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侍中帖
- 外文名稱:《徐侯帖》
- 創作年代:東晉
- 作者:王羲之
法帖信息,法帖內容,釋文,註解,大意,書法賞析,相關考釋,作者簡介,參考文獻,
法帖信息
【名稱】侍中帖
【作者】王羲之
【年代】東晉
【書體】草書
【字數】3行,18字
《侍中帖》又稱《徐侯帖》。入刻《淳化閣帖》等。
法帖內容
釋文
侍中書,書徐侯遂①危篤②,恐無復冀,深令人反側③。
註解
①遂:表示最後的結果,終於,到底。②危篤:謂病勢危急。③反側:惶恐不安。
大意
侍中來信,信中說徐侯病勢終至危急,恐怕恢復到健康的希望不大,這種情況很令人惶恐、擔憂。
書法賞析
《侍中帖》帖首“侍中書”三字,筆勢貫注而下,仿佛把三個字當作一個字來寫。王羲之寫今草,時常把筆勢擴大到單字以外,一筆寫出幾個字。由於筆勢的拓展,他的草書造型也突破了以單字為造型單位的舊法,可以由兩個或三個單字的形態集約為一個造型單位,形成了大於單字結構的“字群結構”。
王羲之的“字群結構”中,筆勢放逸生奇的品格突現出來了。在這裡,筆鋒不再是被動地依循每個字的草法結構所設定的路線而運行。飛移的筆勢,仿佛蹈厲赴險,使一些筆畫姿態發生了變異的“情節”,也就是說,筆勢也具有了舍正生奇的“賦形”功能。例如“書”字,王羲之作單字來寫時,第一筆通常寫成短斜豎,但在“侍中書”這個字群結構里,為了順應筆勢,這一筆和“中”字的末筆長豎連成一筆直豎了。這樣,不僅運筆的路線發生了變更,運筆跡化的姿態也發生了易斜為直的變化,而且“書”字的其他筆畫因此有了相應的調整。即使其他筆畫仍然按常式寫出,“書”字首筆姿態的變化也會波及該字結構的疏密虛實關係,使字勢出現“臨時從宜”而“不主故常”的妙趣。
相關考釋
關於“侍中書,書徐侯遂危篤”一句,《侍中帖》拓本中為:“侍中書、徐侯遂危篤”,“侍中書”和“徐侯”之間為一“頓點”符號——“、”。對於這個符號和“塗(徐)”有幾種見解,今錄如下:
01、江吟、宋行標編著《王羲之書法全集》第四卷《侍中帖》釋作:“侍中書白,塗侯遂危篤”。編著者將“、”號釋為“白”字,“徐侯”釋為“塗侯”;
03、彭礪志在所著《尺牘書法:從形制到藝術》論文中則認為:“‘塗侯’前書有一點,表示對‘塗侯’的尊敬”,作者認為“、”號用來表示尊敬,“徐侯”釋為“塗侯”。
04、清代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將“、”號釋為重文符號,即兩個“書”字。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鐘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