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覺之
- 出生地:台山縣荻海埠龍美村(今台山市三八鎮龍美村)
- 出生日期:1877年
- 逝世日期:1935年
- 字:德中
基本信息,重大經歷,
基本信息
又名文鐸,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與族兄余乾甫自費留學日本,就讀於日本同文書院。畢業後,於宣統元年(1909年)回國投資辦紙廠,在家鄉荻海成立籌辦事務所(後遷往廣州),在江門、廣州、以至美國、日本、菲律賓、印尼、澳洲等地,設立26個招股代理機構。民國2年(1913年)2月,紙廠在江門文昌沙建成投產。它是江門歷史上第一間採用機器生產的工廠。初期,碰到資金不足、產品銷路不暢等困難,造成經營虧損。余覺之再度籌集資金,將圓網機改為長網機,同時增聘技術熟練的技師和工人,提高產品質量,因而得以發展,總統黎元洪曾親自授予他三等“寶光嘉禾勳章”。民國8年,被選為廣東省第二屆議員。
民國21年(1932年),余為解決造紙原料來源,與股東商議,籌集資金白銀15萬元,成立岡州植牧股份有限公司,余任經理。在新會城西銀盞坳一帶,向政府承買1萬多畝荒山,開墾植樹。民國28年,因日軍入侵,無法經營而廢。
余在家鄉捐款創辦敬業初等國小,培養家鄉子弟。
民國24年(1935年)3月20日逝世,終年57歲。
重大經歷
1904年秋,與族兄余乾甫同赴日本自費留學。1906年秋,余覺之在東京同文書院畢業後,矢志發展造紙業,他認為:“民生日用所需,除布帛菽粟外,無重要於紙。而製紙原料盡可取材於內地,紙之銷路不必仰給於外洋,比諸各項實業中似較有把握。”蒙日本友人的幫助,余覺之與余乾甫同人東京“王子製紙會社”實習。他們跑遍了會社的許多工埸及各個分廠,日間在工埸執行職工事務,對工埸的各種設施和管理逐一推敲研究,夜間請技師回寓,教授製紙的理論。這樣,他們經過三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勤奮學習,掌握了造紙原理、企業機構的設定、機械設備的使用、管理、產品銷售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實習期滿後,他們還到日本各地的造紙廠參觀,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啟示。
1909年冬,余覺之回到祖國,次年2月,邀集敷名好友在台山縣荻海埠,設立製紙公司籌辦臨時事務所。
白手興家,亟待解決的是資金問題。余覺之認為,家鄉華僑眾多,加上自己太祖六代鄉紳,家族一向為鄉人信賴,由自己去發動海外鄉親集資,成功的機會較大。於是提出集資50萬(港幣)的目標,向海外華僑招股。
余覺之首先得到旅美歸僑余章頎等人的傾力支持。1910年初,余覺之、余乾甫、余章頎等10人,簽署了創辦契約。將“荻海籌辦事務所”遷往香港,並在廣州、江門、台山及美國、日本、菲律賓、印尼、澳洲等地;廣設26個代招股處。編印《江門製紙有限公司招股章程節略》,宣傳愛國主義和實業救國的思想,闡明“利用廢物,改良工業,收養貧民,杜塞漏卮,增進文明”的宗旨,以激發華僑愛國愛鄉的熱情,鼓勵投資認股。造紙生產,本來以利用水力發動成本最低。為此,余覺之約余乾甫、余穎章對廣東境內的東江、北江、西江及潭江流域進行實地考察。但或因交通不便,或因開發工程耗資浩大而無法進行,最後決定使用吸達式煤機,並確定廠址設在新會縣境內的江門。
當公司的籌辦有了點眉目時,余覺之便著手培訓公司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他送余乾甫和親弟余鑄東等人到日本,讓余乾甫學經濟管理,余鑄東學套用化學。
