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使者校尉
- 時期:西漢時期
- 地區:西域
- 直隸:朝廷
歷史情況,和親女子概述,細君公主,解憂公主,馮嫽,意義與作用,
歷史情況
漢武帝為了維護祖國的統一,決心把抗擊匈奴的鬥爭進行到底,於是在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第二次派張騫到西域,以便聯合烏孫,共同抗擊匈奴。這次張騫帶領三百人,每人兩匹馬並帶著成萬的牛羊和價值數十萬的財物,順利地到達了烏孫的首府赤谷城(今蘇聯伊塞克湖東南)。張騫還派出副手,到大宛等地進行了聯繫。烏孫則派數十人及馬數十匹,隨張騫到長安表示感謝,受到西漢朝廷的禮遇。這反映了漢朝和烏孫之間的親密關係。從此,西漢與烏孫長期和親,西域各國也相繼與西漢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和親女子概述
細君公主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烏孫王主動向漢朝獻馬,提出娶漢公主並結為兄弟的要求,還以馬千匹為聘禮。漢武帝答應了烏孫王的要求,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給烏孫王(昆莫)獵驕靡為右夫人,出嫁時漢武帝贈送了豐盛的嫁裝並派了侍從數百人,超過了漢朝出嫁公主的常例。
細君到烏孫後,建造了宮室,安居下來。每隔一年,西漢政府就派人帶著帷帳綿繡等前去探望。通過這次和親,實現了西漢王朝與烏孫的聯盟,在戰略上形成了夾擊匈奴的形勢。
解憂公主
烏孫王軍須彌繼位後,漢朝又把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嫁給了他。解憂在烏孫生活了五十多年,生有四男二女,其中有的繼承了烏孫的王位。當匈奴進攻烏孫的時候,解憂曾兩次上書漢朝政府,請求派兵援助,漢朝政府發兵十五萬人,配合烏孫兵五萬人共同打敗了匈奴。解憂在烏孫的長期活動,對烏孫和西域各地曾產生過重大影響。
馮嫽
解憂公主的侍女馮嫽 ,精明能幹,代表解憂公主訪問過西域各地,深得各地人民的敬重和信任,被稱為馮夫人。馮嫽 嫁給了烏孫的右大將,並受西漢政府的重託,解決了烏孫爭奪王位的鬥爭。馮嫽乘錦車,持漢節,與西漢派來的長羅候常惠一起立烏孫王,並賜予西漢的印綬,維護了西漢與烏孫的親密關係。
意義與作用
從公元前一○八年(漢武帝元封三年)到公元前六○年(漢宣帝神爵二年)的這四十多年中,西漢政府為了加強與西域的關係,與匈奴奴隸主貴族在今新疆東部地區進行了長期激烈的戰爭,主要是爭奪具有戰略意義的要地車師(今吐魯番縣一帶)。就在這一期間,匈奴也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約公元前九十二年(漢武帝征和元年),匈奴孤鹿姑單于以先賢撣為日逐王,設定僮僕都尉,視西域人民為“僮僕”,其治所設在焉耆、危須、尉黎三地之間,對西域各地徵收賦稅,以增加其財富。直到公元前六○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眾投降,西漢政府才取得了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匈奴在西域設定的僮外都尉取消。公元前60年,漢宣帝改使者校尉為西域都護,進一步促進了絲綢之路上的交通和貿易的發展,除此之外,西漢政府還在西域設定了西域都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