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唐 白居易 《如信大師功德幢記》 幢高若干尺,圜若干尺,六隅七層,上覆下承。佛儀在上,經呪在中,記贊在下。皆師所囑果,門人奉遺志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儀
- 拼音:fó yí
- 典故:唐白居易 《如信大師功德幢記》
- 解釋:相見的禮儀
詞目,名稱,拼音,佛的“四威儀”,具體解釋,
詞目
名稱
佛儀
拼音
fó yí
佛的“四威儀”
行——行如風——飄然來去;
住——住如松——自然挺拔;
坐——坐如鐘——巍巍不動;
臥——臥如弓——右肋而臥。
具體解釋
佛教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是說行住坐臥之間都要合乎威儀,如: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總之,在佛門裡,吃飯、穿衣、走路、會客,乃至開會、訪友、探病都有一定的禮儀。例如:有人批評某一個人吃飯沒有吃相,走路沒有走路的樣子,甚至坐沒坐相,站沒站相,這就是沒有生活的行儀;有的人衣冠不整,這就是沒有合乎穿的禮儀;有的人談吐庸俗,這就是沒有語言的禮儀。所以在佛門中說,語默動靜安詳,一切合宜,這就是禮儀。
現在的禮儀也不只是古禮而已,譬如電話有電話的禮儀,接機有接機的禮儀,旅 游有旅遊的禮儀,乃至交通有交通的規則,那也是禮儀。因此,這裡所說的禮儀,是從衣、食、住、行、人際往來約略談之。其實,禮,存乎一心,只要行之有據,都是禮儀。
一、相見的禮儀
人是群居的動物,在家庭里有父母兄弟,學校里有老師同學,機關里有長官同事,街道上人和人摩肩擦踵。所以,每個人不管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和很多人相見、來往。那么,我們與人相見時,應該具備什麼儀禮,才不失禮貌,不失風度呢?
1?初次相見
應互通姓名,或遞名片,依其身分鞠躬或頷首或握手或合掌。由他人介紹相見時,經介紹人說明彼此姓名後,相互頷首或握手或合掌為禮。
介紹時,依左列次序行之:
介紹職位低者於職位高者。
介紹男眾於女眾。
介紹年少者於年長者。
被介紹者如有二人以上,應先介紹職位高者或年長者,後及職位低者或年少者。
1?一般相見
子女見父母、學生見師長、晚輩見尊長、信眾見僧眾、同參道友相見等,應按行輩或職銜分別稱呼。
一般直系親屬的稱呼
直系: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親。 旁系:高伯祖父母、曾伯祖父母、伯祖父母、伯父母;高叔祖、曾叔祖、叔祖父、叔父、嬸母;姑婆祖、姑婆、姑母。
平輩:堂兄弟、堂姊妹。
晚輩:侄子、侄女、侄孫。
對外親戚朋友一般的稱呼
母直系:外高祖、外祖父母、舅父母、姨父母。
母旁系:外高伯祖、外曾伯祖、外伯公、外舅父母;外高叔祖、外曾叔祖、外叔公、叔父母;姨婆祖、姨婆、姨母。
平輩:表兄弟、表姊妹。
晚輩:甥、甥女、甥孫。 自稱:對外祖父母外孫(女)對舅父母、姨父母外甥(女)對妻之兄弟內兄弟對妻姊妹丈夫襟兄弟
稱人雙親:令堂、令尊。
自稱:家父、家母。
不明身分者:令親。
佛教中,信眾、僧眾的稱呼(詳見第參篇寺院巡禮 佛門稱謂)
長者入室,起立致敬。
同輩入室,相互合掌。
一般常常見面的親朋好友,即使見了面也要有話說,彼此才不會生疏。譬如每天早上起來和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兒女見面,出門到了公司機關,和同事、長官、部下見面,都應該要有三句話,不要面無表情,一句話也不說就離開了。現在,我們的民生富饒,生活水準提高,更要有高水平的相處之道,所以今天我們提倡人和人見面,要有三句好話。
有時候好朋友幾天不見、幾個月不見,現在相逢了,都應該要寒暄問好"近來好嗎?"、"近來得意嗎?"雖然只是隻字詞組,別人聽起來也覺得很歡喜。
和他人相見交談的時候,一定要面帶笑容,而且態度要親切,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二、說話的禮儀
人與人相處,說話實在是一大藝術。當你要向人表達意思時,除了文字、肢體動作外,說話也是一種傳達工具。但是說話不當、不得體,也容易在語言上傷害別人,造成人我相處的不和諧。因此,如何說話、說話的場合、分寸的拿捏,都是不容忽視的說話禮儀。
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口角皆因"說話"而起,在《讀者文摘》上,有一則"話如衣冠""說話就像穿衣,有時一本正經,有時輕鬆隨便,例如:
求職信或讀者投書這是穿黑禮服打領結的語言。
有些比較隨便的語言是穿較為舒適但依然講究的西裝。
晚上和周末與密友談話使用的語言則是穿牛仔褲、運動衫的語言。 隨口說出全不用合語法的話,使大家更親密這是穿睡衣和披頭散髮的語言。
夫婦間閒談,嘆息和咕噥是最不自覺、坦白和原始的語言。"如果"話"與"冠"沒有配合好,自然就起誤會了。怪不得古德要說,縱然周知天下事,不知進退,總是愚人。在念佛堂里,常聽到兩句警策的話:"多念一句佛,少說一句話。"在禪堂里,不但不可講話,連動念都不行,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語言本來是溝通感情,傳達意思的工具,但在一個修行者,語言過多並不好,因為不少的煩惱是非,都是由於閒談雜話而來。
禪宗對語言的看法是,你道即是非;維摩居士的一默似春雷。我國教育,一向也是身教重於言教,一個喋喋不休的人,社會並不看重於他。
我們經常遇到一些好講話的人,一知半解,胡天胡地的亂說,給你沒有不聽的自由,其苦真叫人難以忍耐。相傳蘇格拉底善於演說,以如何講話教人,每月學費十元。一天,一位青年前來請其教導演說,並說明演說如何重要云云,蘇格拉底等他說了半天以後,向他要兩倍學費,青年問為什麼,蘇格拉底說:"因為我除了教你講話以外,還要教你如何不講話。"這是給好嚕囌的人一個很好的教誡。
過去曾參觀幾處佛教勝會,一進道場,給人沒有一點莊嚴肅穆之感。三個一群,五個一堆,談天說地,語笑喧譁,這不像佛教的聚會,這像早晨的市場。佛教道場,應該肅靜;佛教聚會,更應該肅靜。曾有人告訴我說,他有一次參觀法國,法國本是個浪漫之國,但一進教堂,雖童子,也正身端坐,沉默不語,他曾嘆曰:浪漫的法國人,能將法國治得列為強國,從教堂里才可看出箇中原因。
