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是2014年12月經佛山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覆設定的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內設教學機構,由佛山科技學院和佛山市社科聯協同共建,其主要任務是負責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廣嶺南文化,搭建嶺南文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研究院設有學術委員會、理事會以及“廣府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傳承協同創新中心”、“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基地”、“文化創意與產業促進研究基地”、“城市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基地”等四個研究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
- 外文名: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ngnan Culture
發展定位,地方智庫,協同平台,傳播中心,文化實體,研究方向,廣府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傳承方向,廣府文化研究方向,文化創意與產業促進研究方向,城市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方向,建設目標,短期目標(2014-2015年),中期目標(2016-2020年),長期目標(2021年-),團隊建設,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研究院領導,專職研究人員,團隊介紹,劉永峰 執行院長、教授,巫小黎 專職副院長、教授,戢鬥勇 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徐煊 教練、副教授,謝中元 副研究員,郭伊納 老師,廖子逸 聘員,科研成果,省、部級課題,地方服務項目,主要著作,主要榮譽,
發展定位
地方智庫
將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打造成面向文化傳承的地方智庫,一是發揮基礎研究實力雄厚的優勢,著重開展事關廣東和佛山長遠發展的基礎理論研究,為科學決策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二是發揮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圍繞重大現實問題,開展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提出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議;三是發揮人才培養的優勢,努力培養複合型智庫人才,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發揮高校學術優勢,針對社會熱點問題,積極釋疑解惑,引導社會輿論。
協同平台
將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構設為校、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平台,建立學術共同體,致力於達成:一是校政協同(與佛山各級政府部門的協同);二是校社協同(與社會各類團體機構的協同);三是校企協同(與佛山各類文化企業的協同);四是校際協同(與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的協同),五是校內協同(校內人文學科之間及其與相關理工學科間的交叉協同)。通過協同創新的驅動,凝練學術研究方向,實現高校研究資源與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深度融合、各種研究力量的深度結合,合力推動佛山嶺南文化研究的特色化掘進。
傳播中心
通過佛山文獻與數據中心的建設以及對佛山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研究以及與傳統文化“走出去”,不斷提升佛山區域文化的吸引力、傳播力、競爭力和影響力,將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打造為對外交流、國際傳播的高端平台。
文化實體
面向佛山市委政府的決策需求、面向佛山產業行業發展需求、面向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科發展之需,將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發展為具有實體性質的文化運營機構和文化產品孵化平台,致力於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與產業、城市的融合,獲得良好經濟效益和自我造血式發展。
研究方向
廣府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傳承方向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研究、非遺的產業化實踐研究等為重點,研究內容包括: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及資料庫建設、佛山傳統武術標準化研究;佛山傳統體育的產業化研究;全國大學生龍舟基地建設研究;文化遺產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研究、佛山非遺項目田野調查、傳承與研究;佛山可經營性非遺開發;佛山工藝美術藝術設計與開發;佛山老字號保護傳承研究、佛山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佛山傳統藝術教育研究、文化與體育、旅遊相結合的研究等,編輯出版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叢書。
廣府文化研究方向
以廣府地方文獻整理研究、佛山歷史研究、佛山文化研究、嶺南文學研究等為重點,研究內容包括:對佛山地區的所有文獻進行調查、摸底,編制“佛山文獻”目錄提要、索引等檢索工具,建立一個佛山地方文獻資料庫和網上佛山“四庫全書”,對佛山武術文獻、中醫藥文獻、手工藝文獻等進行分類整理和專題研究,編輯出版佛山歷史研究叢書、佛山文化研究叢書。
