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談心

一、知心二、法心三、悟心四、修心五、傳心六、結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談心
  • 種類:5
  • 屬性:修身
  • 宗教:佛教
知心,法心,悟心,修心,傳心,結語,

知心

對於一個真實學道、行道的人來說,提到‘心’字,總該會有些子‘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的感慨吧?的確是知音難遇,知心難求。知心難嗎?難。何以那紙拒厚淋么難呢?難只難在太近、太簡單、太平凡,反而讓人‘習焉而不察’而已。也正因為它太平凡,平凡到毫無內涵,才會讓人覺得‘無永蜜設開口處’。如果你問我:’心是甚么?’在開口不得的窘迫下,我也只好給你來個‘當胸一拳’了。至於能否讓你‘如桶底脫落’?那就不關我的事了。
儘管是‘實際理地,不立一塵’,卻也不妨在‘方便門中,略許會話’。就世俗諦來講,這心嘛,的確是有‘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呢。
心,是甚么?它是:
生命的無涯之海──流注、展現出無量、無邊、無盡的眾生。
生命的屬性、實質、基因、共相、原態、永恆相和生命的當體。
開展、創造的無限可能──恰似‘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般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不斷創新,不停開展。離開了心,既凳循境承沒有生機可言,當然也沒有發展、創造的可能。
法的當體和無量功德的根源──一切事、一切理的本源與造極。
存在的實體和大宇宙的實相──森羅萬象,唯心所現;差別世界,唯心所造。
這些都是灼然可見的事實,但卻並非因境而有的‘六塵緣影’的妄心所能涵攝。這裡所說的心,不是指‘我思故我在’的第二因,而是我覺故我在的真實相。
如此這般談心,真是罪過滔天。但為求多幾個知心的人,區區亦何辭‘入地獄如箭射’。

法心

甚么叫做法心?這和‘至人法天’旨趣相近。也就是‘以心為師’的意思。
關於這,黃檗大師說的很明確。他說:‘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驗請戀即法,法外無心’。又說:‘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臘宙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於心,歷千萬劫終無得日,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由此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法,本法無法’,也不難明白所謂‘心宗’,其實只是宗尚一心;所謂‘心法’也只不過是法心而已。所以五祖忍大師在最上乘論中也這樣說:‘若識心(識自本心)者,守之(保任)則到彼岸;迷心(不識本心)者,棄之則墮三塗。故知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可知心法的實義在法心,而法即是心,心即是法,則法即非法,心也就是無心之心了。說來輕鬆,到家還有一大段路程要人走哪。

悟心

上上根人以無心之心,學無法之法,不必舉步,早已到家。這不是頓悟,又是甚么?或問既然無心、無法墓端剃,頓悟個甚么?其實古德早已說破──‘悟了個不悟的’而已。不是不能悟,只是無可悟。
提到悟,人們總覺得有點兒神秘兮兮的,以為一定是發掘到甚么秘密,或者是悟出了甚么大道理。一悟就成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上帝。這些都是‘以想心取之’的‘顛倒見’。真實的悟,只是生命的覺醒,只是認知了原本的自心即原本的自己。那裡有那么多囉里巴唆的?
你總該同意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只能發現,不能創造吧?發現不就是‘見性’嗎?當一個人發覺、澈見、肯定了原本的、真實的、永恆的自己時,那不是悟嗎?至於悟的究竟處也只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一心’罷了。並不神秘。

