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謂的穩定,只是一種假象,不要在奮鬥的年紀選擇了安逸
對生活不將就,生活才會給你豐厚回報;對自己不將就,自己才會變得更加優秀
頂尖勵志導師簡白寫給千萬年青人的正能量
基本介紹
- 書名:《你原本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
- 作者:簡白
- ISBN:978-7-5057-3665-8
- 類別:勵志·隨筆
- 頁數:256頁
- 定價:35元
-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6年3月
- 開本:3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媒體評論,序言,精彩書摘,
內容簡介
是留在大城市孤身打拚,還是回老家找一份安逸穩定的工作?
是繼續堅持對感情不將就,還是找個差不多的人結婚過日子?
是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再上班,還是先隨便找家公司做起來?
是放手一搏尋找人生更多的可能性,還是守著差強人意的現狀?
……
成長和生活中總有著太多的“差不多”和“算了吧”。然而很多事情,在走過以後回頭看其實並沒有當初想像中那么艱難。很多時候,其實只要再堅持一小步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很多機遇,也只有在你去做的時候才會到來。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你對生活不將就,生活才會給你以豐厚的回報,你對自己不將就,自己才會變得更加優秀。
簡白像個敢於直言的老朋友,用清醒冷靜的文字,逐層揭穿那些你為自己找的藉口,告訴你:你所謂的穩定,只是一種假象,不要在奮鬥的年紀選擇了安逸。而在你懈怠、迷茫、失去勇氣和方向的時候,又告訴你應該如何向前走,讓你重拾起信心和勇氣,打破自我的桎梏,給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種可能。
本書沒有虛無的撫慰,沒有空泛的說教,它用一些你我生活周圍常見的現象和事例,告訴你“為什麼你每天這么閒還過得這么累”、“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有你想要的結果”、“為什麼你讀了那么多書,還是那么窮”……46篇警醒睿智的文字,獻給正在經歷迷茫、尋找方向的你。
作者簡介
簡白,一個愛折騰,也能折騰的人;一個害怕人生一眼望到頭的人。先後混跡於金融業、出版圈、影視圈。年紀輕輕就擁有了所謂的穩定生活,卻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於是放下所有,毅然北上,進入影視行業打拚,堅信幸福的秘訣是自由,自由的秘訣是勇氣。
目錄
序言
你無需等到完美無瑕
目錄
第一章 你的選擇決定你的路
你天天那么閒,還活得那么累
為什麼你讀了那么多書,卻還是那么窮?
多少心直口快,其實是懶得替別人著想
你的努力程度之低,還沒到拼天賦的時候
不是努力了,就能得到想要的
投資房子股票,不如投資自己
不要給自己的生命設限
太聰明的人適合過聰明人的日子,而不是追逐夢想
活在朋友圈的人都是空虛寂寞冷
選擇喜歡的,後悔的幾率會小一點
你沒必要愛上自己的工作
改變不需要萬事俱備,但要勇氣
這世間的不快樂有兩種,你是哪一種?
如果是夢想,至少應該自己買單
第二章 你永遠無法討好所有人
失去什麼也別失去底線
連嘴都控制不好的人怎么控制自己的人生
與其想著怎么增強意志力,不如把努力變得有趣
等得到所有想要的,你會知道最重要的還是愛
鳳姐成功史背後的勇氣
別忘了看沿途的風景
不要讓未來的你,為曾經的錯誤買單
承認自己錯了,可能是世界上最難的事
有些事,忍忍就沒事了
太愛解釋也是種病
為什麼同一件事,有些人會格外憤怒
你看到的是怎樣的他,意味著你們的關係到了哪一層
第三章 當你決定了方向,勇氣會帶你走得更遠
姑娘,你要找點真正的事兒做
女孩子,別拿付出當投資
如果當初有勇氣就好了
愛就是在一起說好多好多話
給你多少錢,你願意拋棄你的伴侶
找個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
站在陽光里,你會慢慢曬走黑暗
不結婚又能怎么樣?
對於精神出軌最好的辦法
愛上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怎么辦
醋要吃在值的地方
九尾貓和少年
你怎么不為XX想想!
第四章 做你自己,委曲求全只是懦弱的藉口
自由是有不做一件事的權利
遭遇鹹豬手是因為穿得太少?
和女人沒法講道理?
韓劇和男女平等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我只是希望我們是平等的
當我們談論女漢子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你無需等到完美無瑕
目錄
第一章 你的選擇決定你的路
你天天那么閒,還活得那么累
為什麼你讀了那么多書,卻還是那么窮?
