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漢藩,男,漢族,1960年1月生,中共黨員,高中學歷,汕頭市繁盛養殖有限公司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漢藩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0年1月
- 性別:男
個人簡介,人物事跡,
個人簡介
1991年,他與3名家鄉人合辦汕頭市繁盛養殖有限公司,並經奮鬥成為汕頭市粵安建築有限公司第一工程處負責人。靠著雙手致富的余漢藩從沒忘記自己的“根”。長期以來,他省吃儉用,卻將自己大多數財富用於回饋社會、奉獻愛心,在捐資助學、扶貧濟困、志願服務等社會公益活動上,總能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關注貧困戶的生活,10多年來年年捐資慰問貧困民眾,向他們發放棉衣、棉被,每逢重大節日更是積極參與送溫暖活動,年均發放大米10多噸;為了解決貧困民眾的就業問題,他把自己工程隊的工作機會全部給予了來自本地農村的農民工和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為他們提供生活出路;他熱心教育事業,在金平區?江街道、石炮台街道以及濠江區設立教育基金,資助特困生讀書。10多年來共捐款超過500多萬元,受他捐助的學生達幾千名,其中僅資助大學生完成學業的就有40多人;他不僅在各項公益事業中積極奉獻愛心,還主動發動公益活動。在汕頭市創衛達標整治行動中,他發現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牛皮癬”嚴重損害城市形象,便主動組織了一支100多人的清潔隊,上街義務“大掃除”。奧運火炬經過汕頭期間,他又組織了400多人的農民隊伍,統一著裝上街迎接聖火。
余漢藩是汕頭市金平區第一屆人大代表、汕頭市第十二屆人大代表。2010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11年更是汕頭市10大好市民獎的得主。
人物事跡
千里馳援無私奉獻 對大多數汕頭市民來說,余漢藩第一次被公眾所熟知,應該是在“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2008年5月13日,即地震次日,余漢藩掏出自己多年的積蓄30多萬元,購買了2000床棉被、4000件速食麵、1600箱礦泉水等災區急需的救援物資。5月16日,他與幾位運送人員分乘兩輛滿載賑災物資的貨車,從汕頭?浦出發,踏上了千里馳援四川災區的征程。災區之行路途遙遠,條件險惡,餘震不斷,飛沙走石,泥濘難行,其艱難程度難以想像。余漢藩克服了種種困難,日夜兼程,終於在5月20日抵達四川綿竹。當這批物資送到綿竹市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時,被困多天的災區民眾紛紛前來迎接,綿竹市紀委書記緊緊握住余漢藩的手,激動地說:“這批貨物送來得非常及時!謝謝你們了!”
余漢藩千里馳援四川災區的義舉在全市引起了強烈反響,他的事跡也因此出現在我市中考的政治科試題中。題目在列舉了地震發生後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支援災區之後,特別提到余漢藩自籌資金購買賑災物資送往四川綿竹的事例,要求考生分析這種行為體現了什麼精神並談談自己的感受。他的事跡,成為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活教材。
將心比心扶貧幫困
余漢藩原以務農為生,1991年創辦了一支工程隊,承接了汕頭供電公司的一部分供電土建配套工程。工程隊有員工200多人,他把這些工作機會都給予了來自本地農村的農民工和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為他們提供生活出路,為政府分憂。近20年來,他天寒時節給貧困民眾送棉衣發棉被,逢年過節給特困戶送油送米,得知哪裡有特困病患就力所能及雪中送炭……
“已經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了。”余漢藩談起自己所做的這些事情,總是輕描淡寫。他說小時候自己吃過很多苦,十二三歲時曾經兩天沒有一碗飯吃。“將心比心,現在能夠有一點發展,就要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
熱心教育嚴於律己
余漢藩非常熱心教育事業。十多年來,他不僅每年都在金平區?江街道、石炮台街道以及濠江區設立教育基金,資助當地的貧困生,自己還獨力資助了10多名大學生完成大學學業,每名大學生每年資助金額從4000多元到7000多元不等。據不完全統計,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余漢藩用於扶貧、助學的捐款超過500萬元,受助的學生多達幾千人,當地民眾親切地稱他為“農民慈善家”。
余漢藩捐助社會慷慨無私,而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一直保持著農民的本色。儘管他現在經濟上已經富足了,卻不穿名牌,不開名車,身上稍好的幾件衣服還是兒子“孝敬”的,十幾年來也一直開著一輛神龍富康“二手車”。他白手起家,深知一飯一蔬來之不易。以前開洗車場時,工人們中午吃飯,有多餘的便當沒吃就準備倒掉。他看到了,不願意浪費,拿著冷飯回家,晚飯時“回鍋”再炒當作自己的晚餐。
“幫助他人就是一種快樂”——這就是“農民慈善家”余漢藩一直堅持的做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