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祥(歷史人物)

余祥(歷史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余祥,字從吉,四川青神人,生於明洪武丁卯年(1387年)九月二十六日,卒於明正統戊午年(1438年)三月十六日,卒於北京。明永樂戊戌年(1418年)進士,同年授戶部主事,仕戶部郎中,贈都察院右都御史、資政大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祥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387年九月二十六日
  • 逝世日期:1438年三月十六日
人物簡介,史籍記載,余祥墓表,後裔名人,直系親屬簡介,存疑待考,

人物簡介

余祥:字從吉,四川青神人,生於明洪武丁卯年(1387年)九月二十六日,明正統戊午年(1438年)三月十六日卒於北京。明永樂戊戌年(1418年)進士,同年授戶部主事,仕戶部郎中,贈都察院右都御史、資政大夫。

史籍記載

余祥,青神人,任戶部郎中,歷官廉介,篤於故舊,其奔父喪時(1434年二月)負一篋。過眉,人飲以酒,己不飲,但於篋傍瀝之地者三,主人訝之,曰:此吾友骸骨,吾負之歸,欲葬其鄉爾!其義如此,後以子子俊貴,贈都御史。(嘉靖《四川總志》卷十二)
余祥,青神人,任戶部郎中,歷官廉介,篤於故舊,奔父喪(1434年二月)負一篋。過眉,人飲以酒,即於篋傍瀝地者三,主人訝之,曰:此吾友骸骨,吾負歸欲葬其鄉耳!其好義如此,後以子俊貴,贈都御史。(康熙庚戌年(1670年)重修版《四川總志》)
餘子俊,字士英,青神人。父祥,戶部郎中。(《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餘子俊傳)
鄒祥,明永樂進士,官戶部侍郎。
余祥,字從吉,明永樂進士,官戶部郎中。(《四川省青神縣誌》第三十一編·人物634頁)
丁未,復除戶部郎中馮暹、余祥於行在戶部(明北京戶部,有別於明南京戶部),暹陝西司,祥江西司,調行在戶部員外郎(明北京戶部員外郎,有別於明南京戶部員外郎),丁鎡於廣東司,胡本惠於廣西司。主事侯復、董和、陳復、劉義於各司補缺。(《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十六·正統元年夏四月丁未,1436年四月十一)
旌表孝子侯英等三人,烈婦李氏並節婦尹氏等七人。……張氏,四川青神縣人,戶部郎中贈都察院右都御史余祥妾,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子俊之母。(《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九十九·明憲宗成化十六年春正月庚戌,1480年正月廿九)

余祥墓表

大明戶部郎中,都察院右都御史,余祥,字從吉,合葬墓表: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稽古典優禮大臣,而必親其品秩,以追賁其先世者,重本源,昭恩敬也,爾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余永泰,乃本院右都御史餘子俊之祖,善積厥躬發延於後,生子而賢,已錫封官之寵至孫而大,宜申進秩之榮,特贈資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香靈不昧,永裕後昆。制曰:國家委任賢能必溯其本源而後褒及重闈者,所以勸忠於孝也,爾贈淑人盧氏乃都察院右都御史餘子俊之祖母,行有以宜家德足以裕後昔因賢子,以錫封恩今有龕(字門內上一下日)孫宜頒殊寵茲特進贈為夫人,服此休嘉昌於徹系。
成化十四年(1478年)五月十四日立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知制語經筵官`晚生萬安撰。(餘子俊及後裔著《青神余氏家譜》)

