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寺(山西省臨汾市佛山寺)

佛山寺(山西省臨汾市佛山寺)

佛山寺,因主體建築有洞宇組成,又居武當後山而得名。清乾隆三十九年更名為佛山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山寺
  • 原名:後洞
  • 位於:翼城縣與沁水縣交界處
  • 海拔:1800餘米
  • 位置:陝西省臨汾市
周邊環境,佛山寺,佛山,歷史淵源,

周邊環境

佛山寺

四面環山,層巒疊嶂,森林茂密,果藥遍地,芳草淒淒,百卉吐香,自然風景優美,歷史文化悠久,是佛道合一的歷史文化名山。

佛山

俗稱佛爺山,因山勢雄偉高大,峰凌霄漢,光射鬥牛,遠遠望去形如一尊坐佛,山頂建有武當廟河佛山寺,且古時有道徒遁跡於此而得名,這裡向為僧道信徒修身養性之仙境,翼沁兩縣百姓朝山取水之聖地。

歷史淵源

佛山寺,據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記》載,興建該寺始於宋代,興盛於明代,但從塌毀的牆壁內發現曾以漢代空心磚作為填充物,可以推測早在2000餘年前佛山已建有寺廟。佛山寺的布局別具一格,登臨聳立於寺北的塔頂俯,整座廟宇儼然一朵盛開的梅花,寓意著“四時八序,天地全神”。四面建築向外凸出,象徵一年四季;南北各三孔窯洞,每洞代表兩月共十二個月;東西兩面各五孔窯洞,意即陰陽五行;四角凹進形成八個方位,呈“乾坎艮震離坤兌”。該寺集天地三界十方萬靈鎮宰於一院,釋儒道諸神龐大齊全,這種格局即便在全省也不多見。清雍正十一年,號稱“坐虎道人”的山主王正亨因寺前的武當廟宏大,後洞不但顯得低矮,且神像凋謝零落,不堪拜禮,便與諸徒四處募捐,不吝己財,整理洞宇,采裝聖像,使之煥然一新。清乾隆年間更名佛山寺後,名聲大振,每年四月初八廟會,翼城、沁水、浮山、曲沃、絳縣來此朝山取水的人絡繹不絕,盛況空前。尤其是沁水距山較近,來此朝拜的人數不少於翼城,多時達3000餘人。山雖屬翼城,翼城人讓沁水人先朝,沁水陶知縣曾作文答謝,勒石以銘,永昭千古。
1938年,侵華日軍曾駐紮於此,作為攻占翼城、沁水的制高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同年7月,中日兩軍在佛爺山腳下的東塢嶺展開激戰,日軍慘敗。佛山寺連同武當廟也毀於戰火,被亂石掩埋。多寶塔在原有地宮上修建,共五級,高24.8米,可攀登到四層,自上至下懸有“佛光普照”、“求心降己”、“萬善同歸”匾額。恢復後的佛山寺讓佛山更具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