文化創意與產業促進研究方向
以佛山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佛山商道研究、企業文化研究、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路徑研究、現代休閒與旅遊研究、數字媒體研究與開發等為重點,研究內容包括:佛山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研究、佛山市產業發展資料庫、金融科技產業文化深度融合研究、文化科技創新研究、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構建研究、“產業社區”建設研究、文化產業重點園區建設研究、佛山創建適宜消費城市研究、佛山市知名企業文化傳承研究、產城人融合戰略研究、佛山市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佛山文化、產業、旅遊融合研究、佛山特色文化產業群培育與項目設計、佛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佛山鄉村文化產業建設與發展、佛山文化產業金融發展路徑、南海國家旅遊產業集聚(實驗)區和佛山文旅街建設研究、本土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佛山智慧城市研究、佛山文化惠民工程以及酒文化產業等熱點領域的研究課題,編輯出版《佛山商道研究》系列叢書等。
城市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方向
以佛山網路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研究、城市社會管理創新研究、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古建築和歷史城市的保護與發展研究等為重點,研究內容涉及:對佛山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若干重要問題的研究、對佛山精神文明建設中較為突出的問題的研究,如“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研究、佛山行政體制改革研究、網路時代政民互動與人民滿意政府建設、網路輿情引導與網路問政實施等、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研究;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研究、農村綜合改革研究、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城市化與資源環境管理、城市環境整治、新城市空間的生產與轉變、文物保護單位的提升改造與擴建、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保護研究、國家級生態鄉(鎮)、村的研究、歷史名鎮、名村的保護與發展、濱河景觀帶建設研究等。
建設目標
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以文化資源的整理挖掘為基礎,以文化產業發展和城市文化建設為重點,對基礎較好、有亮點的研究基地和特色重點項目給予優先支持,尋求率先突破,以分步走的方式實現以下三個基本目標。
短期目標(2014-2015年)
建立並逐步完善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組織架構,申請列入學校強師工程中校級協同創新中心建設,與佛山市委宣傳部聯合共建“佛山大講堂”傳播平台,培育成為省級協同創新中心。
中期目標(2016-2020年)
建設佛山文獻和數據中心,建成廣東省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廣東省研究生培養示範基地,使之成為繁榮我市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服務地方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
長期目標(2021年-)
建設成為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服務於佛山文化名城建設、文明城市創建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智庫。
團隊建設
第一屆學術委員會
學術委員會主任:戢鬥勇研究員
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恩維教授
學術委員:熊志翔研究員、戢鬥勇研究員、伍文義研究員、裴繼剛教授、張喜平教授、劉永峰教授、蔣家付教授、陳恩維教授、董華強教授、姚朝文教授、李凡教授、羅鋒教授、李軍教授
研究院領導
劉永峰教授現任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主要從事佛山武術文化研究。
巫小黎教授、博士現任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專職副院長,主要從事嶺南文學、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專職研究人員
戢鬥勇:研究員、編審,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嶺南心學、儒商文化研究。
徐煊:副教授,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龍舟隊主教練,主要從事龍舟隊賽事組織及龍舟文化研究。
謝中元:副研究員、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專業博士生,主要從事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郭伊納:講師、碩士,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專職人員,主要從事太極拳賽事組織及太極文化研究。
廖子逸:碩士,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高建聘員。
團隊介紹
劉永峰 執行院長、教授