一個國家的興盛,自有支持興盛的精神;一個團體的成就,自有使其成就的紀律。東晉時候,名士習鑿齒,本是帶著一種不友好的態度去拜訪大家稱道的道安法師,道安法師在戰亂中幾次播遷,住在檀溪寺,習鑿齒在檀溪寺住了數日以後,寫了一封信報告宰相謝安道:"來此見釋道安,故是遠勝,非常道士。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技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乃是從來所未見。"
"師徒肅肅",就是沉默誠敬,為什麼今日道場法會,僧俗弟子一定要用講話來表示熱鬧呢?沈默可以啟發智慧型,肅靜才能變換氣質。因此,佛教的聚會,大家不要講話,在靜默之中,身心才會擴展,人格才會升華。否則,大家把道場看作茶館,看作聯誼中心,喋喋不休,大講特講,豈不把佛教講翻! 自古就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明訓,講話確是一門藝術,雖不是要每個人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應對得體,如果能在責備的話裡帶撫慰,批評的話裡帶讚揚,訓誡的話裡帶推崇,命令的話里含扶掖,抱著如此誠懇和平易的心境講話,一定會到處有人緣。
佛教中,說話是一種很切實際的修行,菩薩度人常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引人進入佛法大海。其中,愛語正是懂得說話的技巧,能令聽者心情愉快,充滿喜樂;相對的,若口出惡言、妄語,卻是引起是非煩惱的來源。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平時應多說智慧型的語言、慈悲的語言、喜悅的語言,並應注意說話的禮儀。茲將其要點敘述如下:
說話要誠懇莊敬。
說話不可主觀武斷、強詞奪理。
談話中,即使自己所言為對方所接受,亦不可滔滔不絕講個不停,以免妨礙他人發言的機會;如與對方意見相左,要機智的轉變話題,幽默地彌補爭端與氣氛。
與人來往,要說不同的佛法,也就是說應眾生不同的根機,不說對方不喜歡聽的話。
說話要說正派的話、善良的話、中肯的話,"說話"主要是要讓對方知道我心裡是怎么想法,以方便溝通,所以譁眾取寵、舉止輕慢、危言聳聽、信口開河的話,儘量不說。
要用心聆聽別人講話的內容,不要光是發表個人的意見。
要尊重對方,不可一直講敘過去的人事。
於他人講話時,不可率性插嘴。
言談舉止太過做作,故弄玄虛,或言詞抽象,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故講話表達
要簡單明了。
口氣緩和真誠不急躁,言詞扼要,不拖泥帶水。
主管彼此對談時,不宜在旁搶著講話,或言論講得比主管還長。
與人交談時,對方在表達意見,不可邊聽邊做事或邊看報紙,可縮短講話時間 ,但不可顯得不耐煩。
與多數人在一起,不可專與一、二人談話,並避免以方言交談。
當對方有所要求而自己辦不到時,若要拒絕,必須以委婉的態度說明原由,切莫語氣嚴峻,毫無通融的餘地,容易令人難堪而反目成仇。
不可攻訐他人短處,誇大自己的長處。
和人談話,要講正事,談正題,不要常常偏離主題,自我宣傳。
不可說或問對方難以回答的事。
尋求他人的優點,避免談及缺點,並給予適當而誠懇的讚美。
應避免談及他人的隱私,或攻訐他人的私生活。
談話中,避免有倦怠的神情,如"打呵欠"、"屢屢看錶"等。
說話時要面帶微笑、謙和有禮、態度親切。
只要是善事、好事,就該勇於在大眾面前發表。
重承諾。人無信不立,能守信的人,別人才會放心和他相處。
盛怒之時不輕易發言,以免傷害別人,造成摩擦。
已聽過的事,又聽別人談起,仍應耐心聽,不可顯出不耐煩之態。
參加談話或討論,要能適時發表意見,但不可說得太長而令人討厭。
與人談話要正視對方,不可左顧右盼。
談話時,不宜拉住對方的衣袖或手臂,或附耳講話。 談話切忌以諷刺、取笑、毀謗或打擊別人為樂。
對方的話尚未告一段落,不可打斷搶說,如須先說,則要請對方原諒。
談話時,音聲、速度適中,並應將內容說清楚,講明白。
言談中,不可與人爭執衝突,以免產生煩惱。
談話中常予人讚美、肯定。
過去叢林大眾,彼此相處有一套語言,如"請您老開示"、"請您老慈悲原諒"、"感謝您老提拔"、"後學初參,請您多多開示"、"歡迎法座光臨,在此接駕了"、"打擾您了,非常對不起"、"我能為您服務什麼嗎?""感謝您老給我學習的機?quot;、"您老法相莊嚴"、"常住道場好清淨,您老好威儀"、"特地前來親近學習"、"大眾慈悲"、"學人饒舌"、"弟子慚愧",所以叢林大眾再多人住在一起,因有一套叢林參學語言,故大家能相安無事。
三、電話的禮儀
隨著社會轉型,人際往來頻繁,"電話"已成為現代人聯絡、溝通的重要管道。但是,有的人往往在接聽電話時,一聽到不喜、不悅、不順的語氣或事情時,就會摜電話,絲毫不考慮這一摜,把功德、人緣、善因、好感都摜掉了,因此,如何善用"電話"以成功的拓展人際關係,甚至開創事業,這也是生活於現代社會的人們必須學習的。使用電話的禮儀,條列如下:
電話鈴響,要儘快拿起話筒;聽到對方聲音,應先報上自己的姓名或機關名稱,並禮貌性的問候"您好"或"您早"等。
如果電話響過三聲才接,要說:"對不起,讓您久等。"
欲了解對方的身分,應禮貌的問:"請問您是那一位?"
通話中,遇有聽不清楚時,應說:"對不起,聽不清楚,可否請您再說一次,謝謝。"
通話中,遇有急事,應說:"對不起,臨時有急事,我會再跟您聯絡。"
轉接電話,應問清對方所說的話,再將電話轉給另一方,如此,可減輕對方因電話轉接而不斷重複相同的內容。
接聽電話,如果沒有徵求受話人的同意,最好不要回答"在"或"不在",只要說"請稍等一下"即可。
電話中雖看不到對方的表情,但仍必須保持面帶微笑,同時講電話的聲音要清晰、平和,語調要誠懇、謙虛。
電話中,詢問受話人在不在時,應先說出自己的姓名。
當受話者外出時,應請留言,記下對方的姓名、電話、是否回話等,或聽明轉告。
受別人之託傳達重要事件時,應主動說出自己的姓名。
辦公時間內,避免打私人電話。
借用他人電話,應先徵得對方同意,使用後應向對方道謝。
使用電話以三分鐘為限,不可以在電話中聊天,或交談過久,以免占用線路。
受話完畢,打電話的一方應等對方掛電話後,方可輕輕掛下話筒。如果打電話的一方是長輩,則應由長輩先掛下電話。
使用電話,聲音不宜過高,以不干擾別人為原則。
在會議、法會中,應將行動電話關機,以免干擾他人。
打電話時,應說明己方姓名,如撥錯號碼,宜表示歉意。
四、共處的禮儀
世間萬法皆由眾緣和合而成。人活著不可能單獨存在,必須仰賴社會大眾、親人眷屬的共同成就。所以每個人不論走到那裡,總離不開人群,每天都會和很多人來往、接觸。我們應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對待別人,才能獲得人際關係的和諧呢?
