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你在為誰讀書》系列的第四部,承接了前三部的故事情節。當代青少年面臨學業、情感、就業的重重包圍:成績不佳,於是鬱悶;缺乏動力,於是空虛;看不清前路,於是迷茫;考試高壓,於是焦慮……於是會追問:讀書到底為了什麼?是成功嗎?那成功又是為什麼?無數先哲都說,為了幸福。那么,什麼是幸福?如何才能幸福?楊略的爸爸身患絕症,對幸福有了更深切的感悟,於是開發了一套軟體,帶楊略進入神奇的醒客世界,開始了十五堂幸福課。他們穿梭時空,見證地球形成、復活節島盛衰,親歷巨鹿之戰、甲午之戰,洞悉地球危機、生態困境,也遊歷了未來的城市與鄉村。他們縱橫千古,與孔子、蘇軾、亞當·斯密、曾國藩、梭羅、凡·高、薩特等世界偉人坐而論道,暢談古今,妙解人生,金玉良言讓楊略醍醐灌頂。於是楊略懂得,幸福是人與自我的和諧,珍視天賦,發揮潛能,自強自律,又能陶然自樂,讓內心進取而又恬靜寬闊;幸福是人與社會的和諧,用競爭激發社會的活力,用公正維護競爭的秩序,用民主法治來捍衛權力和尊嚴,用博愛仁厚傳播正能量;幸福在於人與自然的和諧,敬畏生靈,道法自然,詩意棲居,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本書以小說為體,直面現實,內容涉及文學、哲學、經濟學、生態學、美學,知識體系嚴密,氣勢恢弘,視野開闊,而行文又優美活潑,充滿人文關懷,是真正勵志之作。
基本介紹
- 書名:你在為誰讀書4:青少年幸福行動力
- 作者:餘閒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6004720
- 外文名:Who Are You Studying for: Creating Happiness in Adolescence
- 出版社: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 頁數:266頁
- 開本:16
- 品牌: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超級暢銷書《你在為誰讀書》的第三部,獻給有夢想卻不能堅持的青少年!
創造奇蹟的不是天才,而是自控力!自控力決定一生命運!
翻開此書,洞察自控的奧秘!合上此書,掌控命運與前途!
創造奇蹟的不是天才,而是自控力!自控力決定一生命運!
翻開此書,洞察自控的奧秘!合上此書,掌控命運與前途!
作者簡介
餘閒,本名柳偉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青少年教育培訓研究院研究員,首創“青少年人生規劃”理念。浙江大學生物學學士、文學碩士,現任教於中國計量學院,研究方向為教育學、文學。著有《你在為誰讀書》系列及《活在珍貴的人間》《我們愛著愛情的什麼》等,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廣博的知識體系著稱,洞察青少年教育和心理現狀,開創獨具特色的教育勵志小說,贏得百萬讀者的一致好評。
圖書目錄
序言:幸福的人贏得未來
緣起
1.爸爸的頓悟
2.進入醒客世界
第一部分人與自我·幸福源於內心的強大與美好
第一課自強:活出生命的意義
1.遇見弗蘭克爾
2.弗蘭克爾在奧斯維辛浴火重生
3.無論環境如何惡劣,我們都能選擇自強不息
4.用全部的精力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第二課自主:通往成功的捷徑
1.人生是自主選擇的產物
2.最美妙的命運,是在喜歡的工作中獲得報酬
3.凡·高:選擇做自己需要強大的勇氣
第三課自樂:在生命旅途中收藏美麗
1.為什麼我們難以放鬆
2.深深地進入當下
3.請用好奇的眼睛打量世界
4.假如海倫·凱勒獲得三天光明
第四課自愛:懂得自己的價值
1.所有的生命都是無價之寶
2.好好地愛自己
3.自愛的人,才能愛別人
4.別吃驚,每個人都會名留青史
第五課自律:培養你的強大氣場
1.曾國藩:自律讓人心胸坦蕩,無愧此生
2.亞當·斯密:自利釋放人的創造力
3.巴爾扎克:當自利演化成貪慾
4.富蘭克林:我畢生的成就歸功於自律
5.梭羅:簡樸生活才能成就心靈完美
第二部分人與社會·幸福源於人與社會的和諧
第六課相競共存:自己成功也讓別人成功