後裔名人

1.《明史》中記載:餘子俊(余祥長子),字士英,青神人。父祥,戶部郎中。子俊舉景泰二年進士,授戶部主事,進員外郎。在部十年,以廉乾稱。出為西安知府。歲飢,發廩十萬石振貸。區畫以償,官不損而民濟。
成化初,所司上治行當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為首。以林聰薦,為陝西右參政,歲餘擢右布政使。六年轉左,調浙江。甫半載,拜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
先是,巡撫王銳請沿邊築牆建堡,為久遠計,工未興而罷。子俊上疏言:“三邊惟延慶地平易,利馳突。寇屢入犯,獲邊人為導,逕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顧居內,我反屯外,急宜於沿邊築牆置堡。況今舊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形,隨地勢,或鏟削,或壘築,或挑塹,綿引相接,以成邊牆,於計為便。”尚書白圭以陝民方困,奏緩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復犯榆林,子俊先後與朱永、許寧擊敗之。
是時,寇據河套,歲發大軍征討,卒無功。八年秋,子俊復言:“今征套士馬屯延綏者八萬,芻茭煩內地。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須備來年軍資。姑以今年之數約之,米豆需銀九十四萬,草六十萬。每人運米豆六斗、草四束,套用四百七萬人,約費行資八百二十五萬。公私煩擾至此,安得不變計。臣前請築牆建堡,詔事寧舉行。請於明年春夏寇馬疲乏時,役陝西運糧民五萬,給食興工,期兩月畢事。”圭猶持前議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舉。
子俊先用軍功進左副都御史。又用紅鹽池搗巢功,進右都御史。寇以搗巢故遠徙,不敢復居套。內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興役。東起清水營,西抵花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裏,鑿崖築牆,掘塹其下,連比不絕。每二三裏置敵台崖寨備巡警。又於崖寨空處築短牆,橫一斜二如箕狀,以??敵避射。凡築城堡十一,邊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寨八百十九,役軍四萬人,不三月而成。牆內之地悉分屯墾,歲得糧六萬石有奇。十年閏六月,子俊具上其事,因以母老乞歸,慰留不許。
初,延綏鎮治綏德州,屬縣米脂吳堡悉在其外。寇以輕騎入掠,鎮兵覺而追之,輒不及,往往得利去。自子俊徙鎮榆林,增衛益兵,拓城置戍,攻守器畢具,遂為重鎮,寇抄漸稀,軍民得安耕牧焉。十二年十二月移撫陝西。子俊知西安時,以居民患水泉鹹苦,鑿渠引城西潏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無所泄。至是,乃於城西北開渠泄水,使經漢故城達渭。公私益便,號“余公渠”。又於涇陽鑿山引水,溉田千餘頃。通南山道,直抵漢中,以便行旅。學校、公署圮者悉新之。奏免岷、河、洮三衛之戍南方者萬有奇。易置南北之更戍者六千有奇,就戍本土。岷州栗林羌為寇,子俊潛師設伏擊走之。
十三年召為兵部尚書。奏申明條例十事,又列上軍功賞格,由是中外有所遵守。緬甸酋卜剌浪欲奪思洪發貢章地,設詞請於朝。子俊言不宜許,乃諭止之。貴州巡撫陳儼等以播州苗竊發,請調湖廣、廣西、四川兵五萬,合貴州兵會剿。子俊言賊在四川,而貴州請討,是邀功也,奏寢其事。初,子俊論陳鉞掩殺貢夷罪,帝以汪直故宥之。鉞多方構子俊於直,會母憂歸,得免。
子俊之築邊牆也,或疑沙土易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犯,許寧等逐之。寇扼於牆塹,散漫不得出,遂大衄,邊人益思子俊功。
服闋,拜戶部尚書,尋加太子太保。二十年命兼左副都御史,總督大同、宣府軍務。其冬還朝。正月,星變,陳時弊八事,帝多採納。未幾,復出行邊。
初,子俊巡歷宣、大,請以延綏邊牆法行之兩鎮,因歲歉而止。比復出,銳欲行之。言東起四海冶,西抵黃河,延袤千三百餘裏,舊有墩百七十,應增築四百四十,墩高廣皆三丈,計役夫八萬六千,數月可成。詔明年四月即工。然是時,歲比不登,公私耗敝,驟興大役,上下難之。子俊又欲責成於邊臣,而己不親其事。謗議由是起。至冬,疏請還京。帝入蜚語,命改左都御史,巡撫大同。中官韋敬讒子俊假修邊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將帥。兵部侍郎阮勤等為白。帝怒,讓勤等。而給事、御史復交章劾,中朝多欲傾子俊。工部侍郎杜謙等往勘,平情按之。還奏易置將帥如勤等言,所費無私。然為銀百五十萬,米菽二百三十萬,耗財煩民,不得無罪。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時二十二年二月也。