不嫉不疑:有一首偈語說:"山也空來水也空,隨緣變現體無窮,青山綠水依舊在,為人疑嫉難兼容。"我們和大眾相處,最怕的是彼此相互嫉妒、懷疑。疑心,會造成分裂;嫉妒、瞋恨心,也會形成人際的衝突。因此,人我之間如果能夠不嫉不疑,你喜歡我,我信任你,自然能彼此融洽。
不打不鬥:俗話說:"做人要爭氣,但不要鬥氣。"人我之間,不要用心思打擊別人,用言語打擊別人,用種種方法打擊別人,也就是不要和人鬥爭、鬥氣。 不欺不凌:我們和別人相處,不要仗勢欺人,不要處處想要凌駕他人,一個人能夠與人和平相處,與人為善,必能受到大家的敬重。如果人人都能對人不欺不凌,社會必然安定、祥和。
不妄不騙:和別人相處,不妄語,不欺騙。信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沒有信用的話,你一次說謊、二次說謊,常常妄語,你再有辦法,人家也不喜歡的。做人不但要守信用,不妄語,還要不騙人,不要用詐術欺騙別人,掠取利益。因此,不妄不騙是人我和諧的要件。
彼此尊重:有一天,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在開會,眼睛、鼻子、嘴巴都認為眉毛最沒有用,怎么可以高高在上?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說得眉毛招架不住,只好自願移到下面來。但是不管移到眼睛、鼻子或嘴巴的下面,都不成人形,最後只好還是讓眉毛高居上位。所以人與人之間要彼此尊重,才能互相幫助,互得利益。
互相幫助:有一個趣談指出天堂和地獄的不同:地獄的人吃飯用的筷子有三尺長,夾了菜還來不及送到自己嘴裡,便給鄰座的人搶去吃了,因此便互相責怪對方。天堂里的人吃飯用的筷子也是三尺長,不過他們夾了菜以後是互相送給對方吃,對方也是如此。由於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友愛,因此,天堂里永遠充滿和諧、快樂的氣氛。
謙恭下意:社會上人與人交往,謙虛恭敬很重要。有人說:世界宇宙有多高?五呎高,五呎高的宇宙要能容納我們這六呎之軀,所以我們必須要低一點頭。因此,謙恭下意才能獲得朋友。
知次第坐:我們進退動靜,一定要知道誰比我們長?誰比我們大?誰比我們高?要禮讓他,要知道尊卑次第,應該知道自己的座處在那裡。你的地位很高,讓晚輩、部屬坐到前面也不行;你的地位很低,搶到前面去坐,也不合禮節。所以進退的分寸要能拿捏得宜。
要之,與人相處的藝術,最好的方法不外跳"探戈",對方進時,我們就要退;我們前進時,對方就要後退。當進則進,當退則退,能有此共識,必能相處融洽。
五、待客的禮儀
一個優秀的人,必具有大眾性、社會性,肯與人接觸,幫人解決問題、困難,並從尊重溝通中,與訪客建立友誼,令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這也就是待客之道。待客的禮儀如下:
會客時,對於來訪的客人名字要注意聽,要與每一個人寒暄,不可只招呼一個人,也不要自我賣弄宣傳,要懂得謙虛客氣。 對初來訪客須先問好,請至客廳上茶後,了解訪客的來意。
添茶要適量,尊重客人的意願,接受人家的婉拒,才能賓主盡歡。
穿著整齊端莊。
語氣溫和,談吐幽默。
親切微笑。
舉止安詳。
態度要親切、隨和、友愛、招呼,不令訪客有拘束不安之感。
應慈悲、熱情、主動、耐煩接待招呼客人。
記住訪客的姓名、特性、嗜好,真心為他服務。
讚美鼓勵,讓來訪者賓至如歸。
能與客人談說佛法,使他們認識佛教,讓他們感受到法喜,獲得法益。
談話內容應為訪客所關心、熟悉者。
言談中,不可自贊毀他,不可兩舌,論人是非。
依訪客的需要提供協助,如食宿、交通、參觀、訪問等。
如有先後兩批客人來訪,應一視同仁,不可冷落一方;彼此若互不相識,應適時為他們互相介紹。
留客用餐,夾菜、添食要適量,尊重客人的意願。
了解客人,與之溝通。
訪客離去時,得以佛書、念珠等法物與客結緣。
待客之道又可分為三類:
屬於親友的客人:要尊重他,禮遇他,要讓他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屬於有關係的客人:例如工商、記者、警察等,要給予善意接待,儘快解決問 題。
屬於臨時的客人:偶然的訪問,可因人、因時、因事而定,但總要給人歡喜,給人滿意。
總而言之,"相"上雖有差別,待客的誠心是不變的。
六、訪友的禮儀
世間上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朋友相交,貴在彼此相互幫忙,相互協助。因此,平常就要建立良好的友誼關係。於是,"訪友"成為日常社交生活中重要的一環,愉快而得體的拜訪朋友,有助於人際溝通,並促進友誼長存。
拜訪朋友應注意如下的禮儀:
拜訪前須先約定時間,並準時守信。(以不干擾對方家居生活為原則,凡公務,應約定辦公時間及地點見面。)
不宜選擇周末或例假日前往拜訪,除非朋友已作表示。
不宜利用清晨、夜晚或用餐時間前往拜訪。
拜訪時,應準時抵達,為防交通擁擠阻塞,應提前出發。
如因故不克前往拜訪,應實時通知致歉,取消約會。
拜訪時,略微寒暄後,即應簡要說明來意。
依主人的邀請入座,但應避免坐主位。
倘有其它客人或其家屬,應與他們招呼後再就座。
如系業務拜訪,談話內容要點應實時記錄備查。
倘若主人因另有要務或急於離開而有所示意時,應即告別,不宜拖泥帶水,站立續談。
告別時,禮貌上主人僅送到辦公室或家門口,拜訪者如見主人刻意相送,應請主人留步。
拜訪時,若女主人曾出來打招呼或奉茶,辭退時,勿忘問候女主人。
七、職業道德的規範
佛教講"諸法因緣生",世間上一切事物都必須靠眾緣和合才能成就。因此,一個人不管就業或創業,不管身為老闆或員工,都必須靠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奮鬥,彼此各守本份,各盡所能,才能共同成就。同行之間,也應該"同舟共濟",而非"同行相忌",如此社會才能繁榮、發展。因此,每個工作者都應該認識並共同遵守職業道德:
重視工作倫理,服從領導。
對上司交付的任務欣然接受,並馬上處理,隨時提出報告。
對於自己身負的任務,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才能執行無誤。
奉公守法,敬業樂群;固守崗位,勤奮工作。
不假公濟私,不諉過塞責;不浪費公物,不徇私圖利。
不因循茍且,不圖謀利益,不壓迫屬下,不打壓同行。
不搶人功勞,不越級報告,不越俎代庖。