劉永峰,1965年10生,廣東平遠人。1984年考入湖北省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系就讀,1988年畢業並留校體育系、武術系任教,曾擔任湖北省氣功科學研究會功理、功法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氣功康復中心主任。1994年調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2003年擔任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體育教學部副主任,2007年評為教授,2008-2012年擔任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體育學院副院長,2012年6月-2016年4月擔任體育學院院長,2016年5月起任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兼任廣東省健身氣功協會會長、廣東省社會指導員協會副會長、佛山市龍舟協會副會長等等。
主要研究方向:傳統武術及傳統體育養生。主要完成的學術成果:主持和參與省、市級科研課題20多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主編與參與編寫教材4部;其中主編的教材《高校體育與健康教程》2007年獲得佛山市哲學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多次獲得學校教學成果獎;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課題“佛山推手的創編與推廣研究”,研究成果被十幾所學校採用,各類媒體有100多次的報導,2008年繼續獲得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的立項支助。
巫小黎 專職副院長、教授
巫小黎,男,博士,教授,現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專職副院長。
社會兼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理事、廣東省社科聯評審專家、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廣東中國文學學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廣東魯迅研究學會理事、佛山市圖書館學術顧問、佛山市文藝批評家協會理事、佛山市出版物審讀委員會審讀專家、廣東省客家文化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兼職教授、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旗下《南方都市報》之《巫小黎專欄》撰稿人,等等。
學術專長:20世紀中國文學/文化研究;廣東作家研究;大眾文化研究;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亦報》作家研究等。已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月刊》《新文學史料》《學術研究》《廣東社會科學》等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有10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等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
主持課題: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亦報》作家研究” (項目批准號:12YJA751063);2011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亦報》作家群研究”(項目批准號:GD11CZW08),2016年7月結題。參與課題: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現代文學圖像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負責人楊劍龍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上海文化與都市文學的發展與嬗變”(2012年結項,結項證書編號:12JJD0007),項目負責人楊劍龍教授。
參編教材:《20世紀中國文學通史》(參編),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9月出版;《中國現當代文學簡史》(參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參編),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戢鬥勇 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
戢鬥勇,男,1958年5月出生,江西臨川人。現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哲學研究員。
1975年高中畢業後在江西省南豐縣萊溪公社知識青年插隊勞動。恢復高考後首批考入江西大學哲學系七七級馬列主義基礎理論專業學習,獲哲學學士。1982年1月畢業後以優異成績分配到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社科院的前身)從事科研工作。1987年任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研究室主任,1989年起先後擔任江西省社科院哲學所副所長、佛山大學現代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分管文科)、黨委宣傳部部長、學報主編、編審。
出版著作、發表論文(書評)130餘部(篇)。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現代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哲學史研究》等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轉載或摘編。主要著作:《魅力佛山:解碼“佛山文化現象”》(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文化生態學——珠江三角洲現代化的文化生態研究》獨著,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中華名城佛山》(副主編),紅星電子音像出版社2003年;《佛山歷史人物論叢》(參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佛山可持續發展研究》(參編)廣東經濟出版社2000年;《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校史》(副主編之一)2008年本校編印;《歷史長河中的張槎》(主編),嶺南美術出版社,2015年11月版,等等。