明年正月,兵部缺尚書。帝悟子俊無罪,復召任之,仍加太子太保。孝宗嗣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彌厚。弘治元年疏陳十事,已,又上邊防七事,帝多允行。明年,疾亟,猶手削奏稿,陳救荒弭盜之策,甫得請而卒,年六十一。贈太保,諡肅敏。
子俊沉毅寡言,有偉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屬草,每夜分方寢。嘗曰:“大臣謀國,當身任利害,豈得遠怨市恩為自全計。”故榆林始事,怨讟叢起,子俊持之益堅,竟以成功,為數世利。性孝友,居母憂時,令子寘毋會試,曰:“雖無律令,吾心不忍也。”嘗廕子,移以廕弟。(《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餘子俊傳)
2.余寰、余寘,據《明史》記載:子寰(余寰,字奠宇,余祥次子餘子偉之子,餘子俊侄子,明弘治進士,官戶部員外郎、贈奉政大夫,1460年七月十六日—1506年十二月二十日),1486年舉人,1487年舉進士,同年授戶部主事,終戶部員外郎。寘(余寘,余祥長子餘子俊之子,字奠邦,別號青野翁,1459年四月十四日—1517年二月十二),1480年舉人,就武廕為錦衣千戶,終指揮同知。曾孫承勛(余承勛,實為余祥曾孫)、承業(余承業,余祥曾孫,-1574年七月二十一日),皆進士。承勛,翰林修撰。承業,雲南僉事。(《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餘子俊傳、按《青神余氏家譜》補充記事時間。)
3.余承恩(余承恩,余祥曾孫,1491年八月十五日—1543年十一月十六日):字懋忠,號鶴池,1516年舉人,明嘉靖進士。官至永寧參將,著《鶴池詩集》8卷。另據家譜記載(已換算成公元紀年):1518年襲南京錦衣衛指揮僉事;1525年,余承恩擢湖廣都署都指揮僉事;1528年,余承恩擢四川都司長;1532年,余承恩擢疊茂營游擊將;1536年,余承恩擢參軍並加提督敘瀘及貴州迤西等處地方職銜;(《青神歷史人物》、《青神余氏家譜》)
4.余承業(余承業,余祥曾孫,字懋績,號草池,余寰三子,1500年七月十五日—1574年七月二十一日):據家譜記載(已換算成公元紀年),1516年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進士,1518年授刑部主事,1523年余承業出為雲南按查使司僉事。1543年十一月余承恩卒,余承業服闋如京上疏論餘子俊子余寘被謫之由,奏上蒙恩準蔭一子錦衣指揮僉事。(《明史》、《青神歷史人物》、《青神余氏家譜》)
5.余承勛(1493年二月十七日—1573年二月二十一日),男,字懋功,號方池,明朝青神人,餘子俊之侄孫,余寰次子。明弘治年間中舉人,1516年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進士,官授翰林院編撰(1522年授),時人稱之為“余翰林”。
明嘉靖(1524年七月)時,余承勛因與其詩文好友楊慎(升庵)議大禮,不慎觸怒朝廷,被杖擊免職還家,寄居青神城南9公里之中岩寺讀書著文。
余回青神後,感於縣城北沿途10公里之鴻化堰渠已淤騫毀塌,農田飽受天旱之苦,便與兩道州牧共議,發動一州兩縣之民眾、修復鴻堰,致使青神縣城南北20公里數千傾農田得以引水灌溉。
後,青神知縣聘余修纂《青神縣誌》,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成書,共7卷。此書現已散失,僅淅江寧波天一閣尚收藏殘本3卷。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余受馬湖知府之聘,修纂《馬湖府志》,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書7卷。今寧波天一閣尚收藏刻本1部。
隆慶時(隆慶二年1568年),余承勛又復官,授太常寺卿,贈太中大夫、資治少尹。
余承勛一生除編修國史、方誌外,所著詩文甚多,現存遺著有:《青神考》、《南安考》、《眉山蘇氏祀田記》、《游峨眉集序》、《井研四李祠記》、《西眉郡縣誌》10卷等文集。((《四川省青神縣誌》第三十一編·人物617頁。原文生卒年不詳,據《青神余氏家譜》補。)
6.以下記載按余德成(根六公)為一世祖,余永泰為二世祖,余祥為三世祖記載般輩。四世餘子偉(余祥次子),進士,戶部郎中,光祿大夫(此段暫見於《青神歷史人物》,又據《青神余氏家譜》記載:餘子偉,戶部主事,晉員外郎,贈光祿大夫);七世余茹(字希賢,六世余承勛第四子)明隆慶元年(1567年)舉人,進士,文林郎(此段“進士、文林郎”暫見於《青神歷史人物》);1555年,七世余芬(字毓香,號霽華,六世余承勛第五子)、八世余駿發(字直道,七世餘蔭長子)叔侄同時中舉人;八世余政發(字展道,七世余藎長子。余藎是六世余承恩第三子,字良弼,太常寺典簿)隆慶元年(1567年)舉人、1568年中進士,八世余驗發(字詠道,七世余芬次子)1576年中舉人;八世余驥發(字循道,七世余芬長子)1564年中舉人。其餘貢生、八世以後舉人和進士,略。(《青神歷史人物》、《青神余氏家譜》)