有關工作的資料,必須準確,尤其現在是信息的時代,講究統計資料,對於數據資料尤須精確。
保守公司業務機密,不關說,不接受饋贈。
發揮敬業精神,不斷充實專業知識。
向上級長官報告,或對部屬說明時,必須簡明扼要,透徹明了,不嚕囌累贅,令人生厭。
工作上蒐集各種資料與實例,須客觀分析,深入比較。
有任何建議時,必須具體不空洞。
遵守職業道德,與同業之間不作惡性競爭,不互相傾軋,不互相挖角,不可見不得人好,不存同歸於盡的心態。
工作主動勤奮,提升工作效率,注意服務品質,時時抱持"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工作信念,而不以"磨人為樂"。
上下班不遲到,不早退。
上班時,不在辦公室吃零食、聊天、睡覺、看書報雜誌或處理私事等。
不在工作上宣洩個人的情緒,不發牢騷,不發怨言,不暗中批評同事。
上下坦誠交流,彼此融和尊重。
離職時,必須向人事單位辦理離職手續,並依規定辦妥移交。切勿帶走公物或業務機密,要保持應有的風度與禮貌。
八、書信的禮儀
科技文明日新月異,人際間的溝通透過電話、電報或傳真機的傳送,既方便又快捷,書信的往來彷佛有被這些新興科技產物取代的趨勢。然而,事實上,書信並未隨著文明的演進而被淘汰,因為任何大小事情均可藉由書信來表達,無論是否同住,都可利用書信連繫,許多不便直接陳述的事情,利用書信表達,將較為婉轉妥切,因此書信的效用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價值。
寫信的目的在敘事達意,因此,行文要切合格式,措辭用字宜力求簡練明晰,尤應了解套用語句及應酬語的含義,使字裡行間自然流露出真摯的情感。本篇就書信的結構、書寫要領、書信的折法和信封的書寫等基本常識及應注意事項,一一說明。
1?書信的結構及書寫要領
書信的結構包括三個部分:前文、正文、後文。
前文:包括稱謂語、提稱語、啟事敬辭、起首應酬話。
稱謂語:寄信人在書信的開端對受信人的稱呼,即為稱謂語。稱謂語要切合收信人與寄信人雙方的關係,是信函中最重要的地方,既不可省,更不能錯用。如"父親大人"、"意公吾師"。
提稱語:緊接在稱謂語下,是表示對受信人的禮貌,以及請求查閱的意思,又稱敬稱語或知照敬辭。如"膝下"、"尊前"。
啟事敬辭:緊接在提稱語下,作為正文的發語辭。現多不用。如"敬稟者"、"敬啟者"。
起首應酬語:應切合受信人與寄信人之間的關係及情景,表現出真摯的情感,恰當生動。如"叩別慈顏,時保孺慕"。
正文:是書信的主旨所在,不能輕忽草率,凡敘事、論理、說情,必須文字通順,層次分明,具體扼要地將自己的感情、思想、意見表達與對方知悉,才算達到了寫信的目的。若信件內容含糊其辭,不知所云,則易讓人發生誤解。
後文:包括結尾應酬語、結尾敬辭、署名、署名之敬辭、日期等。 結尾應酬語:這是書信結尾的應酬話,不外含有候覆、盼禱、致歉、保重之類的話。套用這些語句時,應適合受信人與寄信人之間的關係。運用得宜,可增添書信的力量,不當套用,不免貽笑大方。
結尾敬辭:作為結束上文的敬辭。結尾敬辭可分為兩部分,一為敬語,如"肅此"、"謹此"、"端此"、"草此"之類,敬語如用來申訴自己的情意,對信中已表示過的事作個綜合收尾時,稱為"申悃語",如用以請對方收鑒,與申悃語具有連帶關係,並可連起來用的敬語則稱?quot;請鑒語"。一為請安語,如對父母,用"敬請 福安"、"跪請 金安";對親友長輩或長官,用"敬請 崇安"、"祇請 鈞安",對師長,用"敬請 道安"、"敬叩 鐸安";對平輩,用"順頌 時祺"、"祇頌 台安"等。
署名:書信在正文寫完之後,必須在左方下端簽署寄信人的姓名。在信末具名時,一般對家屬及至親好友,只寫名不寫姓,對普通朋友應寫姓名。署名的右上角要加上自己和受信人關係的稱謂,這個稱謂必須和起首的稱謂相呼應,如對父母,用"兒","女",對長輩用"晚",對平輩用"弟"、"
妹",對晚輩兒女用"父"、"母"、"愚"等。
署名下敬辭:在署名下須再加敬辭,如對尊長,用"頂禮"、"敬稟";對長官用"敬呈"、"敬上";對老師用"敬叩"、"敬上";對平輩用"敬啟"、"謹啟"、"謹上"、"合十";對晚輩用"手書"、"手啟"、"手泐"。
日期:在署名敬辭的右下方用略小的字型寫下寫信的日期,以表示書信的時效。一般僅寫月日,有時年月日可全寫,甚至加上時間。遇有節氣或特殊日子時,亦可加寫,如"端午節"、"中秋節前一?quot;。
附候語或補述語:在書信末尾另行補註,除非事實上的需要,否則宜避免之。對於內文未述及而必須補充的事情,可在署名之後,另起一行書寫,稱為"補述語"。"附候語"則是附筆問候的意思,也要另起一行書寫。
1?書寫信封應注意事項
字型:應力求工整,絕不可潦草,尤其寫給尊長,最好用正楷書寫。
地址:受信人地址及寄信地址均應書寫清楚,不可省略,尤其寄掛號信及限時專送時,寄信人應將地址、姓名詳細寫明,以備無人收信時退回,避免誤事。
姓名:受信人姓名應寫在信封上長方形框格內,首字不可低於受信人地址的首字。寄信人姓名亦應寫明,尤其是寄掛號信及限時專送信件。不過一般平郵信件多將其簡略化,只寫姓。
受信人稱呼:書寫受信人稱呼,佛教徒可寫"居士"、"大德",亦可視受信人的身份而定,如"同學"、"老師"、"法師"、"師父"等,然對於政府官員及具有相當社會地位的人則應把受信人的官銜及職稱與姓名一併寫出。
收啟字:收啟字因受信人與寄信人之間的關係不同而有所分別。對尊親屬如祖父母、父母可以用"安啟",對有官銜者可以用"勛啟",與大德通信應寫"慈展"、"尊啟"、"道啟"等,對老師可以用"道啟",對長輩可以用"賜啟",對尊長及長官可以用"鈞啟",對平輩則用"大啟"、"台啟"、"惠啟",對於晚輩可以用"台展"、"台覽"、"收啟"、"親展"或"啟",如屬機密性書信,不願別人窺看的,則可用"親啟"、"親鈞啟",或"密啟"。然而寄明信片時,則無開啟的動作,所以對受信人只能用"台收"、"收"。
郵票:郵票的黏貼並無定則,不過郵票和圖案多為我國的風光寶物、先哲名賢、名畫典故,應將其正貼,若是貼倒或貼歪,還是不妥。
封緘字:在寄信人的署名下則用"緘"或"寄"字,對長輩用"謹?quot;、"謹寄"。如果寄明信片時,由於沒有封閉(緘)的動作,所以只能用"寄"。
托人帶信:在信封長方框外右側寫"敬請"或"敬煩",然後空一字,寫出"吉便帶交"或"轉交"、"轉致"、"轉陳"、"轉呈"、"攜交"、"面呈"、"面陳"、"面致"等字樣。在長方框外左下角寫"○○○拜託"、"○○○敬托"等字樣,並附月日。
若在"敬煩"或"敬請"字上加注寄交者的姓名及稱呼,其首字不得低於受信者姓名首字。