1.競爭乃文明之母
2.競爭,但不服從叢林法則
第七課公平正義:給每個人一樣的起跑線
1.還沒有出生的孩子們
2.完全平等的世界
3.貧富懸殊的世界
4.每個人都是社會的股東
第八課民主法治:共享社會的繁榮
1.酒吧奇遇
2.誰擁有殺人的權力
3.民主的曰漸完善
4.關於民主的辯論
第九課仁厚博愛:讓世界變成天堂
1.是什麼讓現代人變得疏遠
2.你認識你的鄰居嗎
3.冉阿讓凍僵的心因愛而復活
4.付出,讓心靈變得博大而溫柔
第十課審美創造:讓心靈變得飽滿
1.摩登時代讓人渺小而空虛
2.三大師:人生要藝術化
3.凡·高陶醉在燦爛的色彩之中
4.宗白華:中國藝術讓人逍遙自得
第三部分人與自然·幸福是與天地精神往來
第十一課敬畏生命:開闊你的胸懷
1.尋找復活節島:木筏渡海記
2.氏族的尊嚴:塑一個更高大的石象
3.復活節島的末日浩劫
4.地球是宇宙中的伊甸園
5.我們應該如何珍惜家園
6.去非洲拜訪史懷哲
7.敬畏生命,讓你從此不同
……
第十二課天人合一:提升你的生命境界
第十三課道法自然:你在未來如何生存
第十四課樂天知命:我們都有自己的使命
第十五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尾聲:此生未完成
緣起
1.爸爸的頓悟
2.進入醒客世界
第一部分人與自我·幸福源於內心的強大與美好
第一課自強:活出生命的意義
1.遇見弗蘭克爾
2.弗蘭克爾在奧斯維辛浴火重生
3.無論環境如何惡劣,我們都能選擇自強不息
4.用全部的精力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第二課自主:通往成功的捷徑
1.人生是自主選擇的產物
2.最美妙的命運,是在喜歡的工作中獲得報酬
3.凡·高:選擇做自己需要強大的勇氣
第三課自樂:在生命旅途中收藏美麗
1.為什麼我們難以放鬆
2.深深地進入當下
3.請用好奇的眼睛打量世界
4.假如海倫·凱勒獲得三天光明
第四課自愛:懂得自己的價值
1.所有的生命都是無價之寶
2.好好地愛自己
3.自愛的人,才能愛別人
4.別吃驚,每個人都會名留青史
第五課自律:培養你的強大氣場
1.曾國藩:自律讓人心胸坦蕩,無愧此生
2.亞當·斯密:自利釋放人的創造力
3.巴爾扎克:當自利演化成貪慾
4.富蘭克林:我畢生的成就歸功於自律
5.梭羅:簡樸生活才能成就心靈完美
第二部分人與社會·幸福源於人與社會的和諧
第六課相競共存:自己成功也讓別人成功
1.競爭乃文明之母
2.競爭,但不服從叢林法則
第七課公平正義:給每個人一樣的起跑線
1.還沒有出生的孩子們
2.完全平等的世界
3.貧富懸殊的世界
4.每個人都是社會的股東
第八課民主法治:共享社會的繁榮
1.酒吧奇遇
2.誰擁有殺人的權力
3.民主的曰漸完善
4.關於民主的辯論
第九課仁厚博愛:讓世界變成天堂
1.是什麼讓現代人變得疏遠
2.你認識你的鄰居嗎
3.冉阿讓凍僵的心因愛而復活
4.付出,讓心靈變得博大而溫柔
第十課審美創造:讓心靈變得飽滿
1.摩登時代讓人渺小而空虛
2.三大師:人生要藝術化
3.凡·高陶醉在燦爛的色彩之中
4.宗白華:中國藝術讓人逍遙自得
第三部分人與自然·幸福是與天地精神往來
第十一課敬畏生命:開闊你的胸懷
1.尋找復活節島:木筏渡海記
2.氏族的尊嚴:塑一個更高大的石象
3.復活節島的末日浩劫
4.地球是宇宙中的伊甸園
5.我們應該如何珍惜家園
6.去非洲拜訪史懷哲
7.敬畏生命,讓你從此不同
……
第十二課天人合一:提升你的生命境界
第十三課道法自然:你在未來如何生存
第十四課樂天知命:我們都有自己的使命
第十五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尾聲:此生未完成
序言
幸福的人贏得未來
讀書很苦,讀書很累,讀書很無味。
或遲或早,你會爆出一句:我在為誰讀書?當然,長輩們循循善誘:為了你自己啊,上重點高中,讀名牌大學,過好日子啊。喔,你似乎懂了,於是你拿出懸樑刺股的勁頭。終於,你如願以償。但沒能快樂幾天,各種壓力接踵而來,學業、就業,然後是房價、物價……
如此看來,真是人生無處不辛勞啊。
於是我們開始了反思:我是誰?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在這不長卻極折騰的一生里,我到底在追尋什麼?或者說,我們生活的最終目的又是什麼?