多少心直口快,其實是懶得替別人著想
你的努力程度之低,還沒到拼天賦的時候
不是努力了,就能得到想要的
投資房子股票,不如投資自己
不要給自己的生命設限
太聰明的人適合過聰明人的日子,而不是追逐夢想
活在朋友圈的人都是空虛寂寞冷
選擇喜歡的,後悔的幾率會小一點
你沒必要愛上自己的工作
改變不需要萬事俱備,但要勇氣
這世間的不快樂有兩種,你是哪一種?
如果是夢想,至少應該自己買單
第二章 你永遠無法討好所有人
失去什麼也別失去底線
連嘴都控制不好的人怎么控制自己的人生
與其想著怎么增強意志力,不如把努力變得有趣
等得到所有想要的,你會知道最重要的還是愛
鳳姐成功史背後的勇氣
別忘了看沿途的風景
不要讓未來的你,為曾經的錯誤買單
承認自己錯了,可能是世界上最難的事
有些事,忍忍就沒事了
太愛解釋也是種病
為什麼同一件事,有些人會格外憤怒
你看到的是怎樣的他,意味著你們的關係到了哪一層
第三章 當你決定了方向,勇氣會帶你走得更遠
姑娘,你要找點真正的事兒做
女孩子,別拿付出當投資
如果當初有勇氣就好了
愛就是在一起說好多好多話
給你多少錢,你願意拋棄你的伴侶
找個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
站在陽光里,你會慢慢曬走黑暗
不結婚又能怎么樣?
對於精神出軌最好的辦法
愛上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怎么辦
醋要吃在值的地方
九尾貓和少年
你怎么不為XX想想!
第四章 做你自己,委曲求全只是懦弱的藉口
自由是有不做一件事的權利
遭遇鹹豬手是因為穿得太少?
和女人沒法講道理?
韓劇和男女平等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我只是希望我們是平等的
當我們談論女漢子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媒體評論
生活是自己的,自由的靈魂是讓軀體去做喜歡的事情,選擇怎樣的生活態度,並非因為有什麼標準,僅僅只是因為自己喜歡,給生命多一點驚喜,做最想成為的自己。——毛路
這本書沒有空泛的說教,也不會用一些不痛不癢的辭彙去安慰你,甚至不會讓你感到鼓舞,但每一個故事都讓人警醒,能讓人受到不少啟發。——這么遠那么近
多少人以穩定之名,躺在生活的溫床上,讓自己的意志一點點消沉,其實很多事只要去做,總是有可能的,少給自己一些限制,生命就多一些機會。——午歌
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以後,依然能夠熱愛生活。要有跟生活死磕到底的決心,要有頭破血流的覺悟,你想要的一切,從來都需要靠你自己去爭取。——達達令
這本書沒有空泛的說教,也不會用一些不痛不癢的辭彙去安慰你,甚至不會讓你感到鼓舞,但每一個故事都讓人警醒,能讓人受到不少啟發。——這么遠那么近
多少人以穩定之名,躺在生活的溫床上,讓自己的意志一點點消沉,其實很多事只要去做,總是有可能的,少給自己一些限制,生命就多一些機會。——午歌
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以後,依然能夠熱愛生活。要有跟生活死磕到底的決心,要有頭破血流的覺悟,你想要的一切,從來都需要靠你自己去爭取。——達達令
序言
你無需等到完美無瑕
1、
我有個編輯朋友很喜歡寫小說,時不時寫上一篇小說發給我看,互相交流。他寫的小說挺有意思,好幾次看完,我都忍不住慫恿他去給雜誌寫稿。他嘴裡說好,卻從未問我要過雜誌編輯的聯繫方式,也從來沒有什麼進一步的舉動,依舊保持著隔幾個月寫一篇小說交流的頻率。
我暗想,他也許是個高人,不屑這種文字換銀兩的行徑,無所謂作品能不能夠面世,可又懷疑,這世上是否真的有人寫小說只為自我娛樂而不渴望被人看見?
某一天,怯怯地向他說了心中的想法,他大笑:
“當然希望能被人看見啦,只是……”
“只是什麼?”
“只是覺得,自己寫得還不夠好,還需要再練習練習!”
“喔,練習練習也對!”
可他這一練就是一年、兩年,直練得熟識的雜誌都停刊了,還沒練出他想要的結果來。
他到底想要一個什麼結果呢?反正都是寫,自己埋頭練是寫,給雜誌寫還是寫,幹嗎不給雜誌寫,還更有方向?
