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神崇拜
侗族相信萬物有靈﹐認為自然界各種物類和自然現象都有神靈主宰﹐並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因而崇拜眾多的神靈﹕土地神。分為橋頭土地﹑寨頭土地和山坳土地等幾種。每個村寨大都設神龕供奉﹐只有牌位﹐無神像﹔有的供一塊石頭﹐也有懸掛豬下頦骨的。人們以為土地神執掌人畜興旺﹐地方安寧﹐並鎮懾猛獸。逢年過節或遇自然災害﹐必須用豬﹑羊﹑雞等獻祭﹐祈求豐收和平安。出獵前﹐狩獵的引頭人須到溪溝里撈取三尾小魚作為供品﹐燒香化紙敬祭土地神﹐然後領隊上山。獵獲後﹐要向土地神謝恩。水神。歲首要敬祭水神。這天﹐婦女到河裡或水井汲水﹐須先在河邊或井旁點香燒紙﹐然後才能取水回家。榕江縣車寨的婦女﹐還合辦酒菜到井邊祭祀﹐圍在井邊﹐歌頌水井﹐祝願井水終年長滿﹐四季清甜。牛神。農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祭牛神﹐稱為“牛辰節”或“洗牛身”。祭日要讓牛休息﹐並用雞﹑鴨等祭品在牛欄旁邊設案祭祀。有的還用特製的黑糯米飯餵牛﹐對牛為人耕作表示謝意。
祖先崇拜
除本族共同的女祖先﹑男祖先和英雄人物外﹐每個家族和家庭還各自奉祀自己的先人﹐而婦女又單獨供奉郎家神和外家神。薩丙。侗族共同供奉的女祖先﹐被認為是本民族的最高護佑神。黎平﹑從江﹑榕江﹑通道和三江等縣的侗族村寨都有名為“薩殿”或“堂薩”﹑“然薩”的神壇。有的在廟內﹐有的設於露天。廟內的神壇為直徑約1米的白石堆﹐上插一把半開半閉的黑紙傘﹐上披掛網形剪紙﹔石堆周圍還壘有12或24個小白石堆﹐或立12或24根小木樁﹐網狀剪紙環繞神壇﹐作為薩丙的衛士。露天神壇﹐是用石頭圍砌的圓形土堆﹐直徑約3米多﹐高1米許﹔周圍植以芭蕉或
荊棘。土堆上放兩口上下蓋合的大鐵鍋﹐鍋內置有衣服﹑銀器及其他用具﹐也有置一檀木雕刻的女人頭像的。土堆上栽黃楊樹﹐象徵薩丙萬古千秋。安置神壇及貢獻豐盛祭品﹐由鬼師主持祭祀。管理薩丙神壇事務的名為“登薩”﹐一般由老年婦女擔任。農曆每月初一﹑十五﹐要燒香化紙和供茶。農曆正月初三或初七﹐二月初七(春種前)和八月初七(秋收前)﹐為隆重祭祀日。有些地方每次都要升寨旗﹐連祭3天。其間還要舉行名為“耶薩”的集體娛神
活動。青年男女盡情歌舞﹐對唱“祭祖歌”和“侗族創世紀”等歌。盛祭之年﹐有些地方還要由登薩裝扮薩丙女神巡鄉游寨。廣西龍勝﹑三江一帶﹐侗族婦女還供奉郎家神和外家神。每個村寨有郎家廟﹐幾個村寨合祀一個外家廟。每年農曆三月初﹐各家老﹑中年婦女攜帶茶葉﹑米花等物﹐到廟前煮油茶獻祭﹐祈求家庭和睦﹐子孫滿堂。三容神。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黃柏一帶侗族供奉的男祖先。每逢子年和午年的農曆八月十五要舉行一次淹牛儀式(須用外地買來的公牛)﹐祈求人口繁衍﹐村寨興旺。屆時由鬼師念“祭牛詞”﹐然後將公牛趕入深潭淹死﹐割下外生殖器供於三容神前。接著開刀割肉﹐稱為“沉牛祭神﹐砍肉祭天”。同時利用這一天集體議事。儀式結束後﹐由寨老將牛肉分送各家。
薩崇拜
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
薩崇拜。侗鄉南部地區普遍崇拜的女性神,稱為薩歲意為始祖母,是最高的保護神。人們都認為她神通廣大,能主宰人間一切,能影響風雨雷電,能保境安民,能鎮宅驅鬼。在黎平、榕江、從龍勝、三江、通道等地侗寨里都建有薩壇。薩壇蓋在寨子中間比較清靜的地方,一般都是露天壇,一個半園形的土堆,四周砌石塊。薩壇往往有專人看守。守壇者或世襲,或由卜測產生。薩是寨子的最大保護神,建寨子時就要考慮薩的存在,建立薩壇是寨子的一件大事,稱為安殿。薩壇建成後,要舉行安殿儀式。全寨男女身穿盛裝,在薩壇前踩歌堂,吟唱《薩之歌》,歌頌薩的功德,冀求薩的保佑。侗族對薩最為虔誠,時不時要奉祀這位老祖母。初一、初十要燒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祭薩的日子,屆時全寨男女集合在薩壇。年輕婦女們手牽著手或手搭著肩圍著壇前石坪邊唱邊舞,祈求薩在新的一年裡降福 消災,保寨安民,風調雨順。祭畢,眾人圍坐薩壇就餐,表示與薩共進午餐。這時,鳴鑼燃炮,男的吹笙前導,女的隨後又邊歌邊舞。在春節,寨里男女歌隊、戲班或蘆笙隊要出發去別的村寨為也時,也要先到薩壇前祭祀,以求出行順利。古代,寨眾出師抵禦外敵時,更要祭祀薩,祈求薩的庇刀槍不入,勝利班師。關於這位始祖母的身世,據傳說是一位為維護侗族先民利益而犧牲的女英雄。侗族崇拜薩歲實際上是一種祖先崇拜。長期以來,在侗族民間形成了一整套薩文化,包括有關薩的傳說故事和歌謠、踩歌堂、吹蘆笙以及各種敬薩祀薩活動等,在侗族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侗族多神信仰