從亞里士多德到積極心理學創始人塞利格曼,都給出了一致的答案。那就是,我們追求的終點,是幸福。
是的,幸福。
那么,幸福是什麼?
心理學上說,幸福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愉快心情,對生活滿足,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且以後還能持續久遠。
可這樣的定義,只說明結果,卻沒有說原因,更缺少方法。
所以,我們的疑問變成了:我們怎樣才能幸福?
幸福首先源於內心的富足
廣告裡說,當你擁有了豪宅,擁有了名車,然後去馬爾地夫旅遊,你就幸福了。電視劇說,擁有愛情、親情,享受天倫之樂,你就幸福了。當然,這都不錯,我們都很嚮往。但人的天性就是,得到了就不珍惜,未得到的更具誘惑力。人心有個深深的窟窿,該怎么填補?許多人選擇向外界索取更多,買更高檔的住宅,買更昂貴的汽車,贏得眾人關注,可他們的內心並不因此而得到安頓,因為幸福極具主觀性,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外在的標準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而且,這種不滿足,還有個副作用。甘地說:“我們這個世界,足以供應人類所需,但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其實,正是心靈失衡,不知幸福真意,造成消費社會,並向外界擴展,造成了生態危機。
那么,到達幸福,有沒有更科學的方法?
積極心理學應運而生,塞利格曼的嫡傳弟子,哈佛教授本·沙哈爾寫了一本書,就叫《幸福的方法》。他認為,幸福定義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快樂代表現在的美好時光,屬於過程的利益;意義則是有益於他人,屬於目標的利益。比如說,沙哈爾寫這本書,過程很快樂,寫成之後,能給讀者(或學生)帶來幫助,這就是幸福。
這一點,我非常認可。因為我談人生規劃,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進行合適的定位,發揮自己的潛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對心目中的“。陝樂人”有一番生動的描繪:
他一覺酣睡到天亮,跳下床鋪,一邊穿衣一邊唱歌或吹口哨,下樓時容光煥發,稍有刺激就會哈哈大笑,真是一位精力四射的健康人。他不僅意識到自己已有的成功,而且由於自己的能量、敏捷、多謀,對將來也充滿信心。就這樣,他滿心喜悅地開始自己那天的工作而沒有絲毫厭膩之感;他每時每刻都體會到高效率工作帶來的滿足;回家時還有大量的剩餘精力進行好幾小時的休閒活動。
多美好的場景。對比萎靡不振的上班族,真有天壤之別。
於是,我寫下了本書的第一部分:“人與自我”。
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價值(自愛),並懂得幸福不是靜態,而是動態,於是選擇自強不息。如何自強?必然是自主選擇自己的道路。同時,要想發揮潛能,自然不能浪費光陰,於是需要“自律”。但只顧進取的勞碌命並不可取,我們還要活在當下,感受身邊的美好,這就是“自樂”。
於是,這樣的人自強不息,又悠然自樂;嚴謹自律,又自愛自信。同時無論身處什麼境地,他們總會頑強地崛起,並發現世間美好的細節,陶醉於湖光山色。
幸福在於人與社會的和諧
人畢竟是要在社會中生存,獨善其身完全不可能。比如,要想自主選擇,在“我是祖國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兒搬”的時代,就無法實現。要想滋養一顆富足強大的內心,還需要一個清明的社會環境。 於是,我又撰寫了本書的第二部分:“人與社會”。
當代社會,充滿競爭。這話不假,同時也是好事。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繁榮,源於諸子百家爭鳴,既是爭鳴,定然是競爭,看哪家思想能一統天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小小的佛羅倫斯就湧現出達·文西、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三位大師,也是源於激烈的業務競爭,藝術家也要搶飯碗啊。
要想個人在社會中得到發展,當然要有競爭意識。競爭賦予我們活力,也讓社會得以發展。
但競爭最需要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否則將陷入無秩序的弱肉強食。而如何保證公平正義的實施,不是靠神的賜予,而是靠民主的聲音,言論的自由,法治的劍鋒。所以,一個牢固的社會大廈,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就是四根最堅實的巨柱。
此外,我們還要在大廈塗上了博愛的顏色,讓社會充滿和暖之氣。再裝飾著藝術的花朵,讓人心靈完整。這樣的社會,讓人由衷地喜愛。
其實,這樣說畢竟有些生硬,不像我的語言風格。好吧,描繪一個小場景,歌頌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幸福。
與好友相聚於家裡,互吐肺腑,無所不談,話題忽東忽西,天南地北,想著便談,談完即換,若有會心處,便興致高漲,於是茶酒助興。再看個人姿態,也是全然無拘束,或在沙發上斜躺,或在地毯上安坐,手腳都安放在最舒服的位置,心也安放在最舒服的位置。
想想看,多美好!