修心

心,是存在的唯一真實,它是原本至真、至善、至美的。說個修字,不只是多餘,也根本就沒有你下手處。不過對於失落了‘本心’,忘卻了‘本來面目’的人來說,既然已經習慣了執幻為真,以虛為實,並且以此‘六塵緣影’為妄想的素材,意念遄飛,妄見、妄取,以錯誤釀造煩惱,因罪惡墮落三塗,縱使能夠覺醒,也因為污染已深,積重難返,亟須時時自反,秒秒觀心,以發現並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為,才能夠揚棄其原無,彰顯其本有。一旦如其本來矣,非如來而何?這種轉變的過程,就是所謂的修行了。須知人只是由理想決定人生,靠認識指導行為的‘心之器’,所以修行的著力點也便在於修心了。
誠然是‘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但那必須是以理智為情感,以真理為生命,具大智慧、大誠信、大肯決的上根大器始得。若果自忖習氣甚深,熟處難忘,或是解行分裂──明知故犯,那就必須下一番觀察、修正想念行為的‘洗心退藏’工夫,才有‘功德圓滿’‘光明解脫’的一天。離開腳踏實地的修心工夫,‘保任’便是一件極難的事了。古德說:‘理雖頓悟,悟乘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就是指的‘鍵舟朵悟後起修’的工夫。事實上‘不經一番寒澈骨’又‘怎得梅花撲鼻香’呢?天下大概沒有不勞而獲的偉大成就吧?
修行既然在於修心,而心卻又無形相、無方所,不可把捉,如何修呢?其實能明白了修即無修,無修即修,才是真正把握修心的要訣。不見黃檗大師道:‘學道人慾知得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可見連個修字也著不得吧?功夫只在一個‘忘’字而已。所以大師又說:‘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所謂忘心,離卻分別心,就是忘卻自我,就是‘通身放下’。能如此,才能‘斬斷命根’,也才能‘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參。
倘使‘熟處難忘’,驟難相應,倒也有個最古老,最契機的殊勝方便,那就是‘觀心’。為甚么要‘觀心’?心無形相,又怎么個觀法?關於這,初祖達摩大師說:‘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又說:‘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透澈明了,毫無疑義)心,則萬法俱備’。五祖忍大師也說:‘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現前’。所謂觀心,就是楞伽經所說的‘自覺觀察’,也就是觀察自覺。方法很簡單,遇有空閒,就可以坐下來觀心。觀就是觀察,而要領則須要先把緣慮、雜念、妄想澈底加以掃除廓清,務必集中心力於觀心一事。其著力處只在凝觀念未起,意未萌時心的原態。一旦調適,就凝然守之,久之必能鍥入自在自觀,自觀自在,觀無不自,自無不在的境界,於此說迷說悟,無非戲論罷了。至於坐法,可以參考止觀法門,只是不須守任何一處就行了。平常有事時專心工作,無事時稍稍留意意念的起處,不要放過一念,也就是不許有任何不自覺的念頭產生,久久成熟,終有澈了的一天。
或者你會懷疑:禪,不是參的嗎?幹嘛舍‘參話頭’而倡言‘觀心’?須知方便多門,法貴契機。在今天的生活環境裡‘參話頭’限制因素很多。除非是有大福慧,大勝緣而又肯‘發無上心’的人,才具備‘參話頭’的條件,否則步步危機,所以暫時不敢奉勸。

傳心

心宗的心法既是‘不立一塵’,顯然是不可以‘言中取則,句內求玄’的。否則很容易‘錯認定盤星’,而以方便為究竟──‘執指為月’的。那么心法究竟怎么傳承呢?這就唯有‘以心傳心’了。這事說來好像很神秘,其實一個真實的禪師,二六時中,秒秒綻射著般若的生命之光,展現出有若‘磁場’般的輻射圓周。學人若果未曾造過‘無間業’,且又誠敬懇到,進入‘磁場’就會在親和、同化的作用下,發露出‘本心’的空明心態,親證到‘定慧圓明’的心法。當師家說句‘只這是’或‘善自保任’的印證和‘直指’時,就完成了無上大法的秘密傳承。這裡說是秘密,自然是不難會意的。
若果是曾經長時熏修,且是心地光明,志行高潔之士,逢此勝緣,當下便是生命的覺醒,當下‘還得本來’,當下‘見性成佛’。也唯有這,才是道地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只可惜‘眾生福薄難調御’,饒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每見既逢明師且嘗法藥矣,偏是不知珍惜,不肯‘保任’,轉眼故態復萌,‘熟處難忘’,又是‘依然故我’了。此所以不得不高峻門庭,嚴選根器,以避免自他輕賤大法之咎了。
這就是心宗不共的傳承法門。傳者離言離相,得者冷暖自知。這絕不是借著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

