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貽鑫

余貽鑫

余貽鑫(1936.11.6 -),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力系統分析、規劃與仿真專家。出生於北京市密雲縣。 1963 年畢業於天津大學,獲碩士學位。曾任天津大學教授、日本九州工業大學首席客座教授。現任天津大學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貽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北京市密雲縣
  • 出生日期:1936年(丙子年)11月6日
  • 職業天津大學教授
  • 畢業院校:天津大學
  • 主要成就:電力系統穩定性理論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 
簡況,事跡,為祖國立志 傾畢生之精力勤勉為學,急祖國之急 懷一顆熾熱之心甘坐冷板凳,為祖國育才 樹眾生之榜樣桃李滿天,

簡況

余貽鑫
余貽鑫教授1936年出生, 北京市人。1958年在天津大學本科畢業,1963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天津大學電氣工程一級學科負責人,是我國電力系統分析、規劃與仿真專家。
余貽鑫教授1980-1982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進修,1991-1992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做高級訪問學者, 1995-1997年任日本九州工業大學電力系統控制專題講座首席客座教授。長期結合電力系統工程實際進行深入的電力系統穩定性理論研究,特別是在電力大系統安全監視、防禦與控制中域的方法學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的國際先進成果,並在世界上首次把該成果用於實際電力大系統。在城市電網最佳化規劃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電網規劃理論、模型與算法,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功能完整和國內套用最為廣泛的城市電網規劃系統,從整體上超過了國際上著名的一些電網規劃軟體包的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了這一技術領域工作的科學化。
余貽鑫教授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在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120餘篇,SCI收錄和EI檢索的計110篇。出版《電力系統安全性與穩定性》和《電力系統穩定性的理論與方法》等著作4部。所培養的博士生中,一人已被聘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一人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近年來,余貽鑫院士對智慧型電網領域有深入的研究。面對國內火熱的智慧型電網開發局面,余貽鑫院士認為,智慧型電網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它涉及許多基本理念,而國內目前在智慧型電網認識上的混亂恰恰發生在這些基本理念上。他專門撰寫文章《面向21世紀的智慧型電網》對此進行深入闡釋。
2013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事跡

“我是生在舊社會,長在新中國,親歷了新舊社會的變遷,目睹了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種種變革,有說不盡的歡欣喜悅,也感受過艱苦磨練,內心充滿了對祖國美好明天的企盼。毫無疑問,正是這拳拳愛國之心和對電力事業的熱愛與執著追求,成就了我今天的科學事業。”“曾記得, 1958年大學畢業時,我們的口號是‘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前年,我就實現了這一願望。但我還年輕,我還要再為祖國健康工作20年。”余貽鑫院士這樣說。

為祖國立志 傾畢生之精力勤勉為學

對於余貽鑫院士來說,“祖國”兩個字在心裡是那樣沉甸甸的,激勵著他矢志不渝地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走進余貽鑫院士的辦公室,一張精心鑲嵌的“老照片”非常醒目。那是在1963年的時候,他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一張合影。當時年輕的余貽鑫在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全國代表會議上宣讀自己的研究生畢業論文。正是在這次大會上,剛剛研究生畢業的余貽鑫的論文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這次接見,也讓余貽鑫明確了自己未來的科研方向,他經常說:“我的學術生涯應該說就是從那時正式開始的。”
天津大學教授余貽鑫院士天津大學教授余貽鑫院士
在余貽鑫院士的辦公桌上,有兩種書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專業書籍,二是黨的著作。尤其是劉少奇同志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他從大學時代就一直帶在身邊,以此為鏡,50餘年如一日嚴格要求自己,用一個優秀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
1936年出生在北京的余貽鑫,親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至今余貽鑫的心中仍然迴蕩著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鏗鏘有力的聲音。1954年,余貽鑫帶著純真的夢想步入天津大學,從入學“蘇維埃政權+全國電氣化=共產主義”的宣傳口號中,年輕的余貽鑫讀懂了黨和國家對於“全國電氣化”的期待。大學期間,正趕上國家制定了“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當時,余貽鑫立志要成為優秀的電力工程師
建國之初的五、六十年代,百廢待興。深深的緊迫感和使命感,讓余貽鑫非常勤奮地學習和工作。1959年11月,剛剛留校任教的余貽鑫突然接到通知,立即準備脫產讀徐慶春教授的研究生。當時,剛剛從前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進修回國的徐慶春教授,發起在天津大學建立電力系統動態模擬實驗室。
1980年,余貽鑫作為天津大學首批外派出國進修的教師,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做訪問學者。兩年中,他的勤奮和嚴謹讓美國導師讚嘆不已。正是憑著這種勁頭,他在電力系統安全域的基本性質和快速算法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回國時,面對美國學校的一再挽留,余貽鑫留下一句“國家派我們是來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我們不能等著國家建好了再回去”,毅然回國。“祖國和人民”在余貽鑫的心中高於一切。
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這是余貽鑫院士年輕時立下的目標。他總是對與他一起工作的師生說:“除了工作外,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畢竟身體是工作的本錢啊!”。雖然看似懂得養生之道,但是當真遇到工作時,他就不怎么在意自已的身體情況了。他的學生吳建中在回憶中提到:“1993年,余老師因冠心病發作住進了醫院,當時醫生一再告誡他必須要‘退休’。可這些年,他卻仍憑著一股不屈的勁頭,不顧年邁,帶病堅持每天工作8個小時,而且教研室、黨支部的活動從來沒有缺席過。”

