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倫理道德研究》是艾兵有創作的倫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3年9月。
該書以佤族社會道德生活狀況的章節構架,展示了佤族倫理道德的基本狀況,通過佤族“口傳”歷史《司崗里》、民間文學、現存的宗教信仰以及節慶文化儀式等分析總結了佤族道德構成的基本內容,並通過調查統計數據加以確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佤族倫理道德研究
- 作者:艾兵有
- 類別:倫理學著作
- 首版時間:2013年9月
- 正文字數:22.4 萬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思路原則,研究方法,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佤族倫理道德研究》主要考察中國雲南地區的佤族,並以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為主,兼及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等地的佤族。以佤族社會道德生活狀況的章節構架,展示了佤族倫理道德的基本狀況,通過佤族“口傳”歷史《司崗里》、民間文學、現存的宗教信仰和節慶文化儀式等分析總結了佤族道德構成的基本內容,並通過調查統計數據加以確證,力圖客觀全面地展現佤族在處理人、社會、自然三者之間關係的獨特倫理智慧。
作品目錄
序 導論 第一節 佤族概況 一、佤族族源族稱 二、佤族歷史略述 第二節 佤族倫理道德研究的緣起及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佤族倫理道德研究的緣起 二、佤族研究的國內外現狀 第三節 佤族倫理道德研究的思路、原則和方法 一、研究佤族倫理道德的思路、原則 二、研究佤族倫理道德的方法 三、本書的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第四節 佤族倫理道德的研究價值 一、理論意義 二、現實意義 | 第一章 佤族傳統倫理道德的歷史考察 第一節 佤族倫理道德的起源 一、社會關係是佤族倫理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 二、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佤族倫理道德產生的 主觀條件 第二節 佤族“口傳”歷史《司崗里》中的倫理思想 一、“口傳”歷史《司崗里》中的倫理蘊涵 二、《司崗里》中的倫理價值 第三節 佤族民間文學與倫理道德 一、民間長詩與倫理道德 二、民間故事與倫理道德 三、民間歌謠與倫理道德 | 第二章 佤族傳統社會的核心價值和倫理道德原則 第一節 佤族傳統社會的核心價值 一、萬物有靈 二、愛國團結 三、開放包容 第二節 佤族傳統社會的倫理道德原則 一、孝敬相愛:人際關係 二、重群愛寨:群己關係 三、同宗同源司崗里:族際關係 四、和諧共生天道觀:天人關係 | 第三章 佤族傳統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觀念 第一節 佤族生死觀 一、佤族生死觀的主要內涵 二、佤族生死觀的特點 第二節 佤族榮辱觀 一、佤族榮辱觀的主要內涵 二、佤族榮辱觀的特點 第三節 佤族英雄觀 一、佤族英雄觀的主要蘊涵 二、佤族英雄觀的歷史變遷及特點 第四節 佤族“江山木洛”的公平觀 一、“江山木洛”公平觀的由來 二、公正觀念的表現形式及其特點 第五節 佤族善惡觀 一、佤族善惡觀的主要內涵 二、佤族善惡觀的特點 |
第四章 佤族宗教倫理道德 第一節 佤族原始宗教倫理道德 一、佤族原始宗教倫理道德的核心 二、佤族原始宗教中的倫理價值 第二節 佛教傳人後佤族倫理道德觀念的演化 一、小乘佛教傳入源流及傳入路徑 二、大乘佛教傳入源流及傳入路徑 三、“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之倫理精神 | 第五章 佤族傳統婚姻家庭倫理道德 第一節 佤族傳統婚戀習俗與家庭結構 一、佤族傳統婚戀習俗 二、佤族傳統家庭結構 第二節 佤族傳統婚姻倫理道德 一、佤族傳統婚姻倫理道德蘊涵 二、佤族傳統婚姻倫理的當代意義 第三節 佤族傳統家庭倫理道德 一、佤族傳統家庭倫理道德闡釋 二、佤族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的當代價值 | 第六章 佤族傳統社會中的政治倫理道德 第一節 佤族土司制度概況 一、西盟土司制度概況 二、滄源土司制度概況 第二節 佤族傳統社會中的政治倫理道德觀念 一、民族相互認同的政治倫理道德原則 二、愛國主義倫理信念 第三節 佤族重要人物的政治倫理品格 一、“歸屬漢朝,誓死不做英人牛馬”――胡玉山第二的政治倫理品格 二、“活著是中國人,死了還是中國人”――保衛國的政治倫理品格 三、“只剩一個人,也要守住中國的土地”――胡玉堂的政治倫理品格 四、“喪共悲,喜同樂,一切為百姓著想”――胡忠華的政治倫理品格 五、“只有一個中國,沒有佤族國”――保洪忠的政治倫理品格 | 第七章 佤族節慶倫理道德 第一節 佤族節日概述 一、佤族新火節 二、佤族新米節 三、佤族貢象節 四、佤族木鼓節 五、司崗里狂歡節 第二節 佤族節慶的倫理道德蘊涵 一、具有較為濃重的宗教倫理色彩 二、感恩教育的特點十分突出 三、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和倫理認同特徵明顯 第三節 佤族傳統節慶倫理道德的價值 一、協調和維繫家庭的和諧關係 二、增強民族和族際凝聚力與促進社會和諧 |