請對方送信人帶回的信:在信封長方框右側寫"藉復"或"藉陳","回文"、"回陳"等字樣。在長方框外左下角寫"名內具",受信人是尊長時則改作"名內肅"。
1?折信法
過去對於信紙的折法十分考究,現在則比較不重視,但仍應把信摺疊整齊,放入信封時,使稱謂語在上方,靠向封口,當受信人啟封時,可以先看到稱呼他的稱謂語。
附對佛教人士尺牘稱謂表
┌──┬───────┬────────┬────────┐
│稱別│ 開首(任用) │ 結尾(任用) │ 自署(任用) │
├──┼───────┼────────┼────────┤
│ 對 │某公大德仁座 │ 敬請 慈安 │ 後學某某跪白 │
│ 長 │某公大和尚慈鑒 │ 恭請 尊安 │晚某某和南謹上 │
│ 輩 │某公大法師尊鑒 │祇頌 得大自在 │ 弟子某某頂禮 │
│ │某公長老佛眼 │ 跪頌 慈安 │ 晚學某某拜稟 │
│ │某公法師講席 │恭祝 福慧無量 │ 侍學某某拜啟 │
│ │ │ │ 學人某某作禮 │
├──┼───────┼────────┼────────┤
│ 對 │ 某某師兄慧鑒 │ 順頌 淨樂 │ 弟某某合十 │
│ 平 │ 某某道兄淨鑒 │ 即請 禪安 │ 小弟某某謹啟 │
│ 輩 │ 某某我兄道鑒 │ 即頌 法喜 │慚愧弟某某謹白 │
│ │ │ │ │
├──┼───────┼────────┼────────┤
│ 對 │某某法師慧鑒 │ 敬頌 道綏 │ 學者某某敬啟 │
│ 不 │某某大德淨覽 │ 祇請 慧安 │ 不慧某某和南 │
│ 明 │某某仁者蓮右 │ 謹頌 法安 │ 不學某某謹上 │
│ 平 │某某上人法鑒 │ 敬祝 智慧型圓滿 │ 學人某某頓道 │
│ 長 │某某和尚惠鑒 │ 肅叩 法喜無量 │ 末學某某謹白 │
│ 輩 │ │ │ │
└──┴───────┴────────┴────────┘
與大德通信,稱呼當尊之以"長老"。自稱"學人"、"弟子"、"學生"、"門徒"、"三寶弟子"皆可,信封面應寫"慈展"、"道啟"等字。
儘量尊稱大德字號,不全稱名諱,或以上下一字稱之。
若為在家眾,則尊稱為"居士"。
九、便條的禮儀
便條是簡便的字條,也可以說是一種變式的書信。
今之社交應酬,除套用電話、傳真、書信往來溝通外,很多時候必須親自走訪,當面商議決定。但抵達目的地後,並不一定能見到所要會見的人,對方或許因事外出,或許另有他事,短時間內不能會面,此時訪客又不便久候,只好留置名片,並在名片背面留言。
然而名片背面空間有限,雖簡明扼要,有時並無法表明必要的意思,所以可能就地取出任何一張可以寫字的紙條留言,以表達來訪目的,或擇時再會,此為便條的由來。
由於"便條"書寫簡便,已成為今人最常用的一種套用文,其撰寫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如下:
1?撰寫便條的方法
便條的書寫不同於書信,以簡明扼要為重。
"開頭應酬"、"啟事敬辭",甚至"稱謂及敬稱語"等,均可省略。但對交誼深厚及熟悉的親友,便條開始可寫"稱謂及敬稱語",或僅寫"稱謂",在稱謂下加冒號。
"正文",為便條書寫的目的所在,可直接敘述。
"文後應酬話"及"結尾敬辭",則看情形而定,如空間許可,最好一併寫上,以表尊重、謙虛。
"署名"、"日?quot;等應儘量齊備。對不熟悉的親友留置便條,文末如僅署名,無法表明自己的身份、職務、官銜,事實上也不便在便條紙上寫自己的職位官銜,此種情形,須同時留置印有職位官銜的名片,名片正面,名字的右上方寫自稱語,名字下方寫禮辭,名片左上方寫"敬陳○○先生台鑒"等語,注意"○○先生台鑒"須另起一行。
1?注意事項
對於新交或尊親長輩,若非不得已,儘量避免使用便條。
撰寫時,文字簡明扼要得體,字型不潦草,使人容易閱讀為要。
紙張不可太小,以免容易遺失而未傳到對方手中。
十、衣著的禮儀
衣服為蔽體之用,但求整齊清潔、簡單樸素,不求奢侈華麗。佛門有謂"衣單二斤半",即表示要懂得節儉、樸素。
《佛遺教經》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就是說,一個修行者應該以道德為衣,而不必汲汲於物質的追求,致為物慾所束縛。
佛陀曾教誡弟子,穿衣時應當念偈云:"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若著下裙,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若整衣束,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可見在佛門裡,連穿衣都是一種修行。但是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膩破爛的衣服,以表示有修行。因此,做一個佛教徒,對於如何穿衣,應該有所認識。
衣著應保持整齊、清潔、樸素。
穿著要合乎自己的年齡、身分。
衣服要裁剪合身、款式合時,並要配合季節、場合而穿,尤其要注意莊嚴、得體為要,切勿奇裝異服。
居家服為日常生活及就寢時所穿,以寬鬆為原則。
社交服乃參加喜慶宴會、社團活動、聯誼會議時所穿,以莊重大方為原則。
海青、縵衣等法服,僅於誦經、禮懺、寺院中穿著,平時宜收放保管於淨處,不可穿於街市中。
不可當眾赤身露體或更衣、整衣、脫襪。凡穿大衣及戴帽者,入室即應脫下。
出外不得穿著睡衣、拖鞋或妨害善良風俗的衣著。
參加典禮或重要集會對服裝有規定者,應從其規定。
十一、飲食的禮儀
"民以食為天",飲食有維持生命,長養色身的功能。佛教徒除了日常三餐外,還有滋養法身慧命的法食,是為充實人生的資糧。
一般人常因個人好惡而挑肥揀瘦,食不知味,佛教徒則應以感恩心受食。在佛門有所謂"吃飯三稱念"、"過堂五觀想"。
三稱念是:第一匙默念"願斷一切惡",第二匙默念"願修一切?quot;,第三匙默念"誓度一切眾"。
五觀想是:第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第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第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第四、正視良藥,為療形枯。第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進食時,要保持良好威儀,此外,還應注意飲食的禮儀:
食物講求衛生,餐具務須清潔。
長者未食及家人未到齊以前,不宜先食。