幸福是與天地精神往來
本來,這本書寫到這裡也就夠了。
馮友蘭卻說:“競爭共贏,屬於‘功利境界’;仁厚博愛,屬於‘道德境界’。這都很不錯,難能可貴。但人還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就是‘天地境界’。”
什麼是“天地境界”?
馮友蘭說:“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
這話說得玄了,神秘了。 哲學需要回歸生活,然後就可以理解。於是,我聯想到自已的一個幸福時刻。
夏始春余,我在植物園裡小憩。當時陽光燦爛,氣溫合宜,我躺在長椅上,看頭頂的楓香樹。新葉初生,纖塵皆無,小而精緻,在風中搖晃著,被陽光一照,青翠晶瑩,可愛無比。風很清澈,撫摸著身體,幾乎能滲入皮膚。或者說,身體化了,不在了,融入春光之中。當時我的腦海中,一直浮現著莊子的話語:“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處在這種境地,確實身心和諧,無比幸福,覺得人生如此,夫復何求?於是想到了這樣幾個字:活在珍貴的人間!
這莫非就是“天地境界”?
馮友蘭說:“是,天人合一,至美至善。但又不夠,真正的天地境界,還需要我們參與宇宙之造化,這就是《中庸》說的:‘贊大地之化育(幫助天地培育生命)。”
乖乖不得了,人有這么大能耐?
有。我們人類能量之大,不是都改造了地球嗎?改造原本是不好的,會破壞億萬年形成的生態平衡。但看目前的架勢,改造不能停歇,既然如此,那么有沒有好一點的改造方式,幫助天地化育生命呢?
中西哲學告訴我們:要敬畏生命,懂得所有生命都緊密相連;我們不再掠奪自然,而是道法自然,用科技與自然和諧共存。我們要開發新能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修復受傷的土壤與河流。就算身在商界,我們也要知道,只有低能耗、零污染的項目,才能不傷害地球,從而獲得社會認可,保持基業長青。
於是,我寫成了本書的第三部分:“人與自然”。其中就包括“天人合一”、“敬畏生命”、“道法自然”。
寫著寫著,一則新聞占據了大小媒體。
李開復病了。我一驚,因為我小說中的楊略父親,同樣也得了癌症。這是某種巧合嗎?我想不是,因為這是每個人都會遭遇的困境。
李開復一生勤勉,在學業、商業上卓有成就,又關注青少年成長,給他們寫信,於是備受尊崇。然而正值英年,卻得了癌症。此刻的他,幸福嗎?會有抱怨嗎?
是的,我們或早或晚,總要面對這個終極問題:人生有限,卻渴望無限。在死神臨近的時刻,我們能像王陽明那樣坦然,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嗎?
