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書法

佛教書法

佛教書法,佛教文化中的一種書法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教書法
  • 類型:書法藝術
背景介紹,書法與佛教,

背景介紹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書法文化源遠流長。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中,佛教思想滲透、影響著書法藝術的創作,書法藝術對佛教文化起著發揚光大之功效。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化傳承上,書法與佛教形成了完美的統一體,融匯共生,對中國文化影響。所以,以佛教內容為題材,把佛教思想融入書法意境之中,寄寓對生命情感的關注,達到身心安泰,靜穆敬畏的境界,所創作出的殊勝書法作品,稱之為佛教書法。
  佛教傳入中國後,對我國政治、文化、思想、信仰等,都產生了的影響。在文化方面,因為佛經的翻譯與流傳,影響了中國的文學與藝術,為中國文化史寫下了篇章。尤其是藝術家,將佛教思想和佛法意境融入中國的建築、雕塑、繪畫、工藝、書法、音樂里,開創了更具意涵的風貌。

書法與佛教

 1、書法對弘揚佛教的貢獻
書法是中國傳統的書寫方式,抄經是唯一的傳揚佛教的方法。
在抄寫佛經的過程中,佛法影響和改變了他們的心性和審美觀,進而出現了相應書法理論,理論通過實踐又反過來影響著書法家的創作。寺院、僧侶以書法為媒介,接引不少士大夫、文人皈依佛教,而文人又以書法抄經弘揚佛法。所以,歷代書法名家,幾無不曾寫過佛教的經典和碑文書帖。歷代著名書法家寫經、碑文、題記者,更是不勝枚舉,如六朝的謝敷專門為人寫經;奉詔寫經者,如元代曾遇;祈福報德超度寫經者,如唐玄宗的宮人;為布施寫經者,如元仁之、管夫人;為賜贈寫經者,如五代的李後主;為供養經典寫經者,如唐代的楚金書;乃至有為生活而寫經者,如唐朝王紹宗。他們雖然寫經的目的不一樣,但是抄寫經典的普遍,使得佛教與書法因而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對於佛法的弘揚和書法藝術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書法寫經,培福積德,殊勝無比。《金剛經》云:“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法華經》中說道:“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放光般若經》亦云:“書寫”不僅於“十法行”中居首位,而是行此十法能遠離魔害,得天龍護衛,不久當得菩提。
  2、佛教對書法的作用
  (1)保留書法文化
  佛教大量的寫經、抄經、刻經,累積了無數書法文化遺產,對研究書法貢獻匪淺。
  寫經: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00年),在敦煌秘密石室內,發現大量自曹魏至北宋年間的經卷文書,其中寫本佛經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約三萬卷左右。經、律、論三藏的各種譯本,應有盡有。這些大量寫本經稱為“經生書”,多是佛教徒發願寫成,有的自寫,有的請人寫。”所以敦煌經生書的風格,自與內地寫本不同,反應一種特有虔誠的宗教信仰,是一份稀有難得的文化瑰寶,更是研究書法藝術的珍貴史料。六朝寫經在僧俗之間極為盛行,此內地“經生書”,就書體而論,代表名家風格的正、行、草、八分、篆等各體兼具,為當時及後人所宗仰學習。
  刻經:佛教有關書法藝術的另一種表現是刻經。刻經可分為木刻與石刻二種。據一九五六到一九五八年中國佛教協會對房山石經調查、整理、拓印,拓印完整的石經一五ooo張,殘缺的石經七百八十多張,碑、銘、題記等七十多張,共刻佛經數乾卷。此歷時長久的大規模石經,確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多見的壯舉,堪與名聞寰宇的敦煌石窟媲美,也是世界上罕有其匹的文化遺產。而其保存各朝不同的書法風格的石經,更為研究自唐以迄明朝一乾多年書法的變遷史,及研究佛法與書法關係的珍貴史料。
  造像題記:造像是指造立佛像。一般而言,造像必有銘文題記,其中以六朝時代書法最精美,且品類繁多,在北碑中占有極高的地位,對書法藝術影響至深。”並將南北朝碑按高低分為“神、妙、高、精、逸、能”等六級,入選者共七十七種,其中造像題記銘頌有二十四種,約占三分之一,足見六朝時代的造像題記在書法藝術史上占多么重要的地位。難怪有人曾舉譬說:如果北朝造像雕刻代表人類宗教藝術的一個顛峰,那么,造像題記的書法,則是代表中國書法藝術的另一高峰。
  (2)影響書法藝術創作
  佛教與書法的結合,自然豐富了書法創作的題材;當書者在寫經、書碑、銘、題記的同時,佛教的思想亦必無形中滲入書者意識,進而影響書法的意境。因為書法之所以被認定為藝術的表現,除涵蓋從點、線、面於筆墨運行的或濃、淡、乾、濕、白的五墨表情,或逆、澀、回、暢的停留技法外,更呈現出作者心境寄寓的生命關注與思想人格,簡單的說,精神修養常是書法表現的條件之一。所以有“書法家一動筆,就可從筆勢造形的特徵與筆跡的動律關係中得知書者的心理人格”。也就是說,書法家本身若曾涉略佛法,其佛學體驗必將投射於書法中。
  (3)佛教於書法的成就
  歷代以來,佛教僧侶擅長書法者,多不勝數,比如曾是東晉王羲之的七世孫,南北朝時代的智永禪師,曾居住於永欣寺閣樓上抄經達三十年之久,創作真草“千字文”八百餘本。真草“千字文”,被後代書法家奉為典範,從此紛紜的草書漸歸統一,奠定了唐朝以來千餘年草書的筆法。後代臨此“千字文”的書法大家有:懷素、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蔡襄、趙孟頫、董其昌、文徵明等。開後代書法家愛寫“乾字文”的風氣。目前其真跡“千字文”珍藏於日本
佛教書法是佛教文化與書法藝術的完美結合;是佛教思想傳播、傳承的高尚形式;是書寫者的一種敬畏;是啟發人類向善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