坐時腰背挺直,手臂平貼身體,勿張開雙臂,或把手肘撐放在桌上;雙腳應平放,不可翹腳、搖晃。
以自助餐方式進食時,應衡量自己的食量,勿取用過剩而造成浪費。
進食時,態度從容,儀態優雅,不可狼吞虎咽;口中含有食物時,不可高聲談 笑;食物尚未下咽,不可離座;與同座談話,聲音不可太高,並且不可揮動筷匙刀叉。
吃麵包(饅頭),宜撕成小塊,不可大口咬食。
喝湯時,不宜發出聲音,不宜吹氣令冷;使用餐具宜輕聲,勿使碰撞作響。
吃粥時,不得張口吸食作聲,當徐徐食之。
挾菜應使用公筷母匙,並以靠近自己面前者取用,勿在盤中任意翻揀,尤其不可從盛菜盤碗中直接挾送入口中,應先送進自己的碗中,再慢慢食用。
與長輩一起進餐,注意用餐速度勿太快或太慢,長輩尚未食畢,不可先行離座 。因事必須先行離座,須向長輩及同席者致歉。
全桌食畢,待長者或主人起立,然後離席。
飲食中有蟲,應掩藏;剔牙時,應掩口。
餐後應將果皮、殘肴放入盤中,不隨地丟棄。
離座時,應將餐具理好,坐椅亦應放回。
十二、居家的禮儀
家庭生活的和諧,是社會安定的基石。家人相處,應以真誠的態度互相溝通、包容、尊重,協助成長,始能和樂共處。
居家禮儀應注意如下數事:
家人之間應分工合作,共同承擔家務,尊卑長幼彼此親愛敬重。早晚應對父母、尊親問安。
父母召喚,應立即答應,並趨前承命,不可虛諾。
子弟應服從尊長,如有意見,應婉轉說明。
出門說去處,回家報平安。
做錯事要勇於承認。
常說"請"、"謝謝"、"對不起",臉上經常帶微笑。
物品用後應歸回原處。
保持居家內外環境整潔,勿將廢物隨意丟棄戶外,不亂倒污水。
入室應先按鈴或敲門,等候室內回答。
隔窗不窺視、隔室不竊聽、不呼喚。
與鄰居應和睦相處,守望相助,遵守住戶規則。
開放收錄音機、電視機及談笑等各種聲音不可過高,並應適時,以免妨礙他人 作息。
出入門戶,上下樓梯,應步履輕緩。
睡時熄燈,夜遲歸來,須保持安靜。
當街過道不曬衣物。屋外停放車輛,不可妨礙交通。
小心火燭,謹慎門窗。
隨手關門,隨手熄燈,隨手關水。
室內一切動作,均宜輕緩,以保持寧靜。
鄰居遇有不幸或喪事,不可高歌作樂。
十三、乘車的禮儀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交通工具已由步行、腳踏車、機車,進步至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等,其中以汽車最為普遍,幾乎許多人皆離不開汽車。
如何使行車安全?如何有一愉快的乘車經驗,這些都需要乘客與司機互相配合,茲將要點敘述如下:
1?司機注意事項:
定期保養汽車,對汽車的性能應熟悉。
維護汽車內外的整潔,應定時清洗。
注意油量,若接送貴賓,須事先加好油,不宜於途中至加油站加油。
接送貴賓時,要事先把車子準備好,以免貴賓久候而浪費時間。
遵守開車時間,並事先檢查、發動,以維護行車安全。
遵守交通規則,不超速,不超載,不闖紅燈、不酒後駕車。
1?乘客的禮儀:
主人開車,其旁位置最大。
司機開車,其旁位置最小,后座靠右側位置最大。
大車子,前座為尊,應讓給長者坐。
小車子,長者後上先下,晚輩應幫忙開關車門。
團體乘車出外參訪,下車後應排班依序行進。
搭乘公車,應排隊上下車,不可爭先恐後,不可高聲談笑,不可抽菸。
遇年長者、孕婦、病人或殘障者,應當讓座,並協助其上下車。
不可在座位上斜躺或橫臥,妨礙他人乘坐。
行李應放行李倉,切忌塞進座位上下,妨礙鄰座。
維護車輛清潔,不可隨意拋棄紙屑果皮。
行車時,不得任意拋棄雜物或垃圾於車窗外。
行車時,切勿將頭手伸出窗外。
十四、喜慶的禮儀
喜,福也;慶,賀也。《周禮.秋官.大行人》云:"賀慶以贊諸侯之喜。"今俗凡吉祥之事,皆謂之喜,皆值得慶賀。如:嫁娶生子、高齡祝壽,乃至新居落成、新書出版、金榜題名、仕途高升等,可知值得慶賀的喜事不勝枚舉。但不管是任何喜慶,均以簡單隆重、不鋪張浪費為宜,參加者若能注意以下禮儀,則能皆大歡喜。
家有喜慶,得酌將日期、時間與地點通知至親友好,但須避免浮濫。
親友遇有喜慶,得親往慶賀,或寄賀卡或以電話祝福。
致賀時,應依時前往,避免遲到早退。
穿著要得體,言行要恰當。
賀禮的選擇,應注意其意義及實用價值,如佛書、念珠等。
十五、探病的禮儀
經云:"八福田中,看病第一福田。"過去叢林設有如意寮、省行堂、涅盤堂、延壽院等養病之所,這些都是佛教關懷病苦眾生的慈悲體現。生命是莊嚴神聖的,每一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尤其人在生病時,感情最脆弱,很希望有人來慰問關懷,因此凡佛弟子見人疾病,皆須應時看護。如何探病才如法 ,以及如何看護病人,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禮儀。
1?看護病人的禮儀
看護者要能寬心耐事,舉止輕聲,即使聽到病人口出惡言,亦不可怨恨或回嘴。
精進不懈怠,先起後臥,不貪睡。
須有慈悲心,不可傲慢、輕視、不耐煩。
以法供養,不貪飲食。
注意病人的起臥,給予協助,但不要觸及病人疼痛處。
幫助病人安睡,注意避免一切喧譁滋擾。
病人所使用的器具、衣服、飲食等要適當、清潔、衛生。
遵照醫師的指示服藥,不要輕信他人的偏方,亂投醫藥,以致誤事。注意病人的飲食、睡眠、大小便等變化,並向醫生報告,可作精確的治療。
病人焦躁不安時,可隨機說法,使其心靈得到安慰。
以歡喜心為病人服務,如送信、打電話、讀報等。
可閱讀報章雜誌、文章或講些有趣的事,讓病人排遣寂寞,保持心情愉悅。與病人談話的時間不宜太久。
了解病人身體的病痛外,更要知道病人的心理狀態,以幫助其恢復健康。
病人的問題,如事業、家人、生活經濟等,應予關懷。
病人垂危時,要為其說法,幫助他念佛,使病人能安然往生。
1?探病者的禮儀
了解探病的時間,不宜太早或太晚,尊重病人意願,以免影響病人作息。
遵守病房規則。
可贈送鮮花(除特殊病情外)或書籍,讓病人心靈獲得慰藉。
事先了解病人能吃什麼,喜歡吃什麼,不要贈送病人不能食用的物品。
不宜介紹偏方。
進入病房時,表情應自然,切忌哭泣,以免影響病人及其家屬的心情。應當講體恤家屬辛勞的話。
不宜談刺激病人的人、事等,以免病人情緒反應過度,影響病情。
談話聲音適量,以免妨礙其它病人。
慰問病人應說充滿希望的話,給予病人鼓勵。
不要坐在病床上,以免令病人產生不舒服的感受。
不宜帶小孩去看病人,除非病人渴望見到這個小孩。
自己感冒時最好不要去探病,以免把病菌傳染給病人,加重病情。
見有他人來探病,應適時告辭。
離開病房時,要使病人保持愉快而樂觀的情緒,祝福病人早日康復。
1?如何幫助病患?
