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靈性風雨橋

侗家靈性風雨橋

風雨橋是可以與鼓樓媲美、展現侗族文化靈性的建築物。風雨橋,又叫花橋。侗族自古以來臨水而居。為了行走便利,侗家人會在寨河上架起一座或數座橋,一般是建在寨河的下游。據說如此也可以將從上游流來的福氣好運攔聚到寨里。侗家人對橋址的選擇也是有講究的。侗族將山脈、河流視為“龍脈”,認為“龍嘴”是安寨的最佳地點,而風雨橋是用來貫龍脈、導龍氣、領水口、存財氣的。這中間就包含著侗家人祈願自己的民族家族生存興旺發達的潛意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侗家靈性風雨橋
  • 地理位置:貴州
  • 占地面積:不詳
  • 又叫:花橋
風雨橋作用,風雨橋的得名,風雨橋的意義,

風雨橋作用

侗家的風雨橋,不僅可以便利交通,還可以為行人遮風避雨,因此都是“廊橋”。特別是“南侗”地區,這種杉木組合的托架支梁式木橋,建造得式樣繁多,工藝十分複雜,裝飾非常講究,大大超出了橋的實用性功能。即使是一些偏遠村寨很簡單、很短小的風雨橋,也至少是二重檐以上的、結構骨架複雜的“廊橋”,廊頂上會豎起一個或幾個多重檐的亭閣式寶頂。橋、廊、樓一體,遠遠看去,就像是帶鼓樓的長廊。在有的村寨,比如黎平的肇興大寨、榕江的車江大寨,在鼓樓的附近都配建有風雨橋,有的索性就是沒有溪河的旱地風雨橋。

風雨橋的得名

風雨橋之所以又稱為“花橋”,是因為橋內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彩繪裝飾。橋的長廊兩邊,立有帶長凳的欄桿,專供行人歇腳避風雨,寨民休憩娛樂,年輕人談情說愛。抬頭四望,橋的長廊、重檐、亭閣內,無處無彩繪,有的廊內還掛著匾額、字畫。中央的亭閣里,供奉著“祖母神薩瑪”,也許還有橋神。在那些多重的檐口、攢角和瓦脊上,也都有彩繪,或吉祥動物塑像,或葫蘆寶頂。有的橋頭還立有建橋記事碑,記述這座橋的修建歷程及捐助人姓名。
最壯觀的風雨橋,是黎平的地坪風雨橋。這座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橋,是侗鄉建築中的精彩之筆。它始建於清朝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七月,橋長54.6米,橋寬4-5米,橋身距水面10米,一墩兩孔三樓,中間的一個橋樓是宮闕式五重檐四角攢尖頂,青瓦屋面,高達5米多,頂上高聳葫蘆寶頂;橋身兩頭各有一座三重檐橋樓,樓高3米。每座橋樓的翼角、樓閣和屋脊等處,無處不是二龍搶寶、雙鳳朝陽一類的吉祥泥塑;而內部的廊柱、壁板上,則無處不是民族風情及歷史掌故的彩繪圖案,宛如一卷卷打開的連環畫卷。與鼓樓的建築工藝一樣,風雨橋的結構也非常巧妙,它的大小柱子、枋、椽、檁、板、凳、欄桿、扶手等等,全部使用杉木穿榫構成,無釘無鉚。如此精湛的工藝,完美的形式,再次充分展示出侗族人民非凡的建築藝術天賦和高超的實踐能力。

風雨橋的意義

侗家人建風雨橋的如此“鋪陳”,的確讓不少外來參觀遊覽者大惑不解。或許,從風雨橋上最常見的裝飾物“龍”上,可以找到答案?侗族的先民來至“百越”,越人近水,龍是其圖騰。侗家人建在寨邊河上的大大小小風雨橋,從遠處看,不就是一條條大大小小的“龍”?侗族人民是否就是要用這種方式,喚醒族人深藏於心底的關於祖先來去歷程的記憶?
侗家人說:“鼓樓通天,花橋接地”。仔細看看眼前這一個個侗寨的整體布局,你會發現,他們的寨子就是一條“龍”……是鼓樓和風雨橋,把小小的侗寨與大千世界、與宇宙萬物接通,聯為一體的。這就是侗家人心中“龍”的意象。“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被他們用無以倫比的建築藝術曲折地展現在世界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