我很不理解,又忍不住跑去問他。
他想了想回答:“我也不知道,或許因為我是個完美主義者吧,總希望等到一切完美了再去嘗試……可等來等去,卻耽誤了最好的時間。”
原來是完美主義!可有些東西,本來就是在嘗試中前進的。
就像練瑜伽,有瑜伽服,瑜伽墊就可以,哪裡用得著精挑細選——哪一款瑜伽服質量最棒,哪一種瑜伽墊最柔軟耐用,瑜伽的歷史發展起源,瑜伽對健康的科學論證,以及瑜伽的利弊,瑜伽的不同“門派”……
知道這些當然沒有什麼不好,可準備工作畢竟是為了最終的目標服務,耽誤了行動的準備哪裡還有準備的意義呢?等弄明白了這些所有,早不知是猴年馬月了,那份練習瑜伽的熱情恐怕也不知去向了吧。
2、
小時候看《幽默大王》,裡面有一個笑話。這個笑話挺慘的,說的是一個小男孩兒想要成為鋼琴家的故事。
這個小男孩兒去學鋼琴,他發現學鋼琴得知道鋼琴的音律,於是他打算先去學調琴。教調琴的師父告訴他,調琴必須知道鋼琴的結構,於是他又去學了造琴。在造琴的過程中他發現,鋼琴的木質材料對音色有很大的影響,他決定打好基礎,於是又去學習挑選木材,後來他還學了伐木、拋光、噴漆,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成了一名木匠。
一個想要成為鋼琴家的男孩兒最後成了木匠,還不慘嗎?故事告訴我們,想要做好完美的準備是不可能的,那意味著準備工作可能永遠也做不完,你永遠也不能夠開始你真正想做的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離你的目標越來越遠。
一個人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怎么會發現不了,所以,那句“等完美了在行動”不過是掩飾恐懼的藉口。
恐懼失敗,恐懼被否定,恐懼付出,恐懼為了目標要做的努力。
那些恐懼失敗的人,往往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自尊的外表下掩藏著自卑的心,他們注重事情的結果而不是過程,更重要的是,他們容易把一件事的成敗與自身的價值聯繫在一起,認為失敗了,就是對自己價值的否定,失敗了意味著“我好笨,我沒有能力,我是個loser”,背上了這樣的包袱,怎么可能還有行動能力?再加上自卑作祟,於是,寧願躲在“還要繼續準備”的幌子下浪費時間,也不肯朝目標邁出哪怕一小步。
而那些恐懼付出和努力的人,總是習慣把付出和努力視為一種對“快樂、輕鬆”生活的放棄,這世上哪裡有人喜歡犧牲,於是便一拖再拖,他們忽略了努力本身也能帶來樂趣,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也會有快樂。何況目標實現之後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怎么可能抵不過原本的付出?
真正的失敗不是目標沒有達成,而是拖延本身,是以“我還需要再多準備準備”為藉口的恐懼與膽怯,是所謂的完美主義!
好在這一切並不是沒有改變的餘地。
3、
其實,我自己也是一個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當然,沒有我那位編輯朋友這么嚴重。我的完美主義表現在,如果今天的工作沒有辦法按計畫完成,那么我的選擇是直接放棄,而不是儘量彌補。我總是期待一個“新的開始”也有過幾次因為恐懼做不好,而裹足不前的經歷。
我相信很多人也同我一樣。這當然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雖然犯錯的機率較小,但失去的機會卻很多。
為了克服這個毛病,我總結了一套辦法,在這裡寫出來,希望能給同樣受到困擾的你,一些幫助。
首先,就是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害怕做不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卑,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有可能做不好,這直接導致了不願進行嘗試。這種情況下,要常常給自己一些正面的暗示,告訴自己“加油,你能行!你是最棒的!”