幸虧孔子給了我們精神力量,他說:“為而無所求。”原來,終極的幸福,天地境界的幸福,是要樂天知命,懂得萬物隨化,才能讓人奮鬥,同時又樂於接受最後的成敗。莊子告訴我們解決之道:“安時處順,哀樂不入。”用智慧來破除憂煩。
達到如此境界,我們可以坦然地說:“我們詩意地棲居在地球上。”
這才是“至樂”。
於是我又添了兩章,“樂天知命”與“詩意棲居”。當然,我肯定還做不到。那需要一生的修行。
遠見。讓我們無可替代
說著說著,話題就有些沉重。許多青少年會說:“這樣的境界很高,我很嚮往。但是,我太年輕,還達不到,我更關注如何考大學、找工作。”
所以在文章最後,我們來談談如何贏得未來。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見識,決定了他的格局。
在近代史上大放異彩者,無不目光敏銳,看清了時局變幻,引領了時代潮流。他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力主改革開放,讓中華民族得以復興。這些人大部分時間在想什麼呢?答案是:他們在思考未來,尋找前途,以及通往這未來的途徑。而那些試圖開倒車的人,都成了歷史車輪上的塵埃。
於是孫中山說:“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而我們這個時代的潮流又是什麼?
毫無疑問,這個潮流就是走向生態文明。
因為我們都知道,如果人類依然目光短淺,認為占有、消費、享樂,才是人生意義所在,那只能日益窮奢極欲,最後耗盡地球的所有資源。於是,21世紀對於人類而言,是一道深深的峽谷。澗水洶湧澎湃,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人類就坐在一條木筏上,在浪濤和暗礁之中前進,越來越快,越來越急。這些暗礁,有人口爆炸、全球變暖、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等等。 如果我們能平安穿過,峽谷過後,我們將進入生態文明,那是一片開闊的水域,風平浪靜,景色優美。要是不能穿過,或許21世紀,將是人類文明的最後一個世紀。
這是我們難以迴避的真相。
世界的現狀,是一種危機。但對於年輕人而言,也是一種機遇。如果我們將個人的成功與世界的前途融為一體,那么,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努力中,我們的生命將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懂得了時代的潮流,你再思考另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才能在這個時代里脫穎而出,並且無可替代?
是的,我們要成為與自我、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我們承擔著使命,高瞻遠矚,努力地工作,懂得道法自然,構建生態城市,發展綠色產業,同時又享受著愛,享受著美景,於是身心和諧,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
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具有生態觀念的幸福人。只有具備這樣的素質,才是真正能在未來獲得成功的人,也是無可替代的人。
餘閒
讀書很苦,讀書很累,讀書很無味。
或遲或早,你會爆出一句:我在為誰讀書?當然,長輩們循循善誘:為了你自己啊,上重點高中,讀名牌大學,過好日子啊。喔,你似乎懂了,於是你拿出懸樑刺股的勁頭。終於,你如願以償。但沒能快樂幾天,各種壓力接踵而來,學業、就業,然後是房價、物價……
如此看來,真是人生無處不辛勞啊。
於是我們開始了反思:我是誰?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在這不長卻極折騰的一生里,我到底在追尋什麼?或者說,我們生活的最終目的又是什麼?
從亞里士多德到積極心理學創始人塞利格曼,都給出了一致的答案。那就是,我們追求的終點,是幸福。
是的,幸福。
那么,幸福是什麼?
心理學上說,幸福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愉快心情,對生活滿足,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且以後還能持續久遠。
可這樣的定義,只說明結果,卻沒有說原因,更缺少方法。
所以,我們的疑問變成了:我們怎樣才能幸福?
幸福首先源於內心的富足
廣告裡說,當你擁有了豪宅,擁有了名車,然後去馬爾地夫旅遊,你就幸福了。電視劇說,擁有愛情、親情,享受天倫之樂,你就幸福了。當然,這都不錯,我們都很嚮往。但人的天性就是,得到了就不珍惜,未得到的更具誘惑力。人心有個深深的窟窿,該怎么填補?許多人選擇向外界索取更多,買更高檔的住宅,買更昂貴的汽車,贏得眾人關注,可他們的內心並不因此而得到安頓,因為幸福極具主觀性,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外在的標準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而且,這種不滿足,還有個副作用。甘地說:“我們這個世界,足以供應人類所需,但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其實,正是心靈失衡,不知幸福真意,造成消費社會,並向外界擴展,造成了生態危機。
那么,到達幸福,有沒有更科學的方法?
