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笛歌

侗笛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區非常流行。它的音色優美,明朗而不浮華,甜美而不消沉,它反映了侗鄉的幽幽杉林,清清流水的山川風光,其音響近似竹笛洞簫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侗笛歌
  • 流行: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區
  • 特點:音色優美,不浮華,甜美不消沉
  • 反映:侗鄉幽幽杉林,清流水山川風光
概述,侗笛歌,侗笛起源,形制結構,演奏方法,侗笛現狀,改革侗笛,

概述

侗笛,是侗族獨特的吹口氣鳴樂器。侗語稱介各、濟各斯。又稱各笛、草笛。流行於貴州 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從江、黎平、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 縣、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和黔、桂、湘三省毗鄰的廣大地區。

侗笛歌

侗笛之所以能形成那種特有的聲響效果,關健就在於笛頭的吹口。它不像竹笛是橫吹的孔吹樂器,它是依靠吹口(吹嘴)來發聲。
侗笛一般長約30厘米,內徑為1.3厘米,共開六個音孔。從吹口頂端至六音孔約為14厘米。各音孔間的距離基本相等。
民間流行的侗笛都無有嚴格要求,一般較多用的是D調、E調和F調。每支侗笛的音域約在10-12度。
演奏侗笛時多採用一口氣到底的吹法-------“鼓腮換氣法”,這也就是它的所難之處。其它演奏技巧是不難掌握的,只要有吹笛子的技能,運用於侗笛是足足勝任了。
現在有不少人對侗笛進行了改進。把吹口的竹片改為銅片,增開音孔,單管改為雙管等,都有一定的收效,增加和豐富了它的表現力。它是一件很有前途的民間樂器。
我國還有不少民族的笛子也頗有特色,如羌笛口哨小悶笛短笛......這裡就不介紹了 。

侗笛起源

關於侗笛的起源,除侗族古歌中有:“地平金富人造笛”外,在侗族韻文敘事詩歌《祖公河上》中也載有:在“苗娘(姑娘名)還不會打扮,銀漢(男子名)也不會玩,年老的不會結親家 ,姑娘們不會嫁丈夫”的年代裡,“金轉造蘆笙,金燒造笛子……,姑娘聽了笛聲跟著唱… …。”這就是民間流傳的有關侗笛和笛子歌的傳說。在黔、桂、湘三省廣大侗族地區,峰巒 呈秀、溪流錯綜,在這山清水秀、如詩如畫的自然環境中,聚居著勤勞勇敢、多才多藝的侗 族人民。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素有“音樂之鄉”譽稱 。在侗鄉,幾乎人人會吹侗笛,個個都能自制侗笛。每到夜晚,就會從飛閣重檐的鼓樓上傳 出侗笛伴奏的夜歌,或從寨邊飄起一陣陣優美動聽的笛聲和情歌聲。

形制結構

傳統的侗笛,管身多用水竹製作,也有用紫竹、金絲竹或黃枯竹製作的,長短、粗細規 格不 定,一般管長30厘米~40厘米、內徑1.3厘米~1.5厘米。上 端除有坡形吹口外,並 留竹節或堵以笛塞,下端敞口,管身上開有六個按音孔,在近上端吹口處,開有一個裝著竹 片的哨孔(圖)。製作時,通常使用八月砍下的竹材,選擇竹節距離較長和粗細較均勻者 ,經陰乾或蒸乾後,以較粗的一端為吹口,先在距上端5厘米處的管身上開一個方形哨孔(也稱發音孔或音窗),孔長1厘米、寬0.8厘米。再將哨孔正上方的管壁 劈開一道 竹皮,修削掉3/4,成為深0.15厘米、寬0.8厘米的長方形溝槽,竹槽兩側用細竹條 墊高,上面蓋一竹片並用竹篾或細線纏繞固定,形成一個進氣孔道。哨孔的薄竹片作為分氣 閥,也通過竹篾固定在哨孔下半部,使之成為笛哨。在哨孔以下的管身上,垂直開有六個圓 形按音孔,下端管口至第一孔的距離,完全和下端管口的周長相等,在哨孔至第一孔的1/2 處開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開四個按音孔,六個按音孔等距排列。?

