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第二》出自《孫子兵法》,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作戰第二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出處:《孫子兵法》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孫武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品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1),革(2)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3),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4)馬,甲冑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鐘(5),當吾二十鐘;(6)莣桿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7)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作品注釋
(1)駟:(sì四)《詩·秦風·駟驖》:“駟驖孔阜,六轡在手。”《詩·大雅·大明》:“駟騵彭彭,維師尚父。”《管子·侈靡》:“然則人君聲服變矣,則臣有依駟之祿。”《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千駟。”《莊子·人間世》:“結駟千乘。”《戰國策·齊策》:“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齎黃金千斤,文東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說文》:“駟,馬一乘也。”《玉篇》:“駟,四馬一乘也。”這裡用為四匹馬拉的一輛車之意。
(2)革:(gé格)用皮革製成的甲冑之車。。《管子·小匡》:“定三革,偃五兵。”
(3)籍:(jí吉)《詩·大雅·韓奕》:“實墉實壑,實畝實籍。”《周禮·大司馬》:“乃以九畿之籍。”《周禮·小行人》:“掌邦國賓客之體籍。”《管子·乘馬數》:“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振貧補不足。”《左傳·成公二年》:“非禮也勿籍。”《說文》:“籍,簿書也。”這裡用為登記之意。
(4)罷:(bà壩)《管子·霸言》:“驥之材,而百馬伐之,驥必罷矣。”《左傳·昭公三年》:“庶民罷敝,而宮室滋侈。”《國語·周語中》:“有優無匱,有逸無罷。”《韓非子·說林上》:“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則魏必罷。”《廣雅·釋詁一》:“罷,勞也。”《廣韻·支韻》:“罷,倦也。”這裡用為疲憊之意。
(5)鐘:(zhōng中)古容量單位。《管子·霸形》:“使稅者百一鐘,孤幼不刑。”《管子·海王》:“鐘二千,十鐘二萬。”《左傳·昭公三年》:“齊舊四量:豆、區、釜、鐘…釜十則鐘。”《孟子·公孫丑下》:“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鐘。”春秋時齊國公室的公量,合六斛四斗。之後亦有合八斛及十斛之制。
(6)莣:(wáng王)古書上說的一種像茅的草。這裡用為馬飼料。《孫子·作戰》:“莣桿一石,當吾二十石。”
作品譯文
孫子說:
要興兵作戰,需做的物資準備有,輕車千輛,重車千輛,全副武裝的士兵十萬,並向千里之外運送糧食。那么前後方的軍內外開支,招待使節、策士的用度,用於武器維修的膠漆等材料費用,保養戰車、甲冑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這樣的標準準備之後,十萬大軍才可出發上戰場。
因此,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如果拖的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將耗盡,長期在外作戰還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其他諸侯必定趁火打劫。這樣,即使足智多謀之士也無良策來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實際作戰中,只聽說將領缺少高招難以速勝,卻沒有見過指揮高明巧於持久作戰的。戰爭曠日持久而有利於國家的事,從來沒有過。所以,不能詳盡地了解用兵的害處,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處。
善於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徵集兵員,不用多次運送軍糧。武器裝備由國內供應,從敵人那裡設法奪取糧食,這樣軍隊的糧草就可以充足了。國家之所以因作戰而貧困,是由於軍隊遠征,不得不進行長途運輸。長途運輸必然導致百姓貧窮。駐軍附近處物價必然飛漲,物價飛漲,必然導致物資枯竭,物財枯竭,賦稅和勞役必然加重。在戰場上,軍力耗盡,在國內財源枯竭,百姓私家財產損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財產,由於車輛破損,馬匹疲憊,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車的損失,而耗去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將軍,一定要在敵國解決糧草,從敵國搞到一鐘的糧食,就相當於從本國啟運時的二十鐘,在當地取得飼料一石,相當於從本國啟運時的二十石。所以,要使士兵拚死殺敵,就必須怒之,激勵之。要使士兵勇於奪取敵方的軍需物資,就必須以繳獲的財物作獎賞。所以,在車戰中,搶奪十輛車以上的,就獎賞最先搶得戰車的。而奪得的戰車,要立即換上我方的旗幟,把搶得的戰車編入我方車隊。要善待俘虜,使他們有歸順之心。這就是戰勝敵人而使自己越發強大的方法。
所以,作戰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勝,最不宜的是曠日持久。
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將帥,掌握著民眾的的生死,主宰著國家的安危。
作品賞析
作者論述了速戰速勝的重要性。因為出兵打仗要耗損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拖久了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財貨枯竭,別的諸侯國會乘機進行進攻。從速勝的思想出發,孫子反對以當時簡陋的作戰武器去攻克堅固的城寨,也反對在國內一再徵集兵員和調運軍用物資,而主張在敵國就地解決糧草,主張用財貨厚賞士兵,主張優待俘虜,主張用繳獲來補充壯大自己。他認為這樣做,才能迅速戰勝敵人。
作品出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The Art of War》,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 ,《五輪書》(宮本武藏)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
作者簡介
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