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一七二一年)時,今日「二侖」、「侖背」一帶成立堡,命名為「布嶼稟堡」,附近一帶原屬
平埔族貓兒乾社,即昔稱「南社」的所在地,該族慣稱此地為「布嶼稟」,直到清乾隆年間,省略「稟」字,而將此地簡稱為「布嶼堡」,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一七六四年)出版的議台灣府志一續修一書,就出現有「布嶼大莊」的地名,相當於今日行政區域的侖背鄉舊庄村。
1920年台灣實施“州郡街莊制”,設侖背莊,隸屬台南州虎尾郡,戰後分設侖背鄉和
麥寮鄉。
地理環境
地形:本鄉緊鄰濁水溪,即彰化縣雲林平原西部由東向西傾斜的濁水溪
沖積平原上,地勢平緩,全境標高最高處為二十一公尺,最低處為七公尺,地形略
雨鞋狀,或稱
海棠葉狀。
地質:彰化雲林平原為現代沖積岩所形成,由土、
沙礫研所組成。
土壤:境內土壤為濁水溪沖積土,由河流沖積及谷底沖積合成,成土時間較新,屬黏
板岩與砂
頁岩混合碳性沖積土,即俗稱
鹽土,含可溶鹽類土壤,但以砂質壤圖為主,土壤肥沃,適宜耕作。
氣候:本鄉氣候屬於冬季乾旱、夏季濕潤,全年年平均雨量介於一千至一千五百公裡間,集中在四月至九月,而十月至一年四月為乾旱期,乾旱期與量僅及全年雨量十分之一,每年十月起本區開始颳起東北風,風力強大,境內常有塵沙飛揚,本鄉因位於西部海岸
平原區,全年平均溫度約在攝氏二十點四度,月平均最高溫為七月份,平均溫度為攝氏二十九點三度,最低溫度為一月,平均溫度為攝氏十七點四度,唯近來受
溫室效應影響,溫度有逐漸上升趨勢。
水流:
濁水溪:濁水溪源發於玉山北麓的陳有蘭溪及玉山溪南的沙里仙溪,在南投縣東埔匯合成濁水溪,流到雲林縣
林內鄉與彰化縣
二水鄉之間,與
清水溪匯合,成濁水溪入海,全長一百七十六公里。是全省最長的河川,濁水溪流入雲林縣後,成為雲林縣的主流。在縣內流經林內鄉、
莿桐鄉、
西螺鎮、二侖鄉、侖背鄉、麥寮鄉等,至麥寮鄉許厝寮進入
台灣海峽。
新虎尾溪:新虎尾溪的源頭在阿里山脈的支脈,叢林內的烏塗子起,往樹子腳、次同的南面,折向西螺鹿場、公館、吳厝、過湳仔、三塊厝、轉侖背、麥寮,最後在台西文港出海,全長約五十公里。
嘉南大圳:侖背地區雖然靠近濁水溪灌溉水源尚充足,但因夏季多雨,冬季乾旱,因此就時常為水旱災所苦,農民看天吃飯,生活相當辛苦,日據時期,日人開鑿兼具排水、灌溉、疏通功能的
嘉南大圳,讓乾旱變水田,荒地變旱地,終使雲嘉南三地一躍成全國米倉。
交通
台19線:
雲林縣境內台19線侖背鄉路段道路部分全長約5公里,雙向共四車道、道路全寬24公尺(含橋樑一座,淨寬23公尺,總長100公尺),總工程費用約2億1仟萬元。
縣道154號:麥寮鄉- 侖背鄉- 二侖鄉
教育
初級中學
雲林縣立侖背國中
國小
雲林縣侖背鄉侖背國小
雲林縣侖背鄉豐榮國小
雲林縣侖背鄉大有國小
雲林縣侖背鄉中和國小
雲林縣侖背鄉陽明國小
雲林縣侖背鄉東興國小
產業概況
侖背鄉全鄉土地面積約五千一百公頃,其中耕地面積約四千二百九十公頃,水田約三千七百六十公頃,旱田約五百三十公頃,另有河川地約四百公頃,全鄉分為十四個村落,
農作以稻米、落
花生、大菲、飼料
玉米等為大宗,
蔬菜栽培面積則有日漸興盛之勢,農會積極輔導運作體系者共有十個產銷班,以
苦瓜、
青椒、甜
豌豆等果菜類為重點輔導作物,
苦瓜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洋香瓜:侖背鄉主要的農作之一,侖背鄉洋香瓜種植的區域,主要集中在羅厝、阿勸、豐榮三村。
錦鯉:侖背鄉的欣昌
錦鯉魚養殖場,占地三公頃,錦鯉魚數達十萬隻,無論品質和數量,都是台灣錦鯉養殖業的領導模範。養殖除了供應國內市場之外,外銷出口至東南亞及歐美國家的成績也讓雲林更朝向國際市場邁進。
村鎮地名
侖背鄉的地名大多由清代延傳至今,少有改變,由於侖背的開墾比較零散,雖然不像有些地方較具有規模,或具深層的人文歷史意義,經常是當時人眼前所見順口叫出,久而久之成了習慣,沿用至今,卻提供大家從舊地名,就可略之數百年來祖先開墾本地的過程與痕跡,不失
草莽精神又彌足珍貴。本地第名中就出現許多有「寮」、「厝」的地名者,或多數地名,常因相對位置或時間的關係命名,如東佃厝、中佃厝、西佃厝等。另在本地也有以族群聚集、或「新」、「舊」
聚落的形成先後,作為命名的來源,甚至自然環境的地形和植物景觀,都是命名的由來,像高出平地「侖」、「草」、「竹子」,先民一眼望見的
自然景觀,也都成為最初的地名,如崗仔背、草湖、下竹圍等,而透過現存的這些地名,也讓後人可以了解過去各部落的就有自然景觀。
特色
侖背鄉是
布袋戲的故鄉,布袋戲大師
黃海岱、廖來興、李慶隆世世代代居住於此,有名的五洲園、隆興閣與五隆園,都是起源於侖背鄉。
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