演奏方法

演奏時,笛身豎置,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上三孔,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下三孔 ,嘴含吹口,運用循環呼吸法將氣流均勻地送入氣道,直接衝激哨孔下半部的竹片,激發管 內空氣柱振動,並通過手指按孔而發出高低有別的音。民間傳統侗笛,因規格不一,音調也 各不相同,較常用的有F調(音域c1—f2)、bE調(音域?bb—be2))和D調(音域a—d2)三種。侗笛的音色柔美、明亮,介於竹笛洞簫之間,明朗而不浮華,甜美而不消 沉,並富有濃郁的山野風味。演奏中常運用獨特的指顫音和滑音技巧。常用於獨奏、合奏或 伴奏。但由於音域窄、音量小,一般只適宜為聲樂伴奏和演奏簡單的獨奏曲。在黔東南黎平 縣的南部和桂北三江侗族自治縣,侗笛主要用來伴奏“小歌”(笛子歌)。凡專用這一樂器伴 奏的歌曲,都稱作笛子歌,唱奏形式多為男吹女唱,曲調優美動人。在湘西南通道侗族自治 縣,侗笛還參加八音蘆笙等絲竹樂器組成的小型民間樂隊合奏。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60年 代,侗笛曾用於歌劇《劉三姐》音樂中,並且還作為樂隊的主要樂器,使歌劇具有濃郁的民 族風格,它也成為侗族樂器中的佼佼者。 本世紀七十年代末,南海艦隊文工團曾杜克研製成雙管侗笛。音域擴展到二個半八度,能吹奏和諧的雙音和簡單的復調旋律。樂曲有《火車開進侗山寨》等。

侗笛現狀

侗笛是侗族青年男女戀愛或社交活動中最喜愛的吹奏樂器之一,它和木葉一樣,常用來為情 歌伴奏,木葉一般是白天在野外吹奏,侗笛則多在夜晚吹奏,用以伴奏曲調流暢、節奏自由 的 侗歌獨唱——夜歌。侗家後生“會姑娘”時,常邊走邊吹,姑娘們可以從那音調不同、悠揚 動聽的笛聲中,辨別出自己的心上人來。在通道侗族自治縣,還有“情妹唱歌郎吹笛”的戀 愛過程,這是由侗笛伴奏的一種“歌跟笛”的情歌。這裡的吹奏侗笛能手,可以堵住一側鼻 孔,而用另一側鼻孔吹奏,雖然發音輕弱,但奏者可以一邊吹笛一邊唱情歌,形成風趣別致 的自吹自唱,為戀愛生活增添了奇異的色彩。此外,侗族老年人,也用侗笛為敘事歌或酒歌 伴奏。著名民間藝人有梁老開、胡漢文、石國興等。

改革侗笛

侗族吹口氣鳴樂器。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 縣、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
20世紀70年代以來,侗族民間藝人、音樂工作者和樂器製造工人,不斷對民間傳統侗笛進行 改革。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水口區民間藝人、著名侗族歌手石國興,首先對 侗笛製作進行了改革,他將吹口至哨孔的一段管身,由原來破開竹皮、修削呈溝槽、墊高兩 側、以竹片做的進氣孔道,改為不破開竹皮,直接在管身貼以竹片而成,解決了破開竹皮後 所剩1/4管壁容易破損的缺點,使侗笛經久耐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歌舞團吳申剛,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協助下,針對民間傳統侗笛音量小、 音域窄和不能轉調等缺陷,研製成功了改革侗笛。這種新侗笛,首先在保留傳統侗笛音色和 演奏技法的基礎上,加長了管身、增添了音孔和按鍵,並將上端吹口改為銅片制的獨立部件 ,經久耐用又音質純淨。在哨孔至按音孔之間,增置了可以伸縮的雙層銅管,便於調節管長 ,使音高可以細微調整。在管身下端增設了喇叭口,有效地擴大了音量。這種改革侗笛,音 域擴展到f—c3,便於轉調和音色變化。既可用於獨奏,又適於參加民族樂隊合奏。由於 演奏上吸收了其他氣鳴樂器上的抹、滑、打等技巧,從而具有較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創作樂 曲有《火車開進侗山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