積極心理學應運而生,塞利格曼的嫡傳弟子,哈佛教授本·沙哈爾寫了一本書,就叫《幸福的方法》。他認為,幸福定義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快樂代表現在的美好時光,屬於過程的利益;意義則是有益於他人,屬於目標的利益。比如說,沙哈爾寫這本書,過程很快樂,寫成之後,能給讀者(或學生)帶來幫助,這就是幸福。
這一點,我非常認可。因為我談人生規劃,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進行合適的定位,發揮自己的潛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對心目中的“。陝樂人”有一番生動的描繪:
他一覺酣睡到天亮,跳下床鋪,一邊穿衣一邊唱歌或吹口哨,下樓時容光煥發,稍有刺激就會哈哈大笑,真是一位精力四射的健康人。他不僅意識到自己已有的成功,而且由於自己的能量、敏捷、多謀,對將來也充滿信心。就這樣,他滿心喜悅地開始自己那天的工作而沒有絲毫厭膩之感;他每時每刻都體會到高效率工作帶來的滿足;回家時還有大量的剩餘精力進行好幾小時的休閒活動。
多美好的場景。對比萎靡不振的上班族,真有天壤之別。
於是,我寫下了本書的第一部分:“人與自我”。
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價值(自愛),並懂得幸福不是靜態,而是動態,於是選擇自強不息。如何自強?必然是自主選擇自己的道路。同時,要想發揮潛能,自然不能浪費光陰,於是需要“自律”。但只顧進取的勞碌命並不可取,我們還要活在當下,感受身邊的美好,這就是“自樂”。
於是,這樣的人自強不息,又悠然自樂;嚴謹自律,又自愛自信。同時無論身處什麼境地,他們總會頑強地崛起,並發現世間美好的細節,陶醉於湖光山色。
幸福在於人與社會的和諧
人畢竟是要在社會中生存,獨善其身完全不可能。比如,要想自主選擇,在“我是祖國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兒搬”的時代,就無法實現。要想滋養一顆富足強大的內心,還需要一個清明的社會環境。 於是,我又撰寫了本書的第二部分:“人與社會”。
當代社會,充滿競爭。這話不假,同時也是好事。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繁榮,源於諸子百家爭鳴,既是爭鳴,定然是競爭,看哪家思想能一統天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小小的佛羅倫斯就湧現出達·文西、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三位大師,也是源於激烈的業務競爭,藝術家也要搶飯碗啊。
要想個人在社會中得到發展,當然要有競爭意識。競爭賦予我們活力,也讓社會得以發展。
但競爭最需要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否則將陷入無秩序的弱肉強食。而如何保證公平正義的實施,不是靠神的賜予,而是靠民主的聲音,言論的自由,法治的劍鋒。所以,一個牢固的社會大廈,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就是四根最堅實的巨柱。
此外,我們還要在大廈塗上了博愛的顏色,讓社會充滿和暖之氣。再裝飾著藝術的花朵,讓人心靈完整。這樣的社會,讓人由衷地喜愛。
其實,這樣說畢竟有些生硬,不像我的語言風格。好吧,描繪一個小場景,歌頌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幸福。
與好友相聚於家裡,互吐肺腑,無所不談,話題忽東忽西,天南地北,想著便談,談完即換,若有會心處,便興致高漲,於是茶酒助興。再看個人姿態,也是全然無拘束,或在沙發上斜躺,或在地毯上安坐,手腳都安放在最舒服的位置,心也安放在最舒服的位置。
想想看,多美好!
幸福是與天地精神往來
本來,這本書寫到這裡也就夠了。
馮友蘭卻說:“競爭共贏,屬於‘功利境界’;仁厚博愛,屬於‘道德境界’。這都很不錯,難能可貴。但人還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就是‘天地境界’。”
什麼是“天地境界”?
馮友蘭說:“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
這話說得玄了,神秘了。 哲學需要回歸生活,然後就可以理解。於是,我聯想到自已的一個幸福時刻。
夏始春余,我在植物園裡小憩。當時陽光燦爛,氣溫合宜,我躺在長椅上,看頭頂的楓香樹。新葉初生,纖塵皆無,小而精緻,在風中搖晃著,被陽光一照,青翠晶瑩,可愛無比。風很清澈,撫摸著身體,幾乎能滲入皮膚。或者說,身體化了,不在了,融入春光之中。當時我的腦海中,一直浮現著莊子的話語:“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處在這種境地,確實身心和諧,無比幸福,覺得人生如此,夫復何求?於是想到了這樣幾個字:活在珍貴的人間!
