南京的《詩帆》和《橄欖月刊》等多份刊物,從追隨李金髮的象徵主義詩風開始,在省港兩地生活和寫作的侯汝華,也逐步參與在三十年代以上海為中心的現代派詩歌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汝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梅州市梅縣區
  • 逝世日期:1938年
  • 代表作品:《海上謠》
侯汝華(1910-1938),廣東梅縣人。現代派詩人。著有詩集《海上謠》。”李金髮曾在侯氏詩集《單峰駝》的序說:“我從來不曾打算認自己為象徵派,若是承認的話,則侯君和上述諸位,盡可追認為象徵派。”侯汝華也曾在上海《現代》、香港《紅豆》、南京《橄欖月刊》等著名雜誌發表了具有現代派風格的詩作近百篇,出版有《單峰駝》、《海上謠》等詩集,多首詩作入選聞一多《現代詩抄》、艾青《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詩集》。侯汝華不僅寫過“現代”詩,還寫過不少抗戰詩歌,辦過以抗戰詩歌為主的詩刊,可稱得上一位出色的革命詩人。
《中國詩壇》設詩人遺作專頁
《中國詩壇》是一份有著全國性影響的詩刊,1930年代創辦於廣州,在國家民族的危難關頭,團結了一大批進步詩人和廣大詩歌愛好者,以詩歌作武器,發出時代的吼聲,鼓舞人民起來反抗侵略,爭取自由幸福,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具有革命化、民族化、通俗化鮮明時代特色和南國新詩歌特色的詩歌流派,郭沫若、茅盾、老舍等多次為之寫詩撰文。
在中國詩壇社中,有不少是來自梅縣地區的青年詩人,如蒲風、溫流、野曼、黃藥眠、樓棲等。1938年,正在梅縣東山中學讀書的野曼,和同班同學李烈(原名李泉隆,後來曾任東山中學校長)、燁火(原名宋松星)成立了中國詩壇社梅縣分社,由野曼主編《中國詩壇》梅縣版,社址在梅縣義化路大眾書店。1939年4月,蒲風回到家鄉梅縣教書,親自參加編務工作,該刊從第一卷第5期起更名為《中國詩壇嶺東刊》,直到1940年4月20日被迫停刊,共出版10期。其中,1939年1月25日出版的《中國詩壇》梅縣版開闢了“侯汝華詩人遺作專頁”,野曼專門寫了序言,全文如下:
“中華民國廿七年八月,詩人侯汝華氏病歿於家。侯氏十年來致力詩壇,才力渾厚,聲譽卓著,印行詩集有《單峰駝》、《海上謠》等篇。生前與戴望舒、邵洵美、王平陵、李金髮、葉靈鳳、林庚等相交甚深。九一八後侯氏也常製作國防詩歌(即“抗戰詩歌”,筆者注),惟多未發表,遺稿現存其摯友林英強處,除《殺敵歌》、《流亡者的春思》、《孩子,你沒有了家》、《刺刀彈子在身上鳴》等篇已見東方詩歌外,茲特向林氏取得未發表詩稿數篇編為侯氏遺作專頁。本社同人雖與侯氏無一面之緣,但念及詩人生於苦難中對國家民族亦有不少精神上貢獻,乃決以本刊一部分篇幅,發表專頁,聊表紀念之意。”
這篇序言既總結了侯汝華在現代派詩歌創作的成就,以及與戴望舒、李金髮等著名詩人的交往,又結合《中國詩壇》的特點突出其在革命詩歌方面的貢獻,可以說是對侯氏生平詩歌創作最全面客觀的評價。這期《中國詩壇》刊載了侯汝華的《我是支那人》、《三月》、《歌》等三首抗戰詩歌。侯汝華的革命詩歌,在抒發抗戰激情,追求形式的大眾化、通俗化的同時,也融合了現代派詩歌的藝術美,如《三月》:
三月了/但是我們沒有春天/想可愛的前方/青蔥的麥穗/已經給溫暖的陽光/染上黃色了/許多樸實的農夫/一面彎下腰兒/刈著他們的麥草/一面低著聲兒/吟著他們的高原之歌。
相對而言,侯汝華的《歌》顯得比較直白,有著剛健壯闊的力之美,他這樣寫:
誠然/敵人的從飛機上擲下來的爆炸聲/一聲聲毀滅了/我許多的屋宇和田園/這些都是我們祖先的遺留/一聲聲飛機毀了/千山萬水/一聲聲砸在/我們每一個同胞的心上/但是/我們的血和肉/也是人類的血和肉的/我們須要生存/世界的文化和一切精美的構造/也需要我們的血和汗去建築/聽吧/黑龍江/黃河/揚子江/珠江/千萬里的洶湧/看吧/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千萬里的茂綠/這是我們民族的血脈/這是我們民族的骨幹/我們的民族的生命/已經發出響亮的怒號/我們一個個將從/敵人的炮火里爬起!
創辦抗戰詩刊《東方詩報》
1938年1月,侯汝華和摯友林英強創辦了《東方詩報》,由東方詩作家協會印行,上海東方圖書雜誌公司、漢口華中圖書公司銷售,林英強任東方詩作家協會主席。這是一份以刊登抗戰題材詩歌為主的詩歌刊物,也刊登一些木刻作品。第1期刊登了侯汝華、李心若、林英強、李金髮、劉白羽、黑嬰、陸印全等人的20餘首詩,以及興寧籍著名版畫家羅清楨的木刻作品《咆哮》和《陣行》。侯汝華在該刊發表的詩作,主要就是前面野曼在《侯汝華詩人遺作專頁序》中提到的《殺敵歌》等詩篇。遺憾的是,因為侯汝華的逝世,《東方詩報》在當年8月出版第2期後宣告停刊。經查閱,《東方詩報》現僅存第1期,藏於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林英強(1909-1975),梅縣人,還曾與侯汝華、廖宗灝、劉果因、楊青萍、陳廉觀、黃偉強等一起創辦“七星燈”文學社。三十年代在上海、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報刊上發表大量詩作,出版有《蝙蝠星》《麥地謠》《沙漠船之旅歌》《驄馬驅》等詩集。1939年,林英強移居南洋,任職於馬來西亞、新加坡報界,從事南洋民俗和藝術研究,為當地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徐遲最早撰文紀念
就目前所見資料,最早撰文紀念侯汝華的是徐遲。1938年10月20日,徐遲在香港《星島日報·星座》上發表《悼憶侯汝華》,文中這樣寫道:
他的死就是這樣不現實的,僅由《東方詩報》印了一頁報告,就算給我的訃文了……在上海的時候,常和施蟄存、戴望舒他們談到他。我弄不清他是什麼籍貫,我只知道他是生長於南中國的,我老想:這個南國的詩人,他的詩就是海,他的詩是熱帶的花,但是他仍然非常樸素。他歌唱林檎、蜂、艇子和洞簫,若然我履行到南國去,這是我第一個要拜訪的人。
徐遲與侯汝華素未謀面,卻寫下了這篇情深意切的悼文,可見侯氏詩歌風格獨特、才氣渾厚、情感豐沛而又含蓄細膩,極具滲透力和感染力,讓人深受感動。在短短的28年生命里,才華橫溢的侯汝華,在現代詩壇上留下了不該遺忘的閃光足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