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4日上午,由陝西省佛教協會、西安綠地筆克國際會展中心聯合主辦,2014中國(西安)佛教文化博覽會(簡稱西安佛博會)在西安隆重開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都
- 位置:陝西關中,特指長安
2014年07月04日上午,由陝西省佛教協會、西安綠地筆克國際會展中心聯合主辦,2014中國(西安)佛教文化博覽會(簡稱西安佛博會)在西安隆重開幕。
本屆活動以“發掘弘揚絲路佛教文化精髓,展示千年佛都長安魅力”為主題,通過實物、視頻、圖片等形式展現佛教書畫、佛事用品、禪茶等文化創意作品及歷史,展示陝西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底蘊。
本屆活動以“發掘弘揚絲路佛教文化精髓,展示千年佛都長安魅力”為主題,通過實物、視頻、圖片等形式展現佛教書畫、佛事用品、禪茶等文化創意作品及歷史,展示陝西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底蘊。
大會上以陝西涇陽茯茶作為此次大會的“佛茶”成為很多茶人切磋茶藝、話陝西、談佛教的交流話題。陝西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興盛於漢唐的茯茶,是絲綢之路上長期以來極為重要的流通商品。歷史上的高僧大德不畏艱險,懷著理想和信念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來往於這裡,佛與茯茶都與絲綢之路結緣,同時通過佛茶、茯茶讓外界近距離感受陝西文化及佛茶文化。
西安佛博會歷時三天,通過講壇、講經交流等活動為廣大法師、信眾居士以及市民提供一個交流、解讀佛教文化精髓的平台。為佛教文化的繁榮創造更加良好機遇,使佛教文化不斷復興,成為提升陝西文化大省影響力,增強陝西文化軟實力,充分展示千年佛都長安魅力的平台。
2014年10月16日,央視播出大型文獻紀錄片《佛都長安》。影片採用紀錄片的手法,將陝西的歷史文化和佛教文化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盤點,攝製組從陝南到陝北,從文物旅遊文化的角度對陝西的佛教文化遺產進行了梳理,用歷史再現的方式,把隋唐時期的高僧大德活靈活現的展現在觀眾眼前。
陝西是佛教向中國內地傳播的首站。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來自中亞大月氏國的使者伊存,在長安向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也標誌著三秦大地——陝西開始成為世界佛教的第二故鄉,長安成為千年佛都。
陝西作為佛教第二次成長的故鄉絕非偶然,因為它能給佛教的成長提供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最有利的條件。關中地區,南有秦嶺,北有北山山脈,氣候溫和濕潤,自然水系豐富,經過長期沖積,形成了肥沃的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秦中自古帝王州”,陝西作為周、秦、漢、唐等十多個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孕育和創造了豐富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為盛唐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以國際大都市長安為中心的陝西,與數以百計的國家和地區有交往聯繫,一度出現唐高宗和武則天共同接受“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
早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陝西就成了北方的佛教中心。一些信仰佛教的西北少數民族內遷,在長安建立了政權,他們深信“佛是戎神,正所應奉”,使得佛教異軍突起,迅猛發展。前秦、後秦統治者不惜派重兵分赴襄陽、龜茲,奪取、延請佛教高僧道安、鳩摩羅什來長安。而佛教自身能取得重大發展,也是因為佛教從一開始就自覺地依靠國家的扶持與政府的保護。東晉名僧道安大師說過“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這是千餘年來佛教與中國社會相結合的基本原則。正是這一原則,使佛教最終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變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這個時期的陝西佛教,主要得益於竺法護、釋道安和鳩摩羅什三大僧團的譯經和弘法活動,使長安成為北方佛教譯經中心和弘法中心。
隋唐時代,長安成了盛世帝國的首都,也成了中國佛教僧才凝聚、經典翻譯、宗派創立、佛教弘傳和文化交流的五大主要中心。唐代的佛教譯經基本上由國家主持,譯場主要設在長安。大興善寺、大慈恩寺和大薦福寺被稱為“長安三大譯場”,印度大乘佛教的經典基本上都被翻譯過來了,這開闢了佛教傳播的新途徑、新天地,為創立佛教宗派提供了新動力、新根據。與此同時,中國佛教以中華文明吸收和轉化外來文化的智慧和胸襟,建立起自己的佛學理論體系,先後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完成了佛教中國化的歷程。中國佛教有八大宗派,其中的6個宗派即三論宗、華嚴宗、法相宗、律宗、淨土宗、密宗都起源或創立於陝西,其祖庭都在長安。這個時候的長安,也成為佛教向日本、朝鮮乃至世界傳播的發源地。以長安為中心的佛教達到了空前鼎盛階段,成為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世界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觀。
陝西佛教曾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是推動了中國佛教的整體發展,在佛教哲學、倫理道德、文學藝術等多方面豐富了中國佛教的內容;二是推動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發展,如華嚴宗的哲學就對宋明儒學有很大的啟發;三是推動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大量外國僧人云集長安,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也促進了經濟繁榮,進而推動了長安成為屹立在東方的國際性大都市;四是以陝西佛教為中心的唐代佛教,作為各民族的共同信仰,推進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團結和進步,也促進了中國的統一、穩定和發展,還增強了中國和周邊國家人民的了解、友誼及和諧。歷史表明,佛教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源泉。
深入地發掘、整理陝西佛教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價值,並將其與當代陝西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努力發揮其在推動經濟社會和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積極作用,是陝西佛教發展的重中之重。如以玄奘為代表的“玄奘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多方面的優良品質和精神,若加以有選擇的弘揚,有益於提高人民民眾的道德、人格。豐富多姿的寺院及佛教文化資源,可以提升民眾的人文素養,推動陝西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陝西的祖庭佛寺還可以起到聯結印度、日本、韓國等國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增進國際友誼和交往。
佛教是陝西極為豐富重要的文化資源,“佛都”之稱當之無愧。正在重新走向輝煌的陝西佛教,必將為推動陝西乃至全國的經濟、促進社會和諧發揮重要而深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