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實驗室(軍事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作戰實驗室是錢學森於1979年提出的概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作戰實驗室
  • 提出者錢學森
1979年,中國學者錢學森提出了作戰實驗室的概念,認為作戰模擬技術實質上提供了一個“作戰實驗室”。1992年5月,美國陸軍提出“作戰實驗室計畫”,組建了作戰指揮等作戰實驗室。此後,美軍陸續組建了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等作戰實驗室機構。1998年,美國國防部組建了聯合作戰實驗室,使美軍作戰實驗的研究領域從軍種作戰發展到聯合作戰。與此同時,英、德、法及其他國家也先後建立了作戰實驗機構,開展了相關的作戰實驗研究。作戰實驗室一般由概念與計畫、實驗與分析、建模與仿真、技術與評估、聯絡與協調、演習與訓練等部門組成。其人員通常來自武器採辦、作戰、訓練、研究等部門,由具有作戰指揮、武器系統研發、軍事運籌學、系統工程、計算機等多學科專業知識的軍官、文職人員與技術專家組成。作戰實驗室負責提出實驗概念,制訂實驗計畫,對新的作戰概念進行前端分析,研究和支持未來作戰能力的開發,鑑別實驗資源與思想,負責組織實施、協調有關的作戰實驗,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綜合,並向決策部門提出實驗結論與建議。模擬和模擬器是作戰實驗室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作戰實驗室廣泛使用大規模、高逼真度的模擬和仿真,用以評估先期思想和技術對作戰的影響。其技術手段主要有結構模擬、虛擬仿真和實兵模擬。結構模擬由各種對抗模擬和模型組成,主要依賴由電腦程式實現的算法和數學方法,是推演戰鬥發展過程的主要手段;虛擬仿真是在合成作戰環境中的實物和半實物仿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通過由人操縱的模擬器來完成;實兵模擬通常由部隊(士兵)運用實際的武器裝備,在真實的戰場環境中,在武器裝備有效作用範圍內實施的演習與實戰行動。其中,結構模擬和虛擬仿真正在發展成為一種模組化、可重新設定的軟、硬體系統――可重用的模擬器,能進行獨立實驗,如果與仿真網際網路相聯,還可參與更大規模的多側面的研究實驗。根據不同的研究任務、性質和階段,作戰實驗通常採取不同的方法,主要包括:①戰爭對策模擬。各專家組在想定背景下,就衝突態勢、戰略目標、聯盟組成、兵力使用、武器系統、作戰過程等問題進行對抗式研討,形成具有較強前瞻性的評估結論。②計算機作戰模擬實驗。主要運用計算機技術建立仿真的作戰環境,從而對作戰概念和作戰能力進行深入、具體的綜合比較、評估和論證。③演示性評估。包括先期概念演示、先進技術演示和聯合作戰互操作演示等,主要用於評估未來技術的套用前景,成熟先進技術和在研武器系統投入作戰套用的可行性,以及聯合作戰條件下各軍種、兵種裝備的互聯互通能力。④實驗性演習。又稱聯合測試與評估。主要用於在戰場條件下對特定的作戰概念、武器系統及聯合作戰能力進行綜合檢驗,通常結合各軍種、戰區的部隊演習和實戰進行,如指揮所演習、部隊野戰訓練演習、計算機輔助模擬演習等。⑤高級作戰實驗。通常採用實驗性演習與計算機輔助作戰模擬相結合的形式實施,主要用於對軍種作戰概念和相關技術進行綜合檢驗與評估。⑥實戰評估。在實戰中,對根據經驗總結形成的作戰概念、新型武器裝備的運用和相關技術等進行評估。隨著信息技術、信息化武器裝備及作戰模擬技術的飛速發展,作戰實驗室與作戰需求的結合將更加緊密,以高層次聯合作戰實驗室為中心的多軍種、兵種聯合作戰實驗體系將得到重點發展,並進一步趨於完善。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