直系親屬簡介

余德成(庚六公):鐵木健第六子,號樂真翁,元末明初(庚子年1360年-己酉年1369年間)入蜀定居四川青神縣長泉鄉,生於元朝元仁宗皇慶元年壬子年(1312年)八月十三日,卒於明洪武21年戊辰年(1388年)二月十二日。(註:德成公生年存疑待考,疑為1336年左右,此處照錄原譜記載。)
余永泰:余德成子,生於元至正丁亥年(1347年)三月十四日,卒於明宣德甲寅年(1434年)二月十一日。(註:因其父德成公生年存疑,余永泰生年存疑待考,疑為1360年左右,此處照錄原譜記載。)永泰公行事不傳。
余禎:余永泰長子,字從實,生乾明洪武乙丑年(1385年)三月二十九日,卒於明正統已未年(1439年)十月十三。
余祥:余永泰次子,字從吉。
余福:余永泰三子,字從善,生於明洪武已巳年(1389年)二月初十,卒於明正統庚申年(1440年)三月初九日。
余祐:余永泰四子,字從皞,生於明洪武辛未年(1391年)七月初七,卒於明正統庚申年(1440年)二月二十二日。
餘子良:余禎長子,字士美,生卒年失考。
餘子修:余祜之子,字士醇,生於明宣德丙午年(1[1]426年)正月初四,卒於明弘治年間(1488年至1505年)二月初一。
餘子俊:余祥長子,字士英,生於明宣德戊申年(1428年)五月十一日,卒於明弘治己酉年(1489年)二月十四日。餘子俊,青神(今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青州鄉)人,明景泰庚午年(1450年)舉人,明景泰辛未年(1451年)進士。卒年,“御賜祭葬,謚肅敏”,從初逝至五七,帝遣禮部侍郎倪岳臨祭,七七遣禮部侍郎張悅臨祭至四月十五日,遣禮部尚書耿裕臨祭,特贈太保予謚肅敏。庚戌(弘治庚戌年(1490年))五月奠子俊公於去麒麟塋(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麒麟鄉,古名長泉鄉,麒麟瑩又名西壩子)。
餘子偉:余祥次子,字士奇,生於明正統戊午年(1438年)八月初三日,遺腹子,世系表記載卒於明成化癸已年(1473年)十月十一日,紀年詳述記載卒於明成化丙申年(1476年)十月十八日。(明成化丙申年,子俊移撫陝西,是年十月十八日四世祖子偉公卒,丁酉子俊公調任兵部尚書。餘子俊是明成化十三年丁酉年1477年調任兵部尚書。)
餘妙淑,余祥之女,生卒年失考,嫁馮姓。

存疑待考

余祥在嘉靖《四川總志》卷十二中記載曾化名鄒祥取得進士,查各方史料,鄒祥有記載者與余祥同是青城縣人,同是明永樂十六年戊戌科(1418年)進士,不同處鄒祥是戶部侍郎,余祥是戶部郎中。《四川省青神縣誌》分別記載之。
另據餘子俊(序)及後裔編修的《青神余氏家譜》記載,余祥乃蒙古乞顏部奇渥溫·孛兒只斤氏後人鐵木健第六子余德成次孫。以蒙古皇族身份(雖已改姓余)參加官方考試出仕,且四川同宗余氏皆有知曉,萬一被查證恐有不便,因此化名鄒祥參加各級官方考試也是理所當然。《青神余氏家譜》無化名鄒祥記載,或許是志譜時五服已過,沒有再隱藏身份的必要了。
嘉靖《四川總志》編修者之一的楊慎(楊升庵),本是余祥曾孫余承勛妻兄、詩友、四川同鄉、朝中同僚,同是因為大禮議事件被杖擊免職還家,對余祥身份應該比較熟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