學術創建主要有:(1)提出並論證了《易經》的形成年代不可能早於西周晚期。(2)糾正了《中國佛教》關於禪宗黃龍慧南“開法同安”為福建同安縣的地名之說,提出應當是江西永修縣同安寺。(3)系統構建了儒家經濟倫理、儒商精神、儒商文化體系,提出“經濟儒學”新形態。(4)首次提出“儒家全球倫理”的概念並出版了第一本專著。(5)獨創了文化生態學體系,並出版了國內目前唯一的《文化生態學》專著。(6)初步構建了道教內丹學體系。(7)提出了“網路編輯學”的概念和體系構架。(8)對嶺南文化(心學)、佛山文化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獲甘肅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第六屆甘肅省優秀圖書二等獎”、佛山市人民政府頒發的首屆社科成果特別獎、一等獎以及廣東省委宣傳部、江西省社科聯等獎勵多項。被評為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優秀主編,列入廣東省思想宣傳戰線“十百千人才工程”(百),擔任廣東省嶺南心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法人)、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廣東省儒學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學報研究會副會長。
徐煊 教練、副教授
徐煊,男,1969年9月出生,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龍舟隊主教練,運動訓練學副教授,歷任人事處師資科科長、體育學院辦公室主任等職。
2013年組建佛科院龍舟隊,充分利用佛山豐富的龍舟文化和社會資源,探索“政府--學校--運動隊--協會--企業” 協同發展龍舟運動的模式,積極探尋學校體育的特色發展道路。佛科院龍舟隊自2015年4月首次亮相中華龍舟大賽至今,參加了5站比賽,取得男子青年組總成績亞軍等一批好成績,確立了佛科院龍舟隊在全國青年龍舟隊伍第一集團的地位。中央電視台第五頻道對中華龍舟大賽進行全程直播,並對佛科院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資源、特色發展,推動龍舟項目的情況進行了報導。在發展龍舟運動競賽隊伍的同時,還結合龍舟運動的特點,積極探討高校龍舟運動課程體系,特別是特色龍舟課程體系的構建,把《龍舟》引進了大學課程。
謝中元 副研究員
謝中元,男,生於1979年8月,湖北宜昌人。暨南大學文藝學碩士,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曾任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文學院輔導員、學工辦主任,現為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受聘為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佛山市南海區非遺專家委員會委員、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兼職研究員。
出版著作《走向“後申遺時期”的佛山非遺傳承與保護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何燕剪紙藝術》(嶺南美術出版社2016年)、《嶺南文化書系·行花街》(第一作者,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佛山飲食文化》(參著,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2年)。
在《探索與爭鳴》《文化遺產》《學術論壇》《廣西社會科學》等CSSCI、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等高校學報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其中1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1篇分別獲廣東、全國藝術教育科研論文一等獎、三等獎,1篇獲省社科學術年會一等獎,1篇獲省寫作學會科研論文二等獎。
主持廣東省社科規劃基金地方歷史文化特色項目1項、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課題1項、佛山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4項,排名第二參與教育部社科青年基金課題1項,主持、第二參與各類橫向委託課題9項,主持校級課題3項。
曾指導學生參加全國文學作品寫作大賽以及全國、廣東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總決賽,獲國家級一等獎3項、國家級二等獎1項、省特等獎1項(總冠軍)、省一等獎1項(亞軍),本人多次獲國家、省級“優秀指導教師獎”。主講過《基礎寫作》《教師工作技能》《大學語文》等課程,主持的教研課題獲校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郭伊納 老師
廖子逸 聘員
廖子逸,男,1992年生於汾江之濱佛山,祖籍客家之鄉梅州。2017年1月進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任高建聘員。
2008-2011年就讀於佛山市第一中學,2011年高考語文142分成為佛山高考語文狀元;2011-2015年就讀於廣州大學漢語言文學系,就讀期間連續三年在廣州南越王博物館做志願者,擔當講解員;2015-2016年赴英留學,就讀於東英格利亞大學,專業為美國文學,獲碩士學位。
2011-2016年創作各類隨筆、時評30餘篇,部分在報紙、刊物發表。2013年10月出版19萬字的紀實小說《木棉花開時:那些年,我在16班的日子》,並於佛山市第一中學舉辦個人著作簽售會,所得款項9000元均捐贈給校方作資助貧困生之用。2014年3月加入佛山市作家協會,2014年9月《木棉花開時--那些年,我在16班的日子》獲佛山市第三屆文學獎小說類獎。