其次,把失敗當做過程而不是結果。
沒有人能歡欣鼓舞地接受失敗,失敗的滋味並不好受,你的期待落空了,對你有期待的人也失望了。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生里沒有永遠的成功也沒有永遠的失敗,只要你沒有放棄,那么這個失敗就不會成為最終的結局,它可能只是成功路上的一級台階。
此外,正確看待自身價值和成敗的關係也很重要,一個人的價值並不能體現在一兩件具體的事情上,一個成績不好的孩子,可能有一顆善良的心,一個肢體協調能力不好的人,也許是數學天才。要善於發掘自己的閃光點,要讓自己知道在某件事情上失敗了,並不意味著對人的否定,人是在不斷成長的,今天做不好,明天也許能做好,這件事情做不好,另一件事情也許能做好。轉變“失敗代表我很笨”的不合理觀念後,行動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最後,享受行動的過程。
人生不會因為玩樂而變得充實,帶給我們充實感的是目標和針對目標所採取的行動,它讓你感受到存在的意義,相比之下,付出又算得了什麼?所以不要有一旦行動,我就要犧牲掉玩樂時光的感覺,要享受這個過程,實際上,在回憶里最讓你有充實感的不正是那些最努力的日子嗎?一旦你享受它,“開始”就會變得容易起來,結果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1、
我有個編輯朋友很喜歡寫小說,時不時寫上一篇小說發給我看,互相交流。他寫的小說挺有意思,好幾次看完,我都忍不住慫恿他去給雜誌寫稿。他嘴裡說好,卻從未問我要過雜誌編輯的聯繫方式,也從來沒有什麼進一步的舉動,依舊保持著隔幾個月寫一篇小說交流的頻率。
我暗想,他也許是個高人,不屑這種文字換銀兩的行徑,無所謂作品能不能夠面世,可又懷疑,這世上是否真的有人寫小說只為自我娛樂而不渴望被人看見?
某一天,怯怯地向他說了心中的想法,他大笑:
“當然希望能被人看見啦,只是……”
“只是什麼?”
“只是覺得,自己寫得還不夠好,還需要再練習練習!”
“喔,練習練習也對!”
可他這一練就是一年、兩年,直練得熟識的雜誌都停刊了,還沒練出他想要的結果來。
他到底想要一個什麼結果呢?反正都是寫,自己埋頭練是寫,給雜誌寫還是寫,幹嗎不給雜誌寫,還更有方向?
我很不理解,又忍不住跑去問他。
他想了想回答:“我也不知道,或許因為我是個完美主義者吧,總希望等到一切完美了再去嘗試……可等來等去,卻耽誤了最好的時間。”
原來是完美主義!可有些東西,本來就是在嘗試中前進的。
就像練瑜伽,有瑜伽服,瑜伽墊就可以,哪裡用得著精挑細選——哪一款瑜伽服質量最棒,哪一種瑜伽墊最柔軟耐用,瑜伽的歷史發展起源,瑜伽對健康的科學論證,以及瑜伽的利弊,瑜伽的不同“門派”……
知道這些當然沒有什麼不好,可準備工作畢竟是為了最終的目標服務,耽誤了行動的準備哪裡還有準備的意義呢?等弄明白了這些所有,早不知是猴年馬月了,那份練習瑜伽的熱情恐怕也不知去向了吧。
2、
小時候看《幽默大王》,裡面有一個笑話。這個笑話挺慘的,說的是一個小男孩兒想要成為鋼琴家的故事。
這個小男孩兒去學鋼琴,他發現學鋼琴得知道鋼琴的音律,於是他打算先去學調琴。教調琴的師父告訴他,調琴必須知道鋼琴的結構,於是他又去學了造琴。在造琴的過程中他發現,鋼琴的木質材料對音色有很大的影響,他決定打好基礎,於是又去學習挑選木材,後來他還學了伐木、拋光、噴漆,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成了一名木匠。
一個想要成為鋼琴家的男孩兒最後成了木匠,還不慘嗎?故事告訴我們,想要做好完美的準備是不可能的,那意味著準備工作可能永遠也做不完,你永遠也不能夠開始你真正想做的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離你的目標越來越遠。
一個人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怎么會發現不了,所以,那句“等完美了在行動”不過是掩飾恐懼的藉口。
恐懼失敗,恐懼被否定,恐懼付出,恐懼為了目標要做的努力。
那些恐懼失敗的人,往往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自尊的外表下掩藏著自卑的心,他們注重事情的結果而不是過程,更重要的是,他們容易把一件事的成敗與自身的價值聯繫在一起,認為失敗了,就是對自己價值的否定,失敗了意味著“我好笨,我沒有能力,我是個loser”,背上了這樣的包袱,怎么可能還有行動能力?再加上自卑作祟,於是,寧願躲在“還要繼續準備”的幌子下浪費時間,也不肯朝目標邁出哪怕一小步。
而那些恐懼付出和努力的人,總是習慣把付出和努力視為一種對“快樂、輕鬆”生活的放棄,這世上哪裡有人喜歡犧牲,於是便一拖再拖,他們忽略了努力本身也能帶來樂趣,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也會有快樂。何況目標實現之後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怎么可能抵不過原本的付出?