第八章 佤族生態倫理道德 第一節 佤族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生存方式 一、佤族多居住於低緯度山地地區 二、佤族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 三、生物和水資源十分豐富 第二節 佤族傳統生態倫理道德的內涵及價值 一、佤族傳統社會中主要生態倫理道德觀念 二、佤族傳統生態倫理道德的價值 | 第九章 佤族倫理道德的傳承與維繫機制 第一節 佤族倫理道德的傳承途徑 一、親職教育傳承 二、宗教活動傳承 三、社會活動傳承 四、倫理道德敘事傳承 第二節 佤族倫理道德的維繫機制 一、面子觀念與從眾心理 二、宗教信仰與內心信念 三、風俗與習慣法的約束 | 第十章 佤族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審視 第一節 佤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基本特點 一、倫理道德和宗教及政治一體化 二、重道德實踐輕理論建構 三、濃厚的家族主義色彩 四、崇尚團結、互助和愛國的價值取向 第二節 佤族傳統倫理道德的現實價值反思 一、對佤族地區社會的影響 二、對佤族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 三、對雲南邊境民族地區“族際”關係和國家倫理認同的影響 | 參考文獻 附錄 一、佤族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現狀調查問卷表 二、佤族倫理道德研究訪談記錄表 後記 |
創作背景
在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道德現象只能依據相應的典籍進行梳理和分析,各民族道德生活的歷史原貌已不可能完全還原,民族道德歷史研究中的典籍研究尚需加強。現實中各民族的道德生活狀況在民風習俗層面上尚可著力考察,以延續歷史的鏈條。但是,在市場經濟的元素滲入到各民族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情況下,民族道德的特殊性漸行漸遠,公民道德建設的一致性要求使歷史上的民族道德邁入了一個新的道德建構領域。由此看來,民族倫理學的研究是急迫的任務,也是時不待我的使命。
民族倫理學的研究已呈現出原理研究、族別倫理研究和歷史研究三個類別。民族倫理學的研究不能僅僅在倫理之前冠以民族之稱,以一般的原理來詮釋民族道德,族別倫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基礎性的工作。當代民族倫理學學界已公開出版了關於藏族、傣族、回族道德等研究專著。作者研究生畢業後到原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任教,既有倫理學研究功底,也生活在佤族地區,先後獲得2009年雲南省哲學規劃課題《佤族哲學思想史研究》和2010年雲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佤族倫理道德研究》項目,研究佤族倫理道德具備了良好的條件,該書即為這一成果的體現。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第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道德:佤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支撐。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生態危機的出現,並非佤族倫理道德研究非僅僅出於科學上的無知,而主要是源於倫理道德的淪喪。佤族樸素的生態倫理觀的核心是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又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例如位於滄源西部的班洪、班老區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滄源佤族翁丁寨就為生態文明的建設提供了典型範例。這種樸素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生態智慧喚起了人們對生命的尊重、對大自然的敬畏,喚起關愛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使人們樹立崇尚自然、熱愛生態的道德情操,促進人、自然、動植物之間形成一種互相支持、彼此依存的生命整體,為發展低碳經濟和生態文明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實現旅遊開發、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資源保護,提升中國環保經濟的國際話語權的有機結合提供了生態倫理基礎。