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無論是山川河流、古樹巨石、橋樑、水井等,都是崇拜的對象,在侗族信仰的眾神當中,以女性居多,有所謂坐守山坳的“薩 對”,守橋頭、床頭的“薩高喬”、“薩高降”,偷魂盜魄的“薩兩”,傳播“天花”的“薩多”,制酒麴的“薩賓”等,此外,還有一位至高無上的尊神叫做“薩 歲”,又稱“薩麻”、“薩柄”、“薩堂”,為許多侗族地區所信奉。人們認為她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興旺,村寨平安,幾乎村村都設有她 “神壇”。
由於漢族文化的影響,佛教、道教及有關封建迷信,隨之傳入侗鄉。因此,也有的地方間設庵堂寺廟,敬奉
關帝、
文昌、
觀音、
南嶽、五台、二帝等神。
祭祀
浪橋和接龍
二月二,龍抬頭。貴州報京侗家有浪橋、接龍的風俗。所謂浪橋,就是一家人邀些親友、帶些肉、蛋、魚、米粑,米酒等到橋邊野餐一頓,以盼豐年。相傳古時 橋頭供有主管農事的土地神,二月二這天,大家與土地神同席共飲,惟願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所謂接龍,就是接牛。在報京侗家的心目中,牛,象徵犀牛,也象徵龍。
二月二這天,全寨人從一個豐收寨方向,由蘆笙隊簇著一條小牯牛接進寨來,然後把那條小牯牛殺掉,將牛肉平均分給全寨各戶農家當下酒菜,名曰:“吃龍 肉”。此間全寨各家互相請喝龍肉酒,席間呼“王龍歸位”拳,唱“王龍歸位”的酒歌。最後把剩下的那對牛角埋到案中心地犀牛塘地下,表示犀牛回家,接龍歸位 了,預兆著主寨侗家當年免災增福,人畜兩旺,風調雨順,事事安好。
農曆五月十三日,是侗家一年一度的“磨刀節”, “磨刀節”又叫“關聖節”,是侗家人為紀念英雄關雲長而舉行的活動。相傳當年關雲長將兩把刀藏在一座拱橋下,每年農曆五月中旬,人們乘船從橋下過,都會看到兩把刀從橋下伸出來,而月初和月末又會自然縮回去,像是在磨刀一樣。侗家人把農曆五月十三日定為“磨刀節”,在這一天,老人們自發從各地趕來,在
關公像前舉行祭祀等活動。近年來,“磨刀節”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在舉行祭祀活動後,還會有歌舞表演、吃合攏宴等活動,不僅傳承了民族文化,也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前來參加活動的老人也越來越多。
喪葬儀式
侗族認為只有陰間的祖先亡靈安寧﹐陽世子孫才能得到保護﹐因此注重喪葬禮儀。凡老人死後﹐要請鬼師擇吉日吉時入棺﹑出殯﹑埋葬。由鬼師念“送祖詞”開道引路﹐指引亡靈與歷代祖宗在“雁鵝村頭”相會﹐然後去龍宮定居。老人正常死亡的﹐葬於家族公共墓地﹐以速葬為上吉﹐多為朝逝暮葬。但也有待村寨內同庚老人都已謝世後﹐擇吉日同時安葬的。老人死後﹐從埋葬日起﹐須在家設靈牌奉祀三年。期滿引靈入香火堂﹐與祖先並列。清明節﹐各家族先到公墓集體祭祀共同的祖先﹐然後各家分別到自己先人墳上獻祭。最後集契約宴。屬非正常死亡的﹐多採取入土淺葬﹐三年後再作二次葬﹐或先火化後土葬﹐但均不得葬於公墓。
鬼師
主持祭祀善神和驅趕惡鬼。也稱巫師。大凡病痛﹑災禍﹑家宅不寧及發生自然災害時﹐人們認為是不同的鬼怪精靈在作祟。因此﹐就要請鬼師驅鬼。鬼師察看巫書或以占卜法﹐判斷何方何鬼作祟﹐套用何物禳祓。重病久病者﹐被認為是鬼怪將其魂魄偷走﹐要請鬼師“攆鬼追魂”。如果村寨發生流行病或火災﹐也要由鬼師主祭掃寨。鬼師有的世襲﹐有的由寨老兼任。鬼師“趕鬼”收受供品作為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