病人剛進醫院,第一個產生的是對醫療儀器的恐懼,以及對未來前途的惶然。因此,多聽他傾吐,緩和他緊張的情緒最重要。
鼓勵他對未來抱有光明的希望。事前對病人作較深入的了解,屆時觀機逗教,應病與藥。
病人是佛教徒,可以帶佛教文物、佛教書刊、佛像、錄音帶、大悲咒水等探望病人。人在生病時最脆弱,宗教的力量能帶給病人不可思議的幫助。
一般人都是在病人剛生病時,一窩蜂趕集似的前去探病,時間久了就冷淡下來,反而容易讓病人有被遺棄的感受,繼而發生身心的諸多問題。所以,要時時關心病者,才能有效的幫助病患走過病痛的歲月。
當病患疲累痛苦時,除了給予適當的慰語,最好的話就是身體語言慈悲的笑容、柔和的照顧,尤其在加護病房內,病患插著各種管子,無法言語,身體 語言會給他很大的信心。
可以告訴病人,人難免會有一些病痛,生病的人應該把事情放下,把生死交給佛菩薩。
1?如何在探病中把佛法傳到醫院?
探病時,除了真誠的關懷,應啟發他對宗教生起信心。
可小聲為病人念佛,並視病人對佛教的認識程度,為其講述佛法。
平時和病患建立良好關係,病人恢復健康後,也會引導他的家人皈依佛教。
得以佛像、念珠、梵唄錄音帶等,作為傳播佛法的橋樑。
成立探病小組,一組兩人,探病時可攜帶各種資料、物品,如:念珠、佛像、 佛書、念佛機、錄音帶、大悲咒水等,可主動巡迴到各醫院或病患家中慰問病人,如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
當身體四大不調時,身上就有疾病。當心靈被貪瞋愚痴、懷疑邪見的病毒所侵害時,出之於口兩舌、惡口、妄語、教唆,口中就有疾病;形之於色沒有表情、面帶敵意,臉上就有病;動之於手殺生、傷人、盜竊、邪淫,社會就有疾病。
身體有病,要找醫生治療;心靈生病,除了靠善知識勸告提醒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來醫治。弘法半世紀以來,我看遍人生形形色色,曾經有感而發,仿效石 頭希遷禪師的"心藥方",也為眾生的心病開了一帖藥方:
慈悲心腸一條 真心本性一片
惜福一點 感恩三分
言行實在 守德空間一塊
慚愧果一個 勤勞節儉十分
因緣果報全用 方便不拘多少
結緣多多益善 信願行通通用上
此藥用包容鍋來炒,用寬心爐來燉,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脾氣不要大,要柔和一點),於整體盆中研碎(同心協力),三思為本,鼓勵作藥丸,每日進三服,不限時,用關愛湯服下,果能如此,百病全消。 切忌言清行濁、損人利己、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兩舌語、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速須戒之,而以不妒不疑、不放縱、自我約束、心性有道來對治之。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病為鑑,則可以提起正念,擴大自己。昔時,悉達多太子目睹世間疾苦,心生悲愍,因而立願精進修行,終於成就佛道,作大醫王,療治眾生病;南嶽慧思大師罹患嚴重風疾,無法行動,後以般若空慧觀照,不但豁然痊癒,而且開悟見性,後來法化一方,度眾無數。我們不必祈求疾病之不臨己身,而應該效法古聖先賢,以疾病為良藥,自救救他,以疾病為針砭, 己利利人。
十六、弔喪的禮儀
生死是人生的二件大事,依佛法的觀點來看,生不足喜,死亦不足悲,惟以莊嚴的心態面對之。因此,遇有親朋好友往生,應以莊重的心情參加弔喪,並注意弔喪的禮儀。
接獲電話或訃文通知時,應以誠懇的語言安慰家屬,勿在言行中加重家屬的悲傷。
穿著樸素,舉止肅穆,以表達致哀之意。
奠吊時,應肅穆靜默。
司儀在稱揚亡者行誼時,應莊重聆聽。
上香時,齊眉一舉即可。
除直系親族成員外,一般行禮者以鞠躬或問訊即可。
向亡者致意後,接受二邊家屬的答禮並回禮。
奠禮的選擇,應視亡者及家屬的需要,尤以念佛為最佳。
團體參加公祭時,行動要整齊一致,勿到處走動喧擾。
車輛的停放,不可妨礙鄰居出入。
十七、接機的禮儀
國際禮儀是國與國、政府與政府、人民與人民間,在不同語文、禮儀、生活、習慣下往來的準則,又可稱為"外交禮儀"。
在民間團體交流中,機場迎接時所應注意的禮儀如下:
事前確定班機抵達時間,準時前往接機。
如果客人身分特殊,可考慮申請貴賓證,進入機場內,在空橋出口處迎接。
洽借航空公司貴賓室,將客人安排在貴賓室休息,等候辦妥行李通關等手續。
如客人素未謀面,應事先告知入境時,將派何人迎接。
確認迎接對象無誤後,應自我介紹,並致歡迎之意。
十八、旅遊的禮儀
旅遊已成為物質豐饒的現代人的生活時尚,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遊不僅可開拓心胸,拓展視野,更可增長見聞,開啟智慧型。然而在旅遊之際,如何成為一位高尚的文化傳播者,甚至出國旅遊時,如何同時做好國民外交,首先必須學習旅 游的禮儀。
1?一般旅遊
衣著要端莊、整齊、清潔,不可奇裝異服。
不高聲喧譁。
行進間,不可吃零食,不可勾肩搭背。
所到之處應注意隨手功德,保持環境的清潔。