真正的失敗不是目標沒有達成,而是拖延本身,是以“我還需要再多準備準備”為藉口的恐懼與膽怯,是所謂的完美主義!
好在這一切並不是沒有改變的餘地。
3、
其實,我自己也是一個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當然,沒有我那位編輯朋友這么嚴重。我的完美主義表現在,如果今天的工作沒有辦法按計畫完成,那么我的選擇是直接放棄,而不是儘量彌補。我總是期待一個“新的開始”也有過幾次因為恐懼做不好,而裹足不前的經歷。
我相信很多人也同我一樣。這當然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雖然犯錯的機率較小,但失去的機會卻很多。
為了克服這個毛病,我總結了一套辦法,在這裡寫出來,希望能給同樣受到困擾的你,一些幫助。
首先,就是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害怕做不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卑,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有可能做不好,這直接導致了不願進行嘗試。這種情況下,要常常給自己一些正面的暗示,告訴自己“加油,你能行!你是最棒的!”
其次,把失敗當做過程而不是結果。
沒有人能歡欣鼓舞地接受失敗,失敗的滋味並不好受,你的期待落空了,對你有期待的人也失望了。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生里沒有永遠的成功也沒有永遠的失敗,只要你沒有放棄,那么這個失敗就不會成為最終的結局,它可能只是成功路上的一級台階。
此外,正確看待自身價值和成敗的關係也很重要,一個人的價值並不能體現在一兩件具體的事情上,一個成績不好的孩子,可能有一顆善良的心,一個肢體協調能力不好的人,也許是數學天才。要善於發掘自己的閃光點,要讓自己知道在某件事情上失敗了,並不意味著對人的否定,人是在不斷成長的,今天做不好,明天也許能做好,這件事情做不好,另一件事情也許能做好。轉變“失敗代表我很笨”的不合理觀念後,行動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最後,享受行動的過程。
人生不會因為玩樂而變得充實,帶給我們充實感的是目標和針對目標所採取的行動,它讓你感受到存在的意義,相比之下,付出又算得了什麼?所以不要有一旦行動,我就要犧牲掉玩樂時光的感覺,要享受這個過程,實際上,在回憶里最讓你有充實感的不正是那些最努力的日子嗎?一旦你享受它,“開始”就會變得容易起來,結果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精彩書摘
你天天那么閒,還活得那么累
1、
有一陣子我家的房子裝修,在朋友家借住。
朋友生活非常規律,每天早上八點起床,晚上十點睡覺,中午鐵打不動午休半個小時,一整天的睡眠長度加起來,幾乎超過十二個小時。可饒是這樣,每天下班回家卻總是聽她喊累,鞋子一脫,包一扔就癱在了床上。
“快累死我了!誰也別和我說話,我一動都不想動!”說完這句便像擱淺了的魚似的,賴在同一個地方。發獃,玩手機,沒有半點生氣,有時候甚至連飯也懶得起來吃,不休息個把小時都恢復不了元氣。好像幹了什麼重體力活兒。
耐不住好奇,有一天,趁手頭沒事兒,我去她的單位探了探班。
本想弄明白,她到底在乾什麼,居然這樣辛苦,可結果卻更困惑了,那份工作簡直稱得上清閒,至少遠沒有想像中繁瑣。
上班八個小時不到,坐在辦公桌前,打打電話,做做表格,印印檔案,有時候還能抽空玩幾把遊戲,跟同事閒扯幾句家常,看起來和勞累完全沾不上邊,卻總是在一天結束後,覺得腰酸背痛。只想整個人撲到床上去,再也不起來。
明明不忙的工作,耗光了能量,精疲力竭,覺得辛苦。但周末在球場上揮汗如雨,在商場裡奮力血拚,勞動量是工作日的幾十倍,又仍舊精神奕奕。難不成她的身體是個喜怒無常的傢伙?
偶然和人說起這件事,發現有共鳴的竟然還不止一個。他們多半是上班族,不用在太陽下奔波,不用在日光下勞作,吹著空調,敲敲鍵盤,卻時常覺得疲倦,工作日尚未結束,還沒到家就已經累得不行,打開房門,放下包,只想窩在沙發里,甚至還有一種奇怪的沮喪感。
如果工作強度不大,是什麼導致了透支、辛苦,沮喪呢?