急祖國之急 懷一顆熾熱之心甘坐冷板凳

1972年,武漢發生大停電,造成了24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武漢鋼鐵廠也險些全部報廢。周總理批示:“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勒緊褲腰帶建設起來的武鋼幾乎毀於一旦,這種事情不能再發生了。”周總理的話激勵著從事電力系統研究的科技人員,也強烈地震撼著余貽鑫。黨和國家的需要就是科研的方向,他下決心一定要向研究領域的尖峰挑戰。經過艱苦努力,他研發電力系統動態仿真技術成果,成功地套用於生產中,解決了攀枝花鋼廠由於對電力系統衝擊電流太大不能投產的難題。這對當時電力系統的研究和生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此,他在1978年召開的新中國第一次科學大會上受到表彰。
早在美國加州伯克萊大學進修期間,余貽鑫就敏銳地發現,美國有些學者正在試圖尋求新的分析方法對電力大系統安全監視、防禦與控制問題進行研究。當時他就想,我們中國人也應該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應該占領這個領域的制高點。80年代初,他果斷決定放棄電力系統安全監視、防禦和控制問題研究中廣泛使用的“逐點法”進行電力系統分析研究,提出並開始了“域的方法”的研究。“域的方法”是在“逐點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方法,描述的是整體可安全穩定運行的區域。這是一個前無行者的大膽抉擇,意味要冒著“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定能做出”的巨大風險。
余貽鑫
“科學研究肯定是會有失敗的,沒有完全成功的保證,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的眼力和堅持。”就這樣,余貽鑫義無反顧地帶領課題組夜以繼日地進行著艱難的科技攻關。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餘年的不懈努力,1992年他們終於在安全域的基本性質和快速算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在1994年獲得了教育部科技(理論)成果一等獎。2003年,課題組首次開發出的基於綜合安全域的安全監視系統,成功地套用於河南電網。這標誌著堅持多年的研究,取得了極具工程實用價值的成果,並在世界上首次用於實際電力大系統,當之無愧地成為這一領域的國際領跑者。
上世紀90年代,套用計算機技術進行電網規劃在我國還是空白,我國城市電網由於長期缺乏統一規劃與合理布局導致了重複投資大,運行效率低等諸多問題,每年僅在傳輸中損失的電能多達上百億元。看著國家資金的流失,余貽鑫倍感心痛,年近花甲的他懷著一顆共產黨員的憂國之心、報國之心再挑重擔,投入了這項研究。1996年,東北電力集團投資600萬人民幣購買了法國EDF公司的兩套城市電網規劃軟體,但軟體設計與我國國情不符,無法投入使用。針對以上問題,余貽鑫院士帶領大家在遼寧鞍山奮戰了180多個日日夜夜,終於圓滿完成項目,研發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國內唯一完整的“城市電網規劃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從此結束了我國城市電網規劃軟體從國外進口的歷史。如今在我國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經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如今,余貽鑫院士已經是我國著名的電力系統分析、規劃與仿真專家,他還曾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科技獎勵。然而,面對這些榮譽,余貽鑫院士總是淡然一笑,“成績已成過去,新功尚在未來。”

為祖國育才 樹眾生之榜樣桃李滿天

有這樣一件事情至今仍在天津大學校園裡傳為佳話。1986年夏天,一名學生正在做實驗,博士生導師余貽鑫來到他的面前,邀請他讀自己的博士研究生。這個同學呆住了,因為攻讀博士學位一直是他的夢想,但他所在的專業並沒有博士授予權,他正在為此發愁。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不是他專業的余貽鑫教授卻給予了他這樣的信任。原來余貽鑫在課堂上發現了這位學生的潛質,就親自來找他,希望他能夠跨專業繼續深造。正是余院士的慧眼識才,使這位學生在後來的求學和人生之路上取得了突出成績。這位學生就是現在該校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成山。每當回憶起這段經歷,王老師總是感慨地說:“如果不是余老師的發現與培養,我將與人生的精彩擦肩而過。”
愛才、惜才的同時,余貽鑫對於學生們的要求也頗為嚴格。他對學生畢業論文的創新點要求很高,達不到要求就不能畢業。從本科生到博士生的每篇論文他都要逐字逐句的批改,從邏輯結構到標點符號一一指出。在指導學生進行科研的過程中余貽鑫院士注重的不是“幹活”,而是著重引導學生們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學會做人的道理和科學的精神。論文上老師跳躍的字跡和語重心長的囑託成為激勵學生們前進的動力。
正是由於余貽鑫院士胸懷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迫切之情,他的培育與教導,使一批批棟樑之材脫穎而出。“現在我的學生們,大多成了優秀的科研與教學中堅和領導骨幹。他們中間,有的成為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973首席科學家,有的成為新世紀人才和全國百篇優博論文的獲得者,有的成了大學校長,有的還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講過課。我為我的學生的成就而高興。”為人師,余貽鑫勉勵自己和學生們,“團結和諧的氛圍與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勤奮孕育成功,創新成就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