結語

法的生命,茁壯於光明磊落,無私無我的心田,圓成於法的人格化的陶冶、熔鑄。
眾生最可悲的事,莫過於謬執業力所積,六塵所染,類似‘電腦’作用的業識為真實、原本的自我,澈底埋沒了本來的真心──佛性,迷失了原本自在、解脫、光明、圓滿的真我,以至‘懷寶迷邦’,沉淪業海。生時擺不脫欲望的枷鎖,煩惱的纏縛;死後拖著那以‘業’為素材的靈魂,出沒六道,解脫何時?何不暫摒俗務下番工夫,矢志究明真實、永恆、原本的自己?一旦摸到自家的鼻孔,當下打破牢籠,脫出夢魘,如其本來,豈不偉歟?壯哉!
所有的經歷都是人生旅途中的足跡。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說人生是一部書,那么每一次經歷就是書中的一篇章節其心,愛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
美國著名醫學家奧斯勒教授(享年98歲)的長壽秘訣是“今天最好”。他說:“今天,只有今天,才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每天早晨我都起來讀'今天最好’,幫助自己獲得寧靜和快樂。”我們要珍惜生命,享受人生,活在當下,過好今天。
【絕對經典】人生的三大悲哀,遇良師不學,遇良友不交,遇良機不握.三大遺憾:不會選擇;不堅持選擇;不斷地選擇。三不鬥:不與君子斗名,不與小人斗利,不與天地鬥巧。三修練:看得透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穩。三件事不能硬撐:花錢,喝酒,婚姻。人生三大陷阱:大意、輕信、貪婪。
小文可品:)人生猶如一扇門。)有人悲觀於門內黑暗,有人卻樂觀於門內寧靜;)有人憂愁於門外風雨,有人卻快樂於門外自由。)笑著面對悲傷,悲傷會化為動力;笑著面對憂愁,憂愁則化為快樂。)生活需要快樂。)其實,人生活的就是一種心態和心情。)保持好的心態,人生就是快樂天堂。
【佛心禪語】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大悲無淚
誠然是‘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但那必須是以理智為情感,以真理為生命,具大智慧、大誠信、大肯決的上根大器始得。若果自忖習氣甚深,熟處難忘,或是解行分裂──明知故犯,那就必須下一番觀察、修正想念行為的‘洗心退藏’工夫,才有‘功德圓滿’‘光明解脫’的一天。離開腳踏實地的修心工夫,‘保任’便是一件極難的事了。古德說:‘理雖頓悟,悟乘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就是指的‘悟後起修’的工夫。事實上‘不經一番寒澈骨’又‘怎得梅花撲鼻香’呢?天下大概沒有不勞而獲的偉大成就吧?
修行既然在於修心,而心卻又無形相、無方所,不可把捉,如何修呢?其實能明白了修即無修,無修即修,才是真正把握修心的要訣。不見黃檗大師道:‘學道人慾知得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可見連個修字也著不得吧?功夫只在一個‘忘’字而已。所以大師又說:‘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所謂忘心,離卻分別心,就是忘卻自我,就是‘通身放下’。能如此,才能‘斬斷命根’,也才能‘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參。
倘使‘熟處難忘’,驟難相應,倒也有個最古老,最契機的殊勝方便,那就是‘觀心’。為甚么要‘觀心’?心無形相,又怎么個觀法?關於這,初祖達摩大師說:‘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又說:‘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透澈明了,毫無疑義)心,則萬法俱備’。五祖忍大師也說:‘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現前’。所謂觀心,就是楞伽經所說的‘自覺觀察’,也就是觀察自覺。方法很簡單,遇有空閒,就可以坐下來觀心。觀就是觀察,而要領則須要先把緣慮、雜念、妄想澈底加以掃除廓清,務必集中心力於觀心一事。其著力處只在凝觀念未起,意未萌時心的原態。一旦調適,就凝然守之,久之必能鍥入自在自觀,自觀自在,觀無不自,自無不在的境界,於此說迷說悟,無非戲論罷了。至於坐法,可以參考止觀法門,只是不須守任何一處就行了。平常有事時專心工作,無事時稍稍留意意念的起處,不要放過一念,也就是不許有任何不自覺的念頭產生,久久成熟,終有澈了的一天。
或者你會懷疑:禪,不是參的嗎?幹嘛舍‘參話頭’而倡言‘觀心’?須知方便多門,法貴契機。在今天的生活環境裡‘參話頭’限制因素很多。除非是有大福慧,大勝緣而又肯‘發無上心’的人,才具備‘參話頭’的條件,否則步步危機,所以暫時不敢奉勸。

