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城南行三十里,鑒江之畔,有文化之鄉美譽的南安。坐落著一座五百多年歷史的古建築——佛子祠、冼太廟。建於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清朝光緒十七年(1818年)重修,保留了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乙未年農曆十月十二(2015年)按原貌重修,已歷兩百年,年久失修、破爛不堪、且堂內木樑受白蟻蛀蝕、結構險危,下水道淤塞,屋頂瓦片損毀,幾於倒塌。承蒙會主及各界仁人志士捐助,首事董理,民眾踴躍,集資三百餘萬元, 把殿宇重修,輝煌壯觀,史無前例。並添置廟外設施, 游新設宴, 梨園慶賀。民則安之, 神則樂之。它集我國的宗教、古建築、書法、雕刻、諸種文學藝術於一體,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旅遊價值。那便是化州公布的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子祠
- 歷史時間:五百多年歷史
- 重修時間:清朝光緒十七年(1818年)
- 最近重修:乙未年農曆十月十二慶典(2015年)
- 建築面積:五百多平方米
結構,歷史,
結構
佛子祠建築面積五百多平方米,面對集市,三門並開,左右兩側分別是觀音閣和冼太廟,後椅鑒江,如一條白練逶迤繚繞,滋潤著南安大地。“佛子祠”門額大字乃清末粵西著名的書法家陳壽庚題寫,字型沉鬱、大方,敦實而不乏氣度;冼太廟正門兩旁鐫刻著一副楹聯——佐夫從王婦兼臣道,將兵蕩寇女立男功。廟內正殿供奉佛子真君,左殿為巾幗英雄冼太夫人座殿,右殿為觀音鹺殿,祠內大大小小六、七十個木雕神像,選材上乘,雕刻精細,各具形態,態儀大方戚嚴。全祠廟分六間四門,呈三進布局,平房宮殿式,結構篤實,高十二三米,紅牆綠瓦。大門入口前廳有木浮雕圖案屏風,上為中廳,再上為後殿。中廳是涼亭式,通風透光。脊樑上主體以紅糖、桐油、石灰、石膏、白土泥混和為料,塑有風火鑊耳,鳳頭雀尾,雙龍戲珠,雙鳳朝陽,金魚吐水,駁虎花藍等。中座天井東、西邊牆壁端,塑有“武松打虎"、“孫悟空大鬧天宮”、“哪咤鬧東海"、“二十八宿"等。牆壁間層有“二十四孝"、“麟吐玉書",以及各種花鳥蟲魚等圖案,可謂古色古香。祠廟內杵、擔、枕木選用赤黎木,枕木刻立體獅子、鰲魚、龍鳳作墊木,梁身雕有彩帶繡球花紋等。正殿東西兩邊,豎有“迴避”、“肅靜”、“蘭桂”、“騰芳”、“名宦”、“鄉賢"等執示碑及彩旗、銅鑼。左邊有大銅鐘、大皮鼓。祠廟內還有化財寶爐一個,生鐵鑄成,高1.2米,長1.2米,競0.5米,爐肚高O.4米,爐四腳為龍盤虎爪,爐身鑄有方圓譜子圖案花紋彌足珍貴。大殿涼亭橫擔上,懸掛著大型匾額三、四十塊,均為書法名家墨跡,反映了上院李氏的歷史繁衍淵源,對研究上院李氏文化起到了十分重大的用。
歷史
據歷史記載,佛子祠是從江西臨江府喬遷來的。欲說其詳,就不得不提當地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澈公打廟。澈公是尊稱,本姓李,名澈,廣東化州上院李氏七世祖李澈也。明代憲宗年間丙子舉人,後升任江西臨江府通判。為官公正廉明,剛直不阿,濟弱扶危,興利除弊,深得百姓愛藏。在臨江履職期間,他發現當地的一間寺廟——佛子寺佛法顛倒,藏姦殺人,無惡不作。為正法紀,澈公帶領兵士直搗佛窩,嚴懲不貸寺內衣冠禽獸。鋤奸除惡,還寺廟以清靜之所。明憲宗御書表揚“黎民救星”、“文武名宦”。當地人民感其恩,譽李澈為“青天直臣”並“崇記鄉賢”。當他任滿歸里時,佛子等眾神託夢追隨。澈公依夢把眾神的雕像帶回南安後在自己的書房建祠堂以祀,這就是佛子祠的來歷。現廟祠內,還鑲嵌有始建碑記一塊,碑文上刻“明弘治元年李澈立”。同巾幗英雄冼太夫人一樣,澈公成為當地人民心目中的“神”,在廟祠內,設有澈公神位,供人敬拜。歷史告訴我們,只要有功於人民的人,人民是會永遠紀念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