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早在明末清初,湖北人源於古老的青陽腔,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戲曲,被稱為清戲,又叫做湖北高腔,曾流傳在襄陽、荊州、黃岡等地,成為頗具影響的地方劇種。明代是騰衝社會發生巨變,漢文化在邊地成為主流的時代。先進的漢文化猶如新鮮的血液,沿著古道的脈管流向邊地,使學習漢文化成為時尚,騰衝成了邊地家喻戶曉的禮儀之邦。清雍正以後,騰衝進入了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的時期,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文化流向騰衝匯聚,向緬甸延伸,以騰衝為樞紐的內外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地處古道要衝的甘蔗寨,以它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恰當的地理位置,成為了騰越至緬甸南線古道上商旅、馬幫、軍伍必宿的驛站。居民日漸增加,村中古道兩旁,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店鋪。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後,還有11家經營馬店、旅館、飲食和日用雜貨的店鋪正常營業,其中最大的一家馬店,甚至可以容納上百匹騾馬。與此同時,甘蔗寨也興起了辦學之風,在佤族中培養出了一代代初具漢文化知識並傾心於漢文化的村寨文人,而過往的商賈軍民中,也給甘蔗寨帶來了內地的雅俗文化,其中就有熟悉清戲的戲曲藝人,這樣,清戲就在甘蔗寨傳播開來,久而久之,逐漸演化為佤族清戲。
據專家考證,清戲傳入甘蔗寨的時間,約為清代鹹豐年間或之前。清同治年間,甘蔗寨佤族頭人李如楷力倡發揚光大,積極加以組織排練,並親扮角色,使清戲在村中常演不衰,還到周邊漢族村寨演出。這是佤族清戲的繁盛時期,培養了一批骨幹藝人。此後,時盛時衰。解放初期,省、地文化部門進行民間戲曲普查時,曾做過專門調查記錄。1958—1964年曾演過數場。1984年,縣文化部門對清戲加以發掘整理,培訓演員,參加縣文藝調演,並參加了同年地區文藝調演,被譽為“珍貴的民族劇種”。中國戲曲研究院專家亦深入甘蔗寨,為佤族清戲錄音錄像,將其正式列入中國少數民族劇種之一。
過去,佤族清戲一般在春節期間走村串寨巡迴演出,興盛時“燈友”(演員)可成百,20世紀20年代後漸趨衰微幾至滅絕。1984年,銷聲匿跡了半個世紀的侗族清戲終得重見天日,並一舉登上了雲南省農民文藝調演的大雅之堂,從而受到雲南省內外戲曲界的熱切關注。
文化特徵
聲腔
據甘蔗寨已故佤族老藝人王茂章(1911—1948)介紹,佤族清戲有“九腔十三板”,亦有幕後幫腔。九腔為大漢腔、四平腔、高腔、放腔、哭腔、花音腔、百珍腔、蒼胡腔、土子腔;十三板為清江引、浪淘沙,山坡羊、下山虎、一支花、滴滴金、步步嬌、駐雲飛、小桃紅、倒垂簾、菜花黃、柳葉青、哭相思。但現抄存的幾折戲文里,很少標明所唱腔板的名稱,可以辨認的只有《安安送米》中的《清江引》《大漢腔》《駐雲飛》《哭相思》等;劇本未標曲碑,由藝人演唱時以說明的有《白鶴傳》中的《步步嬌》等。此外尚有一些劇本未標明曲牌,藝人亦不知屬何曲牌的唱腔。從現存劇目演唱可以看出,在曲調進行中,有曲牌變換和同一曲牌因詞設腔的情況及使用作幫腔這些板腔的詞曲結構,曲牌聯套,幫腔的運用以及只以打擊樂伴奏,清楚地表明了佤族清戲當屬於高腔系統,而在一些唱腔中,字多腔少,板急調促,近似說唱的“滾唱”的出現,則更明確地表明了它與青陽腔的密切關係。
伴奏
佤族清戲的伴奏一般是只用小鼓、提板、小鑼、小鉸子等,以“打打采台次台采台次台采台采”一類簡單的鑼鼓點,在戲中起間隔唱段的作用。後來受其他劇種影響,加進了一些大鑼鼓的打頭,但多數也只是獨錘、三錘或四擊頭打頭等。通過對唱腔及伴奏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在音樂唱腔上,清戲的特點是乾唱,無徒系竹(弦樂)伴奏,演唱中只用打擊樂,每唱一句或一段即用打擊樂隔開烘托。
代表劇目
佤族清戲的流傳下來的常演劇目有《姜姑刁嫂》《姜詩順母休妻》《逐趕旁氏》《蘆林相會》《安安送米》《回朝繳旨》《加封韓愈》《文龍辭妻》《鐘離點化》等10多折,這些劇目均取材於漢族民間故事《三孝記》和《白鶴傳》。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佤族清戲是騰衝縣唯一被正式列入中國少數民族劇種的地方戲劇。其劇目故事感人,情節生動,文辭優美,人物性格鮮明;曲調抑揚頓挫,悅耳動聽,既善敘事,又善抒情,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被譽為“珍貴的民族劇種”。
傳承現狀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佤族清戲已不能堅持正常演出活動,只是上級文化部門、部分專家學者、新聞媒體來調查了解時才組織一些片段性演出,但僅限於《安安送米》等少數劇目。由於缺乏投入加之影視等現代藝術的衝擊,佤族清戲的傳承已極為困難。李家顯也曾多方奔走和呼籲,嘗試培養少年接班人,但回響者較少。眼看著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瀕臨消亡,藝人憂心忡忡。儘管騰衝縣對清戲先後做了大量的調查、發掘和整理工作,但現在仍面臨失傳和流失速度太快的危險,若不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氣加以發掘、搶救和保護,用不了多久,將徹底失傳。
傳承人物
李家顯,男,1934年11月生,雲南省騰衝縣人。2009年6月,李家顯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騰衝縣申報。項目名稱:佤族清戲。
王祖芳,女,佤族。王祖芳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騰衝縣申報。項目名稱:佤族清戲。
保護措施
2016年,騰衝市里給甘蔗寨撥專款修建了佤族清戲傳習所,裡面不光有排練廳,還有清戲歷史文化展示廳、音像廳。
2017年3月14日至17日,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一行赴雲南省調研考察傳統表演藝術和傳統技藝等非遺項目保護工作。項兆倫一行在保山騰衝市調研佤族清戲等傳統戲劇。項兆倫指出:傳統戲劇的可持續發展關鍵是實現“後繼有人”,要多方施策,通過增加政府購買服務、組織骨幹人才培養、“訂單式”培養後備力量、鼓勵創作排演新戲、開展區域性會演和參加地方戲曲交易等方式,支持傳統戲劇類非遺項目,特別是瀕危劇種的保護和發展。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1月18日晚上,雲南省首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迎來了最後一場演出,佤族清戲《安安送米》參加展演。
2016年10月28日至31日,保山市“佤族清戲”、“騰衝揚琴”研討約稿會在騰衝舉行。雲南省話劇院藝術總監、國家一級導演李鵬,雲南省話劇院專職國家二級編劇任洋,軍旅作家、中宣部第八屆和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謝維耕,編劇、文化部“文華獎”“梅花獎”獲得者馬良華等省市作家、劇作家,騰衝佤族清戲、揚琴研究學者、傳承人及騰衝文藝界相關人士共40餘人出席了研討約稿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