傳心

心宗的心法既是‘不立一塵’,顯然是不可以‘言中取則,句內求玄’的。否則很容易‘錯認定盤星’,而以方便為究竟──‘執指為月’的。那么心法究竟怎么傳承呢?這就唯有‘以心傳心’了。這事說來好像很神秘,其實一個真實的禪師,二六時中,秒秒綻射著般若的生命之光,展現出有若‘磁場’般的輻射圓周。學人若果未曾造過‘無間業’,且又誠敬懇到,進入‘磁場’就會在親和、同化的作用下,發露出‘本心’的空明心態,親證到‘定慧圓明’的心法。當師家說句‘只這是’或‘善自保任’的印證和‘直指’時,就完成了無上大法的秘密傳承。這裡說是秘密,自然是不難會意的。
若果是曾經長時熏修,且是心地光明,志行高潔之士,逢此勝緣,當下便是生命的覺醒,當下‘還得本來’,當下‘見性成佛’。也唯有這,才是道地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只可惜‘眾生福薄難調御’,饒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每見既逢明師且嘗法藥矣,偏是不知珍惜,不肯‘保任’,轉眼故態復萌,‘熟處難忘’,又是‘依然故我’了。此所以不得不高峻門庭,嚴選根器,以避免自他輕賤大法之咎了。
這就是心宗不共的傳承法門。傳者離言離相,得者冷暖自知。這絕不是借著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

結語

法的生命,茁壯於光明磊落,無私無我的心田,圓成於法的人格化的陶冶、熔鑄。
眾生最可悲的事,莫過於謬執業力所積,六塵所染,類似‘電腦’作用的業識為真實、原本的自我,澈底埋沒了本來的真心──佛性,迷失了原本自在、解脫、光明、圓滿的真我,以至‘懷寶迷邦’,沉淪業海。生時擺不脫欲望的枷鎖,煩惱的纏縛;死後拖著那以‘業’為素材的靈魂,出沒六道,解脫何時?何不暫摒俗務下番工夫,矢志究明真實、永恆、原本的自己?一旦摸到自家的鼻孔,當下打破牢籠,脫出夢魘,如其本來,豈不偉歟?壯哉!
所有的經歷都是人生旅途中的足跡。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說人生是一部書,那么每一次經歷就是書中的一篇章節其心,愛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
美國著名醫學家奧斯勒教授(享年98歲)的長壽秘訣是“今天最好”。他說:“今天,只有今天,才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每天早晨我都起來讀'今天最好’,幫助自己獲得寧靜和快樂。”我們要珍惜生命,享受人生,活在當下,過好今天。
【絕對經典】人生的三大悲哀,遇良師不學,遇良友不交,遇良機不握.三大遺憾:不會選擇;不堅持選擇;不斷地選擇。三不鬥:不與君子斗名,不與小人斗利,不與天地鬥巧。三修練:看得透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穩。三件事不能硬撐:花錢,喝酒,婚姻。人生三大陷阱:大意、輕信、貪婪。
小文可品:)人生猶如一扇門。)有人悲觀於門內黑暗,有人卻樂觀於門內寧靜;)有人憂愁於門外風雨,有人卻快樂於門外自由。)笑著面對悲傷,悲傷會化為動力;笑著面對憂愁,憂愁則化為快樂。)生活需要快樂。)其實,人生活的就是一種心態和心情。)保持好的心態,人生就是快樂天堂。
【佛心禪語】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大悲無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