想來想去,才領悟這和工作強度無關,卻和工作內容有關。
這個世界上,想來沒有人討厭新奇有趣的東西,也沒有人喜歡枯燥乏味的東西吧,不論是閱讀一本小說,還是打一盤精彩的遊戲,只要有趣,我們都很容易就集中起注意力來,哪怕耗時一整天,也能孜孜不倦,精力十足。
其實在工作上也是如此,當你感到疲乏,也許不是因為消耗了腦力或體力,而是因為你的工作重複性太高,你的大腦根本提不起興致,它在向你發出抗議:嘿。這樣的東西太枯燥,讓我找不到意義,我不想幹了!”
社會分工越細,人們陷入無聊的沼澤中就越容易,人類的進化史這么長,進入工業社會卻只有短短的數百年,我們其實並不適應“流水線”上的工作,它被細分到部門,又被再細分到個人,你很難窺一斑而見全豹,也很難說服自己,少了你,公司的運作會有什麼不同,久而久之,你抽離出了自己的心,開始應付著它們。原本可能變得有趣的工作就更加無聊了。
日復一日機械式地“勞作”,不覺得疲倦和沮喪才怪。
改變的辦法有兩個:第一,換一個有意思的工作;第二,把你的工作變得有意思起來。
2、
很多人其實是有換工作的能力的,他們畢業於很好的學校,工作能力不壞,但寧願守著一份所謂的“鐵飯碗”拿著不算高的薪水,把自己從競爭中撇開,重複做著和能力不符的工作。
《老友記》里有一集,錢德勒一臉疲憊走進咖啡廳和大家抱怨說自己整天處理無聊的數據,無聊的系統。
瑞秋說:“既然覺得無聊,為什麼不找一個你喜歡的呢?”。
錢德勒說:“得了吧,你們誰喜歡自己的工作?”
結果每個人都回答:“我們喜歡自己的工作。”
莫妮卡熱愛烹飪,她在一家餐廳做廚師,羅斯從小喜歡恐龍,他在大學的考古系裡任教,熱衷打扮和時尚的瑞秋在服裝設計公司,喬伊做著演員,菲比是一名按摩師。他們都對自己從事的職業很滿意,只有錢德勒,在工作中得不到快樂……
全劇的末尾,錢德勒辭了管理層的工作,跳槽到了自己喜歡的廣告公司,從實習生做起,為一雙滑板鞋絞盡腦汁想著創意,卻樂在其中。
帶給他快樂的不是別的,就是他的勇氣。
有多少人,每天做著一模一樣的事,過著一模一樣的日子,想著辭職,卻還在用同樣的理由說服自己:
“這份工作來之不易……”
“如果辭職,說不定找的還不如這份工作好!”
從小得到的匱乏感教育,讓我們中的大多數對生活的標準放得很低,對一份穩定的工作充滿了依賴,對枯燥滿懷忍耐,卻忘了,這早已是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嶄新的世界裡還有很多其他選擇。
酒店試睡員,時尚買手,自由撰稿人,遊戲策劃……
供求不平衡的工作怎么可能來之容易。可如果不喜歡,得來再不易又有什麼用?
但凡有這份能力,與其每天精疲力竭地重複著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倒不如痛快放手,去尋找自己喜歡的事。
世界那么大,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嘛。
3、
當然,也有許多人並沒有能力換掉自己的工作,又或者,一開始你是喜歡它的,只是日子久了,出現了職業懈怠,畢竟,在任何一份工作中,重複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這樣的情況下,讓工作保持有趣就顯得更關鍵了。
怎么讓工作保持有趣呢?
我的答案是投入其中,賦予它創造力。
我先生以前很討厭做菜,偶爾不得不做的時候總是胡亂地把食物放進鍋里,隨隨便便糊弄胃口了事。我覺得他在廚房像個機器人,洗菜、切菜、倒油、加水,為了避免太過無聊,還得在一旁開著電視,聽一聽電視裡的聲音。廚房裡所有步驟看起來很程式化,做出來的菜也可想而知。有一回,我把電視關了,我說你想不想試試看做一道特別的菜。
他不大樂意:“做什麼特別的菜呢?做菜就是一個很無聊的事情呀!”
我回答:“像我平常做給你吃的那樣做給我吃嘛!”
