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鳳名稱由來
其一:南宋末年,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合川居民困守釣魚城,前後相持三十八天,時蒙軍監軍王子鐵穆耳駐王來鎮(即現來鳳街道辦事處),統帥蒙軍駐北溫泉,二人情報相通,往來頻繁。
一天,鐵穆耳從北溫泉返回王來鎮,途經璧山城東郊的涼水井處,人畜饑渴,恰好井邊有一妙齡女子正在汲水。鐵穆耳便下馬飲所汲之水,只見姑娘身材窈窕,玉容動人,聽她言談又覺得妙語生香,才華不凡。把鐵穆耳弄得神魂顛倒,情絲牽連。回王來鎮後即派部屬前往查訪,欲納為王妃,該部屬派人把那女子搶走獻給王子,不料,女子到了館驛後自盡身亡。前後僅一天光景。鐵穆耳於1295年當了元朝皇帝後,常思念死去的姑娘。相比之下,總覺得後宮三千無顏色。於是下詔追封她為貴妃。其住家汲水之處,賜名“一天門”(意即過門一天)。王來鎮改名來鳳驛(古時尊帝妻為鳳,意即此地來過鳳),並在“一天門”刻碑留記。從此,“一天門”、“來鳳驛”的地名,直到現在還在使用著。
其二:當地一直就流傳著“有鳳來棲”的傳說,據說曾有人親眼看見過鳳凰,“來風驛”這個地名也因此而來。
來鳳驛原是成渝古驛道上的最大的一個商驛,是與龍泉驛、雙鳳驛、白市驛齊名的明、清時期的“四大名驛”之一。
清嘉慶舉人楊庚,四川江安人,後任湖北武昌知府。曾過來鳳山寫下了《三月五日來鳳驛釣台飲酒即事》,原詩如下:“沿溪踏遍草木香,路轉平台水一方。對岸桃花迎我笑,過橋柳絮比人忙。酒旗野徑多新店,漁艇江天似故鄉。醉與鄰翁閒話久,奚童催別指斜陽。”從詩中看出楊庚當時心情相當高興,在桃花盛開的早春三月,牽著馬在驛站外歇息。不覺和山中老翁多喝了幾杯,談談山里山外的事。書童卻著急了,說快上馬吧!天已近黃昏了,晚了恐怕又得住一宿了。
道光年間,時任重慶知府的王夢庚,到璧山縣視察工作,路過來鳳驛留下一首《詠璧山縣來鳳驛詩》:“古驛蒼茫落照西,臨邛鳳羽漫稱奇。千年絕壁尋丹穴,百尺高梧憶舊棲。鴻映江波高岸闊,鴉牽浦樹斷煙低。喜看新釀村酤熟,遙矗青簾處處齊。”當時來鳳驛周圍風光是多么的秀麗。
歷史沿革
三國以前名字不詳。
三國劉備入蜀後得名王來鎮,後設立驛站,轄今璧山青槓、丁家、健龍、正興、大興。
元朝鐵穆耳貴妃死於此處而更名來鳳驛,轄今青槓、健龍、大興。
清雍正七年,即1729年,因
璧山縣城殘破,衙署無存,短時寄治來鳳驛。
民國二十九年九月六日,即1940年9月6日,來鳳撤銷驛站,改稱來鳳鎮。
1949年12月1日,璧山解放,設璧山專區,駐地璧山,縣人民政府決定,全縣下設6個行政縣轄區,其中第三區區政府駐來鳳鄉,來鳳降格為鄉。
1980年3月,全縣又將6個行政區劃為7個行政區,2鎮璧城鎮和來鳳鎮,38個公社。來鳳又升格為鎮,但來鳳鎮不領來鳳區。
1994年“撤區並鄉建鎮”調整為20鎮6個鄉,來鳳設鎮。
2003年璧山縣改制,來鳳鎮降格為來鳳村和其他原屬來鳳的村都隸屬青槓,當時一般用舊稱來鳳驛。
2010年10月,經過璧山縣領導以及市領導的周密調研,決定恢復來鳳驛,著力打造旅遊產業,恢復當年古鎮的風貌,成為主城休閒娛樂重鎮。
2010年11月,市政府同意璧山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方案,設立來鳳街道:轄3個社區、10個村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44.48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來鳳驛地處重慶西部近郊璧山縣南部,原為來鳳鎮,後併入青槓街道,現為來鳳街道,在縉雲山腳下,距重慶市區25.5公里,距璧山縣城19公里,離成渝高速路青槓道口1.5公里、丁家道口6公里,上接成都,下通重慶,北連北碚、合川,南下江津、永川、瀘州,西連銅梁、大足。老成渝路有4公里穿過來鳳驛中心,渝隆路、璧津路在此交匯,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小重慶之美稱。
名優特產
來鳳魚
“來鳳魚”歷史悠久,數百年來歷代烹製大師在繼承川菜傳統手法的基礎上燒制出了以“麻、辣、鮮、香、嫩”為主要特徵的“來鳳魚”,受到過往食客的喜愛。
著名書法家楊宣庭欣然題書“鮮魚美”,盛讚味在璧山來鳳。
來風驛自古為魚米之鄉,《華陽國志·巴志》云:“土植山兮,牲具六畜,桑蠶、麻、魚、鹽皆納貢之。”嘉慶《璧山志》載:“鱗之屬有江鯉、崖鯉、白鰱、鱒鯽、七星魚、紅梢魚、子巾魚等”,其有盛產在璧山來鳳璧南河中的“七星魚”、“紅梢魚”、“青剝魚”為歷代貢品。
說起來鳳,就不能不說來鳳魚,來鳳是璧山的魚米之鄉,自古就產魚。來鳳先是魚出名,後來是紅嘴鯉魚出名。你曉不曉得紅嘴鯉魚的來歷?改革開放後,來鳳魚掌門人鄧胖子,在來鳳魚市口(東街口)三八食店把魚做出了名堂,在加上開車從來鳳到重慶是半天路程,往返成渝的過往車輛,一般都是在來鳳吃飯過後(吃過飯後)再上路,品嘗來鳳魚成了一種時髦。特別是香港書法家楊萱庭手書“鮮魚美”以後,遠近的達官貴人,販夫走卒都要到來鳳吃上一頓麻辣魚,然後回去口口相傳炫耀一番。隨著名氣的增大,市委書記肖秧來了,人民日報社長高狄來了,影星蔡國慶、游本昌來了……,千年古鎮來鳳驛煥發了生機,上百家魚店魚府從青槓到丁家一字兒排開。成渝古道上的三個驛站龍泉驛、雙鳳驛、來鳳驛,當時號稱三朵金花。來鳳人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敏銳的市場經濟神經,嗅出了改革開放的氣息,使來鳳這朵金花率先開放。隨著競爭的加劇,拉客宰客的現象時有發生,於是“紅嘴鯉魚”應運而生。紅嘴鯉魚是指拉客的妹兒,嘴巴抹得緋紅,穿的衣裳也時髦,過往的司機見多識廣,戲稱為“紅嘴鯉魚”。但更多的客人還是衝著麻辣鮮香、油而不膩的來鳳魚而來。此後,“複製”的來鳳魚在全國遍地開花,名聲傳遍了大江南北,據見多識廣的食客說,來鳳魚的招牌還打到了美國的舊金山。就這樣,開放意識極強的來鳳人打造出了璧山的第一張名片——來鳳魚。
雖說全國上下現在都能吃到“來鳳魚”。但要想吃到地道的來鳳魚還得到來鳳這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傳說只有這裡的甘泉才能烹製出美味地道的“來鳳魚”,方能感受來鳳魚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