1910年4月2日,余覺之等人招得股東212人,6,330股,股本金126,600港元,在香港召開第一次股東大會,宣布。江門製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4月29日,經。廣東勸業道。及廣州府批准立案。余覺之被推舉為總經理。他考察國內外企業的管理,制定一套較完善的管理制度,採用總經理、董事長、監督員互相制約的三權分立的辦法,訂立了用人原則、財會制度、工埸管理等規章。5月4日,“江門製紙股份有限公司”在江門蓬江河畔的文昌沙破土興建。不久,又購買了英國製造的二百匹馬力煤氣機一台、日本製造的日產5噸的圓網抄紙機一台及全套設備。1913年2月,公司正式投產。
但公司剛投人生產,即遇到了難題,不但製紙量少,而且紙貭脆弱,銷路不暢,出現虧本。而公司招集的股本以及股東附充的資金已所剩無幾,股東意見紛紜。余覺之迎難而上,奮力苦撐,提出了撤換圓網機,改裝長網機,增聘技師,充實技術力量,節約營業開支,職員月薪減半發放等解決困難的建議,並對在職的股東逐一進行個別說服。經股東大會反覆研究,終於接納了余覺之的建議,還得到了香港昌盛金鋪經理余道生、余日如兩名股東的大力支持,無條件借給公司港銀數萬元。於是公司又購買了英國製造的72寸長網抄紙機一台,聘請6名日本技師,充實了各生產部門的技術力量,終於使“江門製紙股份有限公司”走出了低谷。
余覺之廢寢忘餐,兢兢業業,除了處理公司的行政和供、產、銷的事務外,還親臨工埸指揮生產,使股東們甚為感動。占公司股份四分之一的大股東、歸僑余章頎感慨地說:“交覺之辦廠,假如全部虧光,是天不助我”。
換上長網機後,公司有了生機,但由於生產設備尚未完善,且江門地處西江下游,每年夏秋兩季,河水混濁,影響了紙色的潔白,加上洋紙充斥市埸,國內同行競爭甚烈,所以公司仍未能擺脫虧損的狀況。
1916年秋,余鑄東從日本學成歸來。余覺之在他的建議下,築起蓄水沉澱池,保證了紙色的長年潔白,又將各部機器及各種製品大力改良,提高了造紙的產量和質量。
這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洋紙進口銳減。“江門製紙股份有限公司”利用這一有利時機,迅速把產品推向市場,由於銷路甚暢,從1917年起,公司終於扭轉了虧損的局面。
余覺之再接再厲,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變單一產品為多樣產品,生產洋紙尚未占領市埸的本槽紙、包裝紙、火柴紙,避開了洋紙正面衝擊的壓力:第二,就地取材,利用廣東草類纖維資源豐富的優勢,用稻草、破布、紙碎、廢麻等作為造紙原料,避開了與省內同行在原料方面的競爭:第三,廣開門路,加強推銷工作,在廣州、佛山、江門、三埠及香港等地,設總辦事處或代理處,以三分之一的產品通過香港總代理處,遠銷南洋群島一帶,三分之一的產品經廣州總辦事處、佛山總代理處,銷向廣州、廣西、雲南、貴州一帶,三分之一的產品經江門辦事處、三埠代理處,在四邑一帶傾銷。實行這些措施後,公司生產的。飛船牌。紙晶終於在市埸的激烈競爭中站穩了腳跟。
從1917年至1930年,公司年年都有盈餘。但土4年間,公司僅分派了兩期紅利和七期股息,將資金集中用在擴大再生產上。公司置地建場,增購機器,改良設備,企業不斷壯大。1932年,”江門製紙股份有限公司”的面積已從8畝擴充為20畝,大小廠房增加到近100座,各種機器設備從16台增加到48台,動力從200馬力增至600馬力,工人從136人增到201人,年產量從311.6噸增到1409.1噸,成為華南地區最有生氣的造紙企業。他本人也因此得到了當時中國政府授予的嘉禾勳章;並於1919年被推為廣東省第一屆議員。不久,他又提倡改良稅收,開發翁江水電的良策,得到嘉許,被委任為廣東省經濟調查委員會委員兼省長公署顧問。