科研成果
省、部級課題
項目編號 | 課題名稱 | 項目類別 | 主持人 | 備註 |
2006 | 佛山推手的創編與推廣研究 | 2006年度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課題 | 劉永峰 | 已結項 |
2016 | 佛山詠春拳發展現狀研究 | 2016年度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武術研究項目 | 劉永峰 | 在研 |
12YJA751063 | 《亦報》作家研究 |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 | 巫小黎 | 在研 |
GD11CZW08 | 《亦報》作家群研究 | 2011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 | 巫小黎 | 以“良好”等次結項 |
GD16DL17 | 國家級非遺‘佛山十番’搶救性挖掘整理研究 | 2016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地方歷史文化特色項目 | 謝中元 | 在研 |
地方服務項目
年度 | 項目名稱 | 委託單位 | 承擔人 |
2015 | 佛山市“十三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 | 佛山市體育局 | 劉永峰 |
2015 | 佛山市學校體育事業發展規劃 | 佛山市體育局 | 劉永峰 |
2015 | 順德區“十三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 | 佛山順德區文化體育局 | 劉永峰 |
2006 | 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佛山文化篇(2006-2007) | 佛山市社科聯 | 戢鬥勇 |
2012 | 廣東金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企業文化建設方案 | 廣東金賦公司 | 戢鬥勇 |
2013 | 順德區家具產業發展藍皮書 | 佛山市順德家具協會 | 戢鬥勇 |
2013 | 智力集團企業文化建設方案 | 廣東啟智公司 | 戢鬥勇 |
2014 | 佛山市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企業文化建設規劃 | 佛山路橋公司 | 戢鬥勇 |
2014 | “中國陶谷”規劃(註:方案被採用未落實) | 佛山禪城區石灣街道辦 | 戢鬥勇 |
2014 | 張槎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 | 佛山禪城區張槎街道 | 戢鬥勇 |
2016 | “康園”(康有為故居)規劃修改調整建議 | 佛山南海區丹灶鎮文宣辦 | 戢鬥勇 |
2017 | “佛山廉政DNA”紀錄片(五集)策劃 | 佛山市紀委、佛山電視台有限公司 | 戢鬥勇 |
2016 | 佛山市高明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 佛山市高明區文化體育局委託項目 | 謝中元 |
2015 | 佛山十番的起源、流傳與發展研究 | 佛山市南海區博物館 | 謝中元 |
2015 | 何燕剪紙藝術 | 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 | 謝中元 |
2013 | 新順德人服務手冊 | 佛山貝克特有限公司 | 謝中元 |
2014 | 龍江鎮村(居)志編寫及歷史文化文獻編印 | 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鎮宣傳文體辦 | 謝中元 (2016年接手) |
2015 | “南海藤編”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 | 佛山南海區大瀝鎮文化站 | 謝中元 |
主要著作
書名 | 出版單位 | 出版年月 | 作者 | 備註 |
歷史長河中的張槎 | 嶺南美術出版社 | 2015年11月 | 戢鬥勇 | |
雲南布依族傳統宗教經典《摩經》譯註與研究 | 暨南大學出版社 | 2012年1月 | 伍文義 | 研究院學術委員 |
明清以來佛山城市文化演變研究 | 中山大學出版社 | 2014年3月 | 李凡 | 研究院學術委員 |
佛山功夫名人影視傳播研究 | 中山大學出版社 | 2015年9月 | 姚朝文 | 研究院學術委員 |
走向“後申遺時期”的佛山非遺傳承與保護研究 | 中山大學出版社 | 2015年8月 | 謝中元 | |
何燕剪紙藝術 | 嶺南美術出版社 | 2016年4月 | 謝中元 | |
嶺南文化書系·行花街 | 暨南大學出版社 | 2011年8月 | 謝中元(第一) | |
廣東地域文化傳承與研究 | 暨南大學出版社 | 2016年10月 | 謝中元(副主編) |
主要榮譽
2015年10月,根據全國大中城市社科聯工作會議主席團《關於表彰“全國先進社科組織”的決定》([2015]3號文)和《關於表彰“全國社科工作先進個人”的決定》([2015]4號文),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榮獲“全國先進社科組織”稱號,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戢鬥勇研究員榮獲“全國社科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2016年9月15日至16日,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永峰教授、龍舟隊主教練徐煊帶隊指導的我校男子大學生龍舟隊在2016天津海河國際龍舟賽暨首屆中華學子龍舟大賽中奪得500米第一名、5000米第二名、300米第三的優異戰績。
2016年9月24、25日,由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永峰教授、龍舟隊主教練徐煊帶隊指導的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龍舟隊在中華龍舟大賽(昆明·滇池站)中奪得青年男子組總成績亞軍、500米直道決賽亞軍、100米直道決賽季軍,200米直道決賽第四名的優異成績,創造了我校龍舟隊參加中華龍舟大賽的歷史最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