他不願掃興便說:“那我就做一個自創的菜好了”
仔細思考了約莫五分鐘,他決定把菜切出一點花樣來,青椒劃成一絲一絲弄成一朵花,魷魚片也劃成一絲一絲捲起來就更像一朵花。兩樣放在一起爆炒,在盛出來拼盤……
當他決定這樣做的時候他變得投入了,他開始琢磨菜餚的味道和自己的刀法。在廚房待了整整兩個小時還渾然不覺。
雖然最後的成品並沒有如想像那樣變成兩朵花兒,但味道比起從前要好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做菜的體驗也變得美妙許多。
心理學上把這叫做心流,指人們把注意力集中投入到某件事情上的感受,時間變得更快了,整個過程好像有了生命力似的,那些枯燥乏味自然也煙消雲散。而嘗試著把它用在工作中,也許會更加合適。
對廚師來說,不投入的切菜只是重複地手起刀落,投入的切菜就像在刻畫某樣藝術品。對老師來說,不投入地教授課文與復讀機無異,投入地教授,每個孩子都值得被關注。一旦用心去做,你總能從中發現一些不同的地方,發現一些值得改進、需要創造性的地方。我想,那時候大概就不容易覺得疲勞了。因為你沒有抽離掉自己的心,把自己變成一具重複勞作的機器。
畢竟工作不忙的你覺得辛苦,更多的是心苦。要不要改變這一切,全在你自己的選擇里。
1、
有一陣子我家的房子裝修,在朋友家借住。
朋友生活非常規律,每天早上八點起床,晚上十點睡覺,中午鐵打不動午休半個小時,一整天的睡眠長度加起來,幾乎超過十二個小時。可饒是這樣,每天下班回家卻總是聽她喊累,鞋子一脫,包一扔就癱在了床上。
“快累死我了!誰也別和我說話,我一動都不想動!”說完這句便像擱淺了的魚似的,賴在同一個地方。發獃,玩手機,沒有半點生氣,有時候甚至連飯也懶得起來吃,不休息個把小時都恢復不了元氣。好像幹了什麼重體力活兒。
耐不住好奇,有一天,趁手頭沒事兒,我去她的單位探了探班。
本想弄明白,她到底在乾什麼,居然這樣辛苦,可結果卻更困惑了,那份工作簡直稱得上清閒,至少遠沒有想像中繁瑣。
上班八個小時不到,坐在辦公桌前,打打電話,做做表格,印印檔案,有時候還能抽空玩幾把遊戲,跟同事閒扯幾句家常,看起來和勞累完全沾不上邊,卻總是在一天結束後,覺得腰酸背痛。只想整個人撲到床上去,再也不起來。
明明不忙的工作,耗光了能量,精疲力竭,覺得辛苦。但周末在球場上揮汗如雨,在商場裡奮力血拚,勞動量是工作日的幾十倍,又仍舊精神奕奕。難不成她的身體是個喜怒無常的傢伙?
偶然和人說起這件事,發現有共鳴的竟然還不止一個。他們多半是上班族,不用在太陽下奔波,不用在日光下勞作,吹著空調,敲敲鍵盤,卻時常覺得疲倦,工作日尚未結束,還沒到家就已經累得不行,打開房門,放下包,只想窩在沙發里,甚至還有一種奇怪的沮喪感。
如果工作強度不大,是什麼導致了透支、辛苦,沮喪呢?
想來想去,才領悟這和工作強度無關,卻和工作內容有關。
這個世界上,想來沒有人討厭新奇有趣的東西,也沒有人喜歡枯燥乏味的東西吧,不論是閱讀一本小說,還是打一盤精彩的遊戲,只要有趣,我們都很容易就集中起注意力來,哪怕耗時一整天,也能孜孜不倦,精力十足。
其實在工作上也是如此,當你感到疲乏,也許不是因為消耗了腦力或體力,而是因為你的工作重複性太高,你的大腦根本提不起興致,它在向你發出抗議:嘿。這樣的東西太枯燥,讓我找不到意義,我不想幹了!”
