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衝擊

供給衝擊

供給衝擊是指可能引起生產能力和成本變化的事件。例如,石油進口價格的變化;對大量農作物產生破壞的霜凍、洪水和乾旱等自然災害;經濟體中勞動力教育水平的變化,或者勞動力願意參加工作的工資率的變化;甚至於技術的變革與進步等等,都可能引起生產能力和生產成本的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供給衝擊
  • 外文名:Supply Shock
  • 影響:使總產出與利率產生反方向的變動
  • 簡介:指引起生產能力和成本變化的事件
概念,影響,理論圖譜,國內情況,

概念

供給衝擊(Supply Shock)指對經濟產生如下影響的衝擊:它改變了生產產品與服務的成本,從而改變了廠商所要求的價格水平(因此也稱為價格衝擊Price Shocks)。
分析某項事件屬不屬於供給衝擊,應該從生產成本的角度去分析。其必須使總供給曲線發生移動,例如對大量農作物產生破壞的霜凍、洪水和乾旱等自然災害造成食品的供給減少,推高了食物的價格,就是一種不利的供給衝擊(也有稱為逆向供給衝擊,Adverse Supply Shock)。

影響

供給衝擊通常使總產出與利率或通脹率產生反方向的變動。例如,石油進口價格的大幅度上升會引發通貨膨脹,因為生產成本將上升最終導致了產成品價格的上升。在短期內,通貨膨脹率的上升會引起更高的名義利率。在這樣的情況下,總產出就會下降。這是因為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經濟的生產能力下降,經濟中個體的購買力也會隨著產品價格的上漲而下降,於是,GDP開始下降。
新凱恩斯主義的觀點是,當供給衝擊對總供給不利時,總供給曲線左移,會引發滯脹,如1974年和1979年OPEC兩次運用其市場勢力限制石油出口;若供給衝擊對於總供給有利,則可以帶來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失業,如上世紀90年代的柯林頓“新經濟”,就是得益於技術進步對於總供給的有利影響。注意,這裡提到的是短期總供給。
而實際上,對於供給衝擊提得最多的是新古典巨觀,即真實經濟周期學派(RBC),該理論的特色是市場持續出清。在RBC理論中,供給衝擊是經濟波動的最主要因素:如不利的暫時性衝擊會導致產出減少,物價上漲,實際利率上升。

理論圖譜

菲利普斯曲線
關於菲利普斯曲線,弗里德曼和費爾普斯先後提出其在長期垂直的可能性。一些跨國數據和長期經驗證據也並不支持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線,尤其是70年代的供給衝擊。新凱恩斯主義引入理性預期之後的觀點是,供給衝擊會對短期菲利浦斯曲線造成影響。供給衝擊有利於總供給時,菲利普斯曲線左移;當供給衝擊不利於總供給時,菲利普斯曲線右移,這時候往往會面臨著比原先更高的失業率通貨膨脹率的短期權衡取捨。這實際採納了新古典巨觀的觀點,後者認為只有未意料到的通貨膨脹可以影響經濟。而供給衝擊對於長期總供給曲線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否具有影響則視具體情況而定。

國內情況

供給衝擊和需求衝擊是—對產出和通貨膨脹的動態效應,並據此可以分析經濟周期波動。
我國的經驗證據表明:
第一,供給衝擊會引起產出增長與當期通貨膨脹負相關,而需求衝擊會引起產出增長與當期通貨膨脹正相關。
第二,需求衝擊下產出缺口和通貨膨脹正相關——這與菲利普斯曲線一致,不過供給衝擊下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間關係並不明顯。
第三,供給衝擊對產出增長的影響力度相對更強,而需求衝擊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力度則更強。這解釋了經驗中經常觀測到通貨膨脹順周期特徵。這一結果意味著通過總需求管理政策容易調控通貨膨脹,卻難以調控經濟成長速度。
因此,政府和貨幣當局應慎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成長,謹防其通貨膨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