佯黃竹(學名:Bambusa changningensis Yi et B.X.Li)是禾本科、簕竹屬地下莖合軸叢生亞型竹類植物。稈高可達19.5米,稈圓筒形,深綠色,無毛,平滑,籜環隆起,初時綠色或紫色,有光澤,無毛,稈芽,扁桃形,光亮,上部邊緣具緣毛。筍墨綠色,筍籜基部常被黃褐色貼生刺毛;籜鞘早落,革質,先端寬弧形,紫色,小枝具葉,綠色,無毛,縱脈紋及上部縱脊明顯,紫色,邊緣有時具緣毛,葉柄淡綠色,無毛,葉片線狀披針形,紙質,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邊緣具小鋸齒。花枝未見。8-9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四川。適生環境為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無霜期長,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土壤主要為紫色土,肥力中等。
佯黃竹筍味甜,較細嫩,供鮮食或作筍乾。竹材產量高,供造紙和編織竹器,也是竹材膠合板等的重要原料,還可作觀賞竹培育。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新聞網)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地下莖合軸叢生亞型。稈高10-15(19.5)米,直徑6-8(10)厘米,梢端直立;全稈共41-53節,節間長(15)35-45(60)厘米,圓筒形,有時在具芽或分枝處具極短凹槽,深綠色,無毛,平滑,幼時被厚白粉,稈壁厚0.5-1.1(2.5)厘米,髓屑狀;籜環隆起,初時綠色或紫色,有光澤,無毛;稈環平;節內長1-1.5厘米,無毛,幼時無白粉。稈芽1枚,扁桃形,光亮,上部邊緣具緣毛。
稈第15-20節(高6-8米)開始分枝,每節具多數枝條,斜展,長80-160(300)厘米,直徑(0.2)0.5-1.5厘米。籜鞘早落,長度約為節間長度的2/3,革質,先端寬弧形,有時稍不對稱,背面基底常具棕色貼生刺毛,內面光亮,邊緣上部初時具灰色或棕色纖毛;籜耳不等大,長圓形,紫色,大的一枚約比小者大1倍,長約1.5厘米,寬約0.7厘米,邊緣繸毛密生,彎曲,長7-15毫米;籜舌稍弧形,無毛,高4-6毫米,邊緣繸毛長2-3毫米;籜片直立,綠色,三角形,基部寬度約為籜鞘先端的3/4,背面無毛,腹面基部具稀疏棕色貼生小刺毛,無緣毛。小枝具葉(4)6-8(9)枚;葉鞘長7-10厘米,綠色,無毛,縱脈紋及上部縱脊明顯,無緣毛;葉耳及鞘口繸毛缺失;葉舌截平形,紫色,高約1毫米,邊緣有時具緣毛;葉柄長3-5毫米,淡綠色,無毛;葉片線狀披針形,紙質,長(16)20-29(32)厘米,寬(1.8)2.4-3(3.6)厘米,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不對稱,次脈7-10對,小橫脈模糊,邊緣具小鋸齒。花枝未見。筍墨綠色,筍籜基部常被黃褐色貼生刺毛;筍期8-9月。
近種區別
佯黃竹近似硬頭黃竹(Bambusa rigida Keng et Keng f.),不同之處在於新種稈高大,高達19.5米,直徑10厘米;筍初時為墨綠色,後密被白粉,並具淡綠色環帶,無黃白色縱條紋;籜鞘較長,約為節間長度的2/3,籜耳較小,籜片背面無毛,腹面僅基部具棕色貼生小刺毛;葉鞘口無燧毛,葉柄無毛,葉片較大,長達29(32)厘米,寬達3(3.6)厘米,背面淡綠色,次脈多達10(12)對,容易區別。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四川。適生環境為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無霜期長,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8.3℃,年均降雨量1141.7毫米,日照時數987.6小時,無霜期357天左右。土壤主要為紫色土,肥力中等。
繁殖方法
育苗方法:採用斜埋法,母竹稈與苗床成15度傾斜,僅露出母竹竹稈上部1-2個節在外即可,每個苗床中埋稈兩株,竹稈首尾交錯,放母竹時務使竹蔸的稈柄向下,稈節芽向兩側,竹蔸部復土10-15厘米,竹稈部6-10厘米。淋定根水時,整條母竹都要淋透,然後蓋一層草,以防水分蒸發、土壤板結。育苗均在3月中、下旬進行,最遲在清明節前結束。
栽培技術
竹苗栽植7-14天,母竹根系恢復生長,注意保持土壤濕潤,特別是母竹蔸部,必須經常澆溉,使母竹迅速恢復根系生長,促進節芽萌發。栽植30天后,第1代幼苗出土,此時幼苗未生根,抵抗乾旱的能力弱,首先要注意淋水防旱,保持原來蓋草;可以從母竹蔸部追肥,以提高出苗率和促進竹苗生長;同時要拔除苗床上的雜草,但要注意不能觸動母竹和碰傷幼苗。從7月到11月,為幼苗分櫱期,在這個時期,首先加強追肥和灌溉,每2-3周追肥1次,其次是鬆土除草,以免雜草和苗爭奪養料,發現有竹蔸裸露的竹苗,應即時培土。注意打頂整枝,當第一批幼苗長高1.5米以上時,不等側枝抽出,在1.5米處用枝剪剪去頂梢(即“打頂”)。從12月中旬幼苗開始進入休眠,到第2年2月上旬幼苗恢復生長為幼苗休眠期。此時幼苗休眠,又是起苗造林前夕,一般不採取撫育措施。
病蟲防治
主要價值
佯黃竹筍味甜,較細嫩,供鮮食或作筍乾。竹材產量高,供造紙和編織竹器,也是竹材膠合板等的重要原料,還可作觀賞竹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