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哲學問題的主體和客體》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蘇]M·A·帕爾紐克
基本介紹
- 作者:[蘇]M·A·帕爾紐克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8年10月
- 頁數:300 頁
- 定價:3.25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300004099
《作為哲學問題的主體和客體》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蘇]M·A·帕爾紐克
《作為哲學問題的主體和客體》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蘇]M·A·帕爾紐克...
主體-客體問題,一個長期存在、關於人類經驗分析的哲學論題,產生於這樣一個前提:世界由客體(實體)組成,主體(觀察者)認為或假定客體作為實體存在。這種對經驗的劃分的導致了主體是怎樣與客體相聯繫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下有一個重要的...
主體在哲學上與“客體”相對。主體指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指主體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對象。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最初用“主體”表示某些屬性、狀況和作用的承擔者。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一切變化的主體。從17世紀開始,主體和...
pragmatism,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名詞,作名詞時譯為“實用主義;獨斷”。單詞用法 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詞典 pragmatism /ˈpræɡməˌtɪzəm/ 1.N-UNCOUNTPragmatism means thinking of or dealing with problems in a ...
離開了客體就沒有主體,離開了主體也就沒有了客體,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主體是主導的方面。有作者認為不能把主客體關係問題等同於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們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的兩個問題。此文集出版後對推動哲學界深入研究主客體問題...
所以,主體和主體性的問題是哲學研究的最核心的問題之一。但人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人的主體性的澄明也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因而對人作為主體以及人的主體性的認識,就因具體的歷史條件的不同而不同。在古代社會,人處在依賴性的社會...
基本問題 一方面主體性原則是建立在主體與客體分離的基礎上的,但是這就決定了兩者的統一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從主體性原則中發展出來一種浮誇虛妄的人類中心說。所以,20世紀的西方哲學以消解這種主體性原則為己任,繼尼采喊出“上帝死了...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3.量變質變規律 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質、量、度。掌握適度原則的重要意義。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基本...
《哲學的客體:德勒茲讀本》是200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勒茲。內容簡介 文學、電影、繪畫;符號、圖像、擬像;思想、情緒、感覺;資本的流動、物質的運動、地域的分布,都可以成為哲學思考的客體。本書從多元的角度測繪...
海德格爾就是這么矛盾的論述著這個問題。海德格爾指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關注存在著的事物,而遺忘了存在著的事物的存在。這是哲學研究上的一個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這一點,他借用了其師胡塞爾的現象學作為工具。“現象”這個詞在...
軍事哲學不僅要研究軍事認識的對象、軍事認識的來源、軍事認識的辯證過程、解決軍事認識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等問題,還要研究軍事認識的科學方法,這就是要採取客觀的方法、全面的方法、發展的方法去認識和掌握戰爭規律,反對軍事認識上的主觀...
強調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理論,實現了在實踐基礎上唯物論和辯證法的高度統一,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歷史唯物論的有機結合,正確回答了“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
首先,立足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來討論思維與存在關係所要解決的新問題。然後,沿著思維與存在的邏輯前進,從哲學高度,進一步分別探討新時代面臨的客體——社會主義社會;新時代面臨的主體一—人民民眾。有了對客體的科學認識,有...
價值論亦稱“價值哲學”。是指關於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哲學學說。主要從主體的需要和客體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如何滿足主體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評價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現象及主體的行為對個人、階級、社會的意義。某種事物或現象...
《論海德格爾哲學中的客體化問題》是2020年6月1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於志傑。內容簡介 海德格爾的客體化問題主要針對自笛卡爾、康德哲學發端的世界表象化問題,即主體哲學通過邏輯化構建一種表象化世界。該問題來源於人類...
這種哲學史觀揭示了人類認識發展中的這樣一種歷史和邏輯的進程:前哲學意識分不清主體與客體,哲學思維則把兩者區分開來,古代哲學注重對客體進行解釋(僅就本體論的建構而言)近代哲學注重主體問題的研究(認識論、方法論尤為突出),德國古典...
更確切地說法,應該是生活中的“主體間性”。“我們意識”就是將每個“我”的差異性作為前提而能夠作為一個“我們”整體。這就需要克服傳統的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完全對立的單一的思維方式。任何一次社會實踐既是對主觀思想中自我臆測...
2、17~18世紀末,是近代哲學的中期。這個時期,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出現了分門別類的研究,現實世界成了可以由人類把握的對象,哲學的興趣集中在主體與客體的關係,思維與存在的統一等問題上。真正的近代哲學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第一次是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轉向,即從具體事物中尋找事物之根源轉向到在人的“心靈世界”即“理念”中尋找根源,從而開啟了西方傳統形上學的先河。第二次是笛卡兒所開創的以“主客二分”和“心物二元”為基礎的主體性哲學。而第三...
形上學唯物主義哲學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但機械性、形上學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而且在社會歷史領域裡仍然是持唯心主義觀點。它企圖用機械運動的觀點來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把各種運動形式都歸結為機械運動,否認事物因...
它們的理論來源儘管有所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方法各異,但卻有著共同的理論前提、理論傾向、基本觀點、思想實質。這就是它們從否定物質與精神、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關係的前提出發,拒斥形上學(本體論),反對基礎主義、...
意志的客體化就是理念,而理念的顯現就是現象。人的認識是生而為意志服務的。人也可以作為純粹認識主體擺脫認識為意志服務的桎梏,而進入無我(即失去了意志)的審美境界。作者還認為:人生是痛苦而悲慘的。為了免於空虛和無聊而達到解脫...
”“此外,只要這樣按照事物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任何深奧的哲學問題——後面將對這一點作更清楚的說明——都可以十分簡單地歸結為某種經驗的事實。”這種觀點與《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1條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