侑食

侑食

在現代漢語中,“侑食”這個詞被列為書面文言詞語,意思是“勸食”。然而,作為一種祭儀,“侑食”現在不只是在陝北,在江西、四川等若干地方都有。這個詞在當代民間已經具有一種祭祀儀式專用名詞的性質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侑食
  • 意思是:勸食
  • 被列為:書面文言詞語
  • 詞性:名詞
“侑食”祭儀,古今異義,歷史,相關連結,

“侑食”祭儀

陝北,村上的人死了,葬禮過程中有一個重要儀式叫“侑食”,聽上去是“游食”。這個儀式在下葬前晚於靈前舉行,即向亡人供獻祭品儀式上,披麻戴孝的孝男孝女們橫豎成行、整齊有序地跪在靈前場地,統稱“孝子”,有時多達幾十人。儀式中的重要角色是“端祭飯的”,可一至數人。他們隨在吹鼓手隊伍後,手托木盤,盛以祭品,伴之鼓樂,步履輕盈,扭舞穿行於跪地孝子之間。遊走之後,將祭品跪送靈前。“端祭飯的”用拇指食指、小指托木盤,用另兩個手指抵住盤底,盤中穩置祭品,另手持彩綢扇子,邊走邊扭。有時將木盤祭品頂在頭上,兩手持扇扭舞,甚至站到桌上表演。跪著的孝子們,要往面前地上放錢,“端祭飯的”只能跪在地上用嘴去取這些“小費”。吹鼓手和“端祭飯的”行走的路線,要經過每一位跪著的孝子。講究些的,行走的是扭秧歌的傳統圖案。每一道祭品供到靈前後,旁邊站立的祭儀主管要拉長聲音高喊“孝—子—磕頭”,喊聲在山間夜空迴蕩。地下跪著的孝子們一齊把頭磕到地上,白花花一片。如此反覆多次,祭品常有數十種之多。

古今異義

早期,“侑食”的意思是勸食。《周禮·天官·膳夫》:“以樂侑食,膳夫授祭。”漢·鄭玄註:“侑,猶勸也。”《詩經·小雅·楚茨》:“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服。”《集韻》:“侑,勸食。”
後來,這個詞更多地用於祭祀———給神祖供食。唐·顏真卿《對三命判》:“(乙仕登三命,舉以特牲,祀以少牢,人告其僭加於舉禮也。)侑食以樂,執恭展禮,以辨等威,以明貴賤。”《宋史·譚世績傳》:“大享神祖仍用富弼侑食。”明·郞瑛《七修類稿》卷十一:“國朝祭天地郊廟朝會樂章,板行於世,惟侑食樂章,人未知之。”《續資治通鑑》一百二十八:“自昔帝王必有佐命之臣,功銘鼎彝,侑食清廟,以勸萬世。”恐怕“侑食”很早就已經是一種祭儀了。

歷史

《儒林外史》三十七回:“金東崖贊:‘行侑食之禮。’遲均、杜儀又從主祭位上引虞博士從東邊上來,香案前跪下。金東崖贊:‘奏樂。’堂上堂下樂聲一齊大作。樂止。遲均贊:‘拜……’”———這跟陝北的“侑食”程式有點兒像。
今天世界各國舉行盛大的宴會時,往往要奏樂助興。其實,我國早在周朝,筵宴時便開始奏樂了。據《周禮·天宮·膳夫》記載,“以樂侑食,膳夫受祭,品嘗食,王乃食。卒食,以樂徹於造。”由此可見,周人君王在進餐時,要奏樂助興。餐畢,還要在音樂聲中,將未吃完的食物收進廚房。
“以樂侑食”,在我國不同的朝代和不同規格的宴席中,有著不同的內容。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一次宋朝皇帝舉行盛大壽宴,“以樂侑食”的盛景十分可觀。當皇親國戚、文武百官進宮祝壽時,教坊司仿百鳥齊鳴,然後開始入席。入席後,行酒、上菜之間,要反覆奏樂。第一、二次行酒,均奏樂唱歌;第三次行酒,演京師百戲;第四次行酒,演雜劇;第五次行酒,琵琶獨奏;第六次行酒,蹴球表演;第七次行酒,四百童女跳採蓮舞等。
北方兄弟民族進食,同樣也“以樂侑食”,但所奏樂章不同。據《遼史》記載,“曲宴宋國使樂次”,其樂章是:酒一行,鹹角篥起歌;酒二行,歌;酒三行,歌手伎人;酒四行,琵琶獨彈;酒五行,闕;酒六行,笙獨吹,合法曲;酒七行,箏獨彈;酒八行,歌,擊架樂;酒九行,歌。
明代皇帝進膳時亦奏規定的樂章。據《中國烹飪史略》記載,明洪武元年的《圜丘樂章》中規定,進俎時奏《凝和之曲》,御饌奏《雍和之曲》。

相關連結

“侑食”這個詞兒,在國語里,已被棄入語言冷宮。它早就已經含有的“祭儀”詞義,也被忽略不計。但是,它始終活躍在民間,至今不衰。陝北的“侑食”,就是給死去的長輩獻上豐盛的食物。對於黃土高原上的死者來說,這最後一頓“飯”,才是他這一輩子最美的一頓飯。
(本版刊發的有關陝北傳統語言風俗的內容,均收入作者王克明著《聽見古代》一書,中華書局即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