為振興民族工業,余覺之曾向國民黨政府上書建議:厲行植林,以解決造紙木材原料之需;利用我國弱木質植物豐富資源,補充木材原料之不足,開展對弱木質植物纖維的研究;調節機製紙業與手工土紙業的分工合作;國家設立紙業機構,指導各工廠或農區;提高洋紙人口關稅,保護本國紙業。但建議杳如黃鶴。
1928年至1929年間,“江門製紙股份有限公司”蒸蒸日上,雄心勃勃的余覺之提出了一個統一華南紙業的計畫。當時,華南還有兩間比“江門製紙股份有限公司”資格老的造紙工廠:一間是鹽步“綿遠造紙廠”,創辦於清光緒年間,設備好,原為獨資,後轉為官辦,最後被香港巨商李佑泉等接手私營,但終因經營不善而每況愈下;另一間是香港“大成造紙廠”,歷史比“綿遠造紙廠”稍後,設備好,有兩台長網抄紙機,是由香港的一些金融資本家合資興辦的,因被香港政府徵購廠地為食用水塘,機器正在拍賣當中。余覺之統一華南紙業的計畫是:”江門製紙股份有限公司”與“綿遠造紙廠”聯合組成。華南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將“大成造紙廠。的機器買回省內,設三個工場,成為一個擁有四台長網抄紙機的壟斷性造紙聯合企業,與進口洋紙進行競爭。余覺之與李佑泉多次洽談後,曾達成協定,簽訂了契約,但後因李佑泉推翻原議,使計畫流產。
1932年1月,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上海,十九路軍奮起抗戰。余覺之動員公司和職員工捐款三千(公司捐二千,職員工捐一千),支援十九路軍抗日。
1932年底,余覺之集資15萬圓,組建。岡州植牧公司”,在新會縣銀盞山坳置地萬餘畝,僱工五百餘人,植林養畜,並以植林作為製紙公司原材料供應的後盾。該公司於1951年11月15日經股東大會決議,將公司全部植物、耕牛、農具、建築等獻給人民政府。
余覺之不但致力於興辦實業,還重視教育事業。他曾在鄉間興辦“敬業初等國小”,被推舉為校長。他常勉勵鄉人說:“以資產貽子孫究莫若以學問貽子孫,蓋徒以資產貽子孫,其賢者每有多財損志之虞,而愚者亦有多財益過之景;若以學問貽子孫,其子孫能將所學散於世,固足裨益人群之進化,同時亦必增進家庭之光榮。”他有二子,一名家聰,一名家駟。按其父意,一個學商,一個學農,以便將來繼承父志,一個服務於製紙公司,一個管理植牧公司。
1934年,一心撲在事業上的余覺之,終於積勞成疾,但他仍抱病處理公司內外事務,直至病情加重,才在公司董事們的苦勸下人醫院治療。1935年1月13日,余覺之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58歲。遣體葬於“岡州植牧公司”場內。令人感嘆的是,這位當了24年製紙公司經理的省議員、省經濟調查委員會委員兼省長公署顧問,留下的家業,只有故鄉的舊祖屋。
余覺之生前曾教導子侄們說:“孫總理所謂人盡其才,地盡其利,又曰實業救國,其此之謂歟。我輩雖未能盡其萬一,唯力矯我國人辦公司虎頭蛇尾、外強中乾之弊,實業界之信用日隆,且犧牲個人目前之利益。資本無論多少,務須認真愛惜,免至虛糜,規模無論鉅細,務須組織完全,必能收相當之效果。”一生堅抱“物質救國”的信念,奮鬥不息,這正是余覺之事業取得成功之所在。
如今,由余覺之倡導、集合了200多個愛國華僑、僑屬的意志創辦起來的江門造紙廠,其規模已擴展到當年的數十倍,它巋然矗立於蓬江河畔,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