入公廁時,不宜嬉笑吵雜,並應隨手沖水,保持清潔,以便後人使用。
公共場所,應遵守規定,不可隨意吸菸,亂拋雜物,踐踏草坪,攀折花木,或在樹木上刻字。
候車、購物(購票)、入場,均應遵守先後秩序。
商場買賣,應有禮貌。
不肆意購物,以避免浪費及上當。
參觀競技,不可無謂叫囂。
聽樂觀劇,按時進退,保持寧靜,鼓掌中節。
對解說員及嚮導應尊重,注意聆聽解說。
不冒險或單獨到危險處。
如至寺院參訪,不隨意亂行,東觀西看,或隨意出入,應知會知客師。
1?出國旅遊
出國前
應將旅程表、旅館與聯絡電話告知家人。
個人盥洗用具、衣物儘量簡化。私人藥品應隨身攜帶,放置於易取處。
勿攜帶偽禁藥、禁品、兵器、動物標本等物。
應事先了解當地氣候狀及民情風俗等。
搭乘飛機
行李件數、重量,應遵守航空公司規定。
在候機樓等候,俟宣布登機後,持證排隊,依序登機,不可爭先恐後。
勿在"禁止吸菸區"吸菸。
上飛機,坐上座椅務必扣上安全帶。
座椅仰臥或小桌的機件,如不明白使用方法,可以請服務員服務。
坐飛機應注意禮貌,向鄰座借道前應說一聲"Excuse me."(對不起),過後再說一聲" Thank you. "(謝謝)。
空服人員說明飛行安全設施,如穿著救生背心及氧氣面罩示範時,應予以注意。
進餐時,將前座背後的小桌放下來,以便服務員將菜盤放上。進餐時間內, 儘量不要在座位間進出行動。
空中小姐在餐後問你"Tea or coffee."(要茶或咖啡)時,可任選其一,如兩樣都不想要,就回答"No, Thank you." (謝謝,都不要)。
上洗手間應注意門上的標示:
"occupied"是有人在使用中,不要再去敲門。
"vacant"是表示沒有人,就可以拉門入內,不要忘記將門關上。
廁所內有"flash" 的標示,就是使用後按沖水鈕沖洗。
廁所內絕對禁止吸菸。
?在機艙內不可高聲談笑,如需要空中小姐服務,可以按電鈕,但不宜隨便呼喚。
?飛機降落後,尚未停妥前,不要搶著行動,應等候空服人員的招呼,順序下機。
1?進入他國國境
入海關時,須順序排隊,並出示護照、機票等證件,待驗畢時,務必確實收好證件。
提取行李,應留意提取處班機號碼的標示,自行提取,所以隨身行李以輕便為宜。
在旅館內
進住房間,應詳閱使用說明書,了解疏散路線。
旅館大廳不得喧譁。
行李由服務生送至房間驗收後,須給予小費。
外出時必將門窗行李鎖好,以防盜竊,門匙交由櫃檯保管,以防遺失。
在房間內最好鎖上房門,或將絆煉拴上,以策安全。有人敲門,應先問清來人,不宜隨意請入房內,以免發生意外。
勿著睡衣、拖鞋在旅館內四處走動,也不宜站在走廊中交談、抽菸,尤其不應窺視房門敞開的左右客房的動靜。
如兩人同住一房,應與同住宿者相互禮讓尊重。
使用電器,應注意當地電壓。
旅館的客房是客人自己享受休息的地方,應保持寧靜而不要妨害到鄰室的安寧。
如非至親好友,不宜帶到自己房內。會見賓客,可利用旅館大廳或休息 室。
?在電梯內不吸菸,不大聲談笑,同時要面向電梯門站立。
?盥洗要在浴缸里擦肥皂,不要使肥皂水外流地面。
?離開旅館前,應清點行李,以免遺忘。旅館內物品,如睡袍、壁畫、菸灰缸等,如欲帶回紀念,可以購買,切勿順手帶走。
?雖是付費住宿,但離開時仍應將房間稍做整理,切勿留下一大堆廢物垃圾。
小費
在國外旅行,除了在飛機上之外,差不多都有付小費的習慣,要給多少,並沒有一定的規定,通常以美金五角或一元為宜。但費時較多,而且較麻煩的 服務,要多付一點小費。
吃飯時帳單如未加服務費,應給一成或一成半的小費,如已附加百分之十的小費,則另給百分之五就可以了。
觀光導遊人員、公共場所保管外衣或行李,劇院裡帶座的人,通常都要給付小費;搭乘計程車,大都是小額零錢免找。
購物
購物,切勿隨便要求折扣優待。
不要使旅行團成為採購團。
觀光活動
參加觀光遊覽團體,絕對要遵守時間,嚴守"十分鐘前"報到的原則,以免時間匆促,心慌意亂,舉止失措或遺忘東西。
參觀名勝古蹟,不要動手觸摸,標示禁止吸菸的地方不可以吸菸。
同車遊覽的人,要互相保持友善的態度,笑臉示意,動作禮讓。
團體遊覽導遊人員說明時,即使聽不懂,也不要顯得不耐煩或在一旁高聲談笑;若有問題,應待導遊人員解說告一段落後提出。
下車參觀時,切記車輛號碼,聽清楚開車的時間,準時上車,以免遲到而讓全車的人等候。
到達觀光地點,應先注意聽導遊人員介紹解說後,才拍照留念;禁止拍照的地方,即使無人看守注意,也應遵守不可拍照的規定。
進入教堂、寺廟應保持肅靜,不可隨便拍照,以免驚動他人。
前往劇場、音樂會或夜總會時,通常須穿著正式服裝。
在劇場或音樂會中如遇精彩表演,可於節目告一段落時鼓掌,不可噓聲怪叫;表演進行中,切忌起身走動或離場。
不可隨意吐痰、丟棄果皮、紙屑或菸蒂,行車時不可向車窗外拋棄雜物或紙屑。
人心易散亂且放逸難收,人格需要在生活中培養。在叢林生活中所訓練出來的人之所以不同於社會人士,乃是在於生活中有規範,行、住、坐、臥合乎律儀。 一個人只要能在生活中舉止言行守住律儀,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污染,一定會是一朵淨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