這莫非就是“天地境界”?
馮友蘭說:“是,天人合一,至美至善。但又不夠,真正的天地境界,還需要我們參與宇宙之造化,這就是《中庸》說的:‘贊大地之化育(幫助天地培育生命)。”
乖乖不得了,人有這么大能耐?
有。我們人類能量之大,不是都改造了地球嗎?改造原本是不好的,會破壞億萬年形成的生態平衡。但看目前的架勢,改造不能停歇,既然如此,那么有沒有好一點的改造方式,幫助天地化育生命呢?
中西哲學告訴我們:要敬畏生命,懂得所有生命都緊密相連;我們不再掠奪自然,而是道法自然,用科技與自然和諧共存。我們要開發新能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修復受傷的土壤與河流。就算身在商界,我們也要知道,只有低能耗、零污染的項目,才能不傷害地球,從而獲得社會認可,保持基業長青。
於是,我寫成了本書的第三部分:“人與自然”。其中就包括“天人合一”、“敬畏生命”、“道法自然”。
寫著寫著,一則新聞占據了大小媒體。
李開復病了。我一驚,因為我小說中的楊略父親,同樣也得了癌症。這是某種巧合嗎?我想不是,因為這是每個人都會遭遇的困境。
李開復一生勤勉,在學業、商業上卓有成就,又關注青少年成長,給他們寫信,於是備受尊崇。然而正值英年,卻得了癌症。此刻的他,幸福嗎?會有抱怨嗎?
是的,我們或早或晚,總要面對這個終極問題:人生有限,卻渴望無限。在死神臨近的時刻,我們能像王陽明那樣坦然,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嗎?
幸虧孔子給了我們精神力量,他說:“為而無所求。”原來,終極的幸福,天地境界的幸福,是要樂天知命,懂得萬物隨化,才能讓人奮鬥,同時又樂於接受最後的成敗。莊子告訴我們解決之道:“安時處順,哀樂不入。”用智慧來破除憂煩。
達到如此境界,我們可以坦然地說:“我們詩意地棲居在地球上。”
這才是“至樂”。
於是我又添了兩章,“樂天知命”與“詩意棲居”。當然,我肯定還做不到。那需要一生的修行。
遠見。讓我們無可替代
說著說著,話題就有些沉重。許多青少年會說:“這樣的境界很高,我很嚮往。但是,我太年輕,還達不到,我更關注如何考大學、找工作。”
所以在文章最後,我們來談談如何贏得未來。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見識,決定了他的格局。
在近代史上大放異彩者,無不目光敏銳,看清了時局變幻,引領了時代潮流。他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力主改革開放,讓中華民族得以復興。這些人大部分時間在想什麼呢?答案是:他們在思考未來,尋找前途,以及通往這未來的途徑。而那些試圖開倒車的人,都成了歷史車輪上的塵埃。
於是孫中山說:“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而我們這個時代的潮流又是什麼?
毫無疑問,這個潮流就是走向生態文明。
因為我們都知道,如果人類依然目光短淺,認為占有、消費、享樂,才是人生意義所在,那只能日益窮奢極欲,最後耗盡地球的所有資源。於是,21世紀對於人類而言,是一道深深的峽谷。澗水洶湧澎湃,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人類就坐在一條木筏上,在浪濤和暗礁之中前進,越來越快,越來越急。這些暗礁,有人口爆炸、全球變暖、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等等。 如果我們能平安穿過,峽谷過後,我們將進入生態文明,那是一片開闊的水域,風平浪靜,景色優美。要是不能穿過,或許21世紀,將是人類文明的最後一個世紀。
這是我們難以迴避的真相。
世界的現狀,是一種危機。但對於年輕人而言,也是一種機遇。如果我們將個人的成功與世界的前途融為一體,那么,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努力中,我們的生命將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懂得了時代的潮流,你再思考另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才能在這個時代里脫穎而出,並且無可替代?
是的,我們要成為與自我、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我們承擔著使命,高瞻遠矚,努力地工作,懂得道法自然,構建生態城市,發展綠色產業,同時又享受著愛,享受著美景,於是身心和諧,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
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具有生態觀念的幸福人。只有具備這樣的素質,才是真正能在未來獲得成功的人,也是無可替代的人。
餘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