社會分工越細,人們陷入無聊的沼澤中就越容易,人類的進化史這么長,進入工業社會卻只有短短的數百年,我們其實並不適應“流水線”上的工作,它被細分到部門,又被再細分到個人,你很難窺一斑而見全豹,也很難說服自己,少了你,公司的運作會有什麼不同,久而久之,你抽離出了自己的心,開始應付著它們。原本可能變得有趣的工作就更加無聊了。
日復一日機械式地“勞作”,不覺得疲倦和沮喪才怪。
改變的辦法有兩個:第一,換一個有意思的工作;第二,把你的工作變得有意思起來。
2、
很多人其實是有換工作的能力的,他們畢業於很好的學校,工作能力不壞,但寧願守著一份所謂的“鐵飯碗”拿著不算高的薪水,把自己從競爭中撇開,重複做著和能力不符的工作。
《老友記》里有一集,錢德勒一臉疲憊走進咖啡廳和大家抱怨說自己整天處理無聊的數據,無聊的系統。
瑞秋說:“既然覺得無聊,為什麼不找一個你喜歡的呢?”。
錢德勒說:“得了吧,你們誰喜歡自己的工作?”
結果每個人都回答:“我們喜歡自己的工作。”
莫妮卡熱愛烹飪,她在一家餐廳做廚師,羅斯從小喜歡恐龍,他在大學的考古系裡任教,熱衷打扮和時尚的瑞秋在服裝設計公司,喬伊做著演員,菲比是一名按摩師。他們都對自己從事的職業很滿意,只有錢德勒,在工作中得不到快樂……
全劇的末尾,錢德勒辭了管理層的工作,跳槽到了自己喜歡的廣告公司,從實習生做起,為一雙滑板鞋絞盡腦汁想著創意,卻樂在其中。
帶給他快樂的不是別的,就是他的勇氣。
有多少人,每天做著一模一樣的事,過著一模一樣的日子,想著辭職,卻還在用同樣的理由說服自己:
“這份工作來之不易……”
“如果辭職,說不定找的還不如這份工作好!”
從小得到的匱乏感教育,讓我們中的大多數對生活的標準放得很低,對一份穩定的工作充滿了依賴,對枯燥滿懷忍耐,卻忘了,這早已是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嶄新的世界裡還有很多其他選擇。
酒店試睡員,時尚買手,自由撰稿人,遊戲策劃……
供求不平衡的工作怎么可能來之容易。可如果不喜歡,得來再不易又有什麼用?
但凡有這份能力,與其每天精疲力竭地重複著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倒不如痛快放手,去尋找自己喜歡的事。
世界那么大,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嘛。
3、
當然,也有許多人並沒有能力換掉自己的工作,又或者,一開始你是喜歡它的,只是日子久了,出現了職業懈怠,畢竟,在任何一份工作中,重複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這樣的情況下,讓工作保持有趣就顯得更關鍵了。
怎么讓工作保持有趣呢?
我的答案是投入其中,賦予它創造力。
我先生以前很討厭做菜,偶爾不得不做的時候總是胡亂地把食物放進鍋里,隨隨便便糊弄胃口了事。我覺得他在廚房像個機器人,洗菜、切菜、倒油、加水,為了避免太過無聊,還得在一旁開著電視,聽一聽電視裡的聲音。廚房裡所有步驟看起來很程式化,做出來的菜也可想而知。有一回,我把電視關了,我說你想不想試試看做一道特別的菜。
他不大樂意:“做什麼特別的菜呢?做菜就是一個很無聊的事情呀!”
我回答:“像我平常做給你吃的那樣做給我吃嘛!”
他不願掃興便說:“那我就做一個自創的菜好了”
仔細思考了約莫五分鐘,他決定把菜切出一點花樣來,青椒劃成一絲一絲弄成一朵花,魷魚片也劃成一絲一絲捲起來就更像一朵花。兩樣放在一起爆炒,在盛出來拼盤……
當他決定這樣做的時候他變得投入了,他開始琢磨菜餚的味道和自己的刀法。在廚房待了整整兩個小時還渾然不覺。
雖然最後的成品並沒有如想像那樣變成兩朵花兒,但味道比起從前要好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做菜的體驗也變得美妙許多。
心理學上把這叫做心流,指人們把注意力集中投入到某件事情上的感受,時間變得更快了,整個過程好像有了生命力似的,那些枯燥乏味自然也煙消雲散。而嘗試著把它用在工作中,也許會更加合適。
對廚師來說,不投入的切菜只是重複地手起刀落,投入的切菜就像在刻畫某樣藝術品。對老師來說,不投入地教授課文與復讀機無異,投入地教授,每個孩子都值得被關注。一旦用心去做,你總能從中發現一些不同的地方,發現一些值得改進、需要創造性的地方。我想,那時候大概就不容易覺得疲勞了。因為你沒有抽離掉自己的心,把自己變成一具重複勞作的機器。
畢竟工作不忙的你覺得辛苦,更多的是心苦。要不要改變這一切,全在你自己的選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