第二,開放性和包容性:佤族倫理道德的核心。佤族居住地是漢儒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南亞半島文明的交匯點,也是佤族原始多神教、佛教、基督教、道教和諧並存的集聚地。這種和諧文明圖景蘊涵著化解“文明衝突”的文化啟示。佤族宗教信仰方面就展現著原始多神教、佛教、基督教、道教的和諧並存,從宗教倫理的視域表征著佤族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對破解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同時,可以根據佤族倫理道德的這種特性,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大眾化的進程,大力宣傳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倫理道德,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邊疆佤族地區的主導地位,以防範和化解邊境文明衝突的風險。
第三,美好的司崗里民族倫理觀:培育和諧民族關係的倫理基石。隨著緬甸在國際地緣戰略中地位日趨重要,印度、美國等國家對緬甸事務的干預力度越來越大。這對“中緬胞波情誼”的傳承和中國能源戰略的實現無疑都是嚴峻挑戰。因此,挖掘司崗里美好的民族觀:不管是什麼名族,所有的民族都是從司崗里出來的兄弟,是同一個總根,同一個司崗的弟兄。佤族在“勐懂黃果事件”“班洪抗英鬥爭事件”“阿佤山抗日”等反帝鬥爭事件中表現出同宗同源的民族認同,對促進中緬邊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四,崇尚愛國、團結和互助友愛:佤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是促進雲南“民族團結之花”盛開的重要文化因素。佤族人常常自比抱團的蜜蜂,寧願自己燒死燒焦,也要幫助同伴活下來,“親兄弟圍成圈,就是‘司崗里’;親兄弟抱成團,就是‘司崗里”。
思路原則
- 研究思路
《佤族倫理道德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培育和構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和諧民族關係為宗旨,以佤族為例,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為原則,推動民族間“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從深入理解佤族倫理道德的生成、本質、結構、形態和演進規律人手,挖掘佤族倫理道德中的文化資源,弘揚佤族倫理道德的精髓,實現中華倫理道德主流文化與佤族倫理族文化的內在融合,促進雲南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公民道德建設和文化強省建設。
- 研究原則
《佤族倫理道德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始終堅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堅持分類專項研究與綜合研究相結合、理論研究與社會調查相結合的方法。
研究方法
- 理性概括法
《佤族倫理道德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用理性概括的方法,系統闡發基本立場,並揭示出蘊含於佤族倫理文化中的社會價值。
- 社會調查法
《佤族倫理道德研究》就佤族倫理道德現狀、佤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傳承現象、臨滄市愛滋病傳播疫情現狀與佤族傳統倫理道德的關係等方面進行了富有針對性的調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對臨滄、西盟等地佤族進行了問卷調查與個案訪淡。問卷資料檢查核實後進行編碼,運用統計軟體對問卷的數據進行分析,以較為豐富詳實的調查數據為《佤族倫理道德研究》的觀點提供了比較有力的數據支撐。
- 實證分析法
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編者擷取佤族愛國主義傳統、“司崗里”民族倫理文化、翁丁寨生態倫理文化、木鼓舞文化等佤族典型文化及古蹟進行倫理道德實證分析。
- 辯證分析法
《佤族倫理道德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積極挖掘和整理佤族文化中蘊含的哲理,弘揚其富有民族特色的哲學思想,揚棄其糟粕部分。
- 歷史資料文獻考據法
在研究過程中,以歷史資料文獻為邏輯起點,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以便讀者更好地了解佤族社會倫理變遷的歷史變遷。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佤族倫理道德研究》 | 2013年9月 | 978-7-208-11768-6 | |
參考資料: |
作者簡介
艾兵有,滇西科技師範學院思政部講師,雲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領域為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