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牟

來牟

來牟(lái móu):亦作"來麰",古時種植的大小麥子的統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來牟
  • 外文名:lái móu
  • 別名:來麰
  • 定義:古時大小麥的統稱
  • 時間:三國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

基本信息

lái móu
1.亦作"來麰"。
2.古時大小麥的統稱。

詳細釋義

三國時[魏]張輯《廣雅》一書的解釋是“來,小麥;牟,大麥”,後人多沿《廣雅》的解釋。然而古今文獻也有二者相反或來牟本一物的看法。西漢毛亨謂:“牟,麥率用也”,可以理解為牟是麥的直率稱呼、俗稱或方言。[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唐僖宗三年》有“行密乃集金、帛、麰、米於一寨”的記載,胡三省音注為“麰、小麥也,明稱麰是小麥,不是大麥。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則認為“來牟是一麥二峰,即有雙歧之麥”,視來牟為一物。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徐廷文、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分子遺傳學及基因工程研究方向博士生馮宗雲在《從來牟的釋義談中國栽培大麥起源問題》一文(以下簡稱《徐文》)中考證:
東漢許慎《說文》謂:“麰,來麰,麥也牟音”。故麰字的形成是從牟音而非從牟義。古代不僅以牟音稱麥,而且還以幕、埋、薶、昧(方言)等字音稱麥。在先秦時期,牟並未作為麥的代義詞而單獨存在過,只與來字連用組成“來牟”在《詩經》中出現過二次。從《思文》、《臣工》兩章詩句內容分析,來牟的長勢和熟期都不會是兩種作物,而是一種作物。詩句中的牟既非專指大麥,也非專指小麥,只能當一般麥字用,即“牟,麥率用也”。來牟就是來麥。但牟既可當麥字用,也就可被用作專指小麥和大麥,以致後人解釋各異。
接著,《徐文》便根據古今文獻對“來牟”的解釋,參考羌、藏、漢民族的歷史、文化、語言和考古研究,論證了“來”是裸大麥青稞,來牟是青稞麥。我國羌、藏族地區在公元前3000年已栽培青稞。青稞是我國迄今最早栽培的大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