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廳故城(俗稱周至老縣城)位於秦嶺南北分界嶺以南,太白山東嶺下龍洞灣5公里處古儻駱道的一側,距今周至縣城約107公里,海拔高度1737.2米,此處四面環山,湑水河從城北側流經。
佛坪廳故城為清道光五年(1825)同知景梁曾始建,民國二年(1913)改為縣治,民國十四年(1925)遭遇匪患,民國十五年(1926)縣治遷至今佛坪縣址,之後故城逐漸廢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坪廳故城
- 海拔高度:1737.2米
歷史,現況,遺存,保護,
歷史
佛坪廳故城(俗稱老縣城)位於陝西省周至縣厚畛子鄉老縣城村,海拔1800米,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250米,是清代廳城遺址。佛坪廳設立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屬漢中府。設立初期,呈現繁榮景象,轄區內人口最多近3萬人。但因20世紀初土匪肆虐,民國十五年,廳治遷至現今的佛坪縣址。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轉移,匪患猖獗,居民逃徙,建築失修,道路漸阻,曾繁華一時的佛坪廳城被湮沒在幽谷老林之中而鮮為人知。
現況
故城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長,南北窄,周長1197.2米。城牆為三七灰土夯築而成,內外均壘砌自然毛石,基寬6米,頂寬3米,高6.1米,是目前古城中保存最完整、最雄偉的建築。城牆東、西、南三面現各有一磚砌城門:西門“豐樂門”、東門“景陽門”、南門“延薰門”,城門上原有譙樓,今已不存。北門未建成就已廢棄。城中一條東西向主街道將整個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側為官署區和官辦機構,南側為商業和住宅區;原城內有文廟、監獄、馬王廟、榮聚站等,現完整建築僅存榮聚站一處,已在原基址上照舊重修,大部分建築被破壞殆盡,僅存基址於民房下或耕地中,故城建築部分柱礎暴露在田野中,有的柱礎被當地居民建房所用。當前城內居住著九戶村民,被稱為“九戶人家一座城”。
遺存
現狀遺存年代大致為清道光初年至1926年,包括有城牆、城門、衙署遺址、榮聚站、文廟遺址、城隍廟遺址、佛爺廟遺址、八角形佛塔(通體以漢白玉石料雕鑿而成),散存文物有白石柱礎150個,白石雕花門墩10對,白石獅一對,白石雕三龍戲珠神道石刻兩塊,白石碑12通,雕像7尊,白條石和建築部件多塊以及城內外原道路系統、水系和地下埋藏物等未知遺存。遺址較完整地保留了19世紀二十年代清代晚期中國北方山區廳城的規模、形制。城牆保存較完好,城內建築布局均通過統一安排,各種機構齊全,反映出不同類型建築在平面布局,建築構造,外觀形式等方面的特點,是集中展現該地區建築物面貌的珍貴遺存,也是清代廳城建設的重要實例,對於清代晚期中國北方山區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城市史、建築史、科技史、藝術史等領域以及考古學、生態學、人類學等學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老縣城遺址處在秦嶺山脈的谷地之中,使得遺址受到了氣候特徵、生態環境的巨大影響,自然風蝕、雨侵、水融、溫差等成為對遺址造成破壞的最主要因素。周至縣佛坪廳舊城文管所所長田清梅說,廳城中絕大多數建築物的屋頂均已不存,僅存基址,大多數基址已無法辨認平面布局與外觀形態,少數建築基址殘留條石基礎、柱礎等構件。城牆牆體、城門等遺址均存有深度、寬度不等、方向不一的裂縫,城牆也存在斷裂、崩塌現象。所有廳城遺址表面、遺存碑石、雕刻都存在嚴重的消蝕現象。建築遺址中木結構梁架失穩、傾斜。遺址表面表皮有剝落。
保護
佛坪廳故城於1996年被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於2003年被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