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月寫作主張
文無定法,尊重每一種出自仁善的寫作。文學,是生命之學,“神”“氣”“情”永遠高貴於“巧”“詞”“章”。
讚賞梁啓超先生之立言“奔迸的表情法”。最為動容的文字,是一口鮮血的噴發。
附:1922年,梁啓超先生在《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第三章“奔迸的表情法”說過這樣一段話:
向來寫情感的,多半是以含蓄蘊藉為原則。像那彈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欖的那點回甘味兒,是我們中國文學家所最樂道。但是有一類的情感,是要忽然奔迸一瀉無餘的。我們可以給這類文學起一外名,叫做“奔迸的表情法。”……凡這一類,都是情感突變,一燒燒到“白熱度”;便一毫不隱瞞,一毫不修飾,照那情感的原樣子,迸裂到字句上。我們既承認情感越發真越發神聖,講真,沒有真得過這一類了。這類文學,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開――至少也是當他作出這幾句話那一秒鐘時候,語句和生命是迸合為一。這種生命是要親歷其境的人自己創造,別人斷乎不能替代。……這些沉痛,都是他心坎中原來有的,所以寫得能夠如此動人。所以這一類我認為是情感文中之聖。
余月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001 《我已經來過》
002 《殤》(《我已經來過》修訂版,正在籌備出版)
部分詩歌:
001 無人的桃花林
002 最後兩片葉子
003 變化
004 古鎮
005 小巷茶樓
006 母親河祭
007 無限的嚮往
008 我在人間愛已毀滅
009 如果心房有簾
010 夜幕下的嵇康
011 與屈原在一起
012 普希金38歲那年
013 熱……
014 說與清風
015 美好時光(2010年10月31日)
016 千紙鶴(2006年11月23日)
017 夢十四行
018 半個月亮
019 大理菊
020 雪
021 512·中國四川
022 最後的熱淚
023 十字路口,此刻亮了紅燈
024 你在編年史不同的年代
025 軍大衣掛在世界的中央
026 你消失了·我親近你對人世的熱愛
027 簫之八章
028 在銀色月光下傾聽你的吟喔
029 才子佳人
030 今日立夏
031 眠·花間
032 十四行詩·念
033 如果……不堪
034 害怕
035 就這樣的坐在你身旁
036 我的心痛陪伴你的眼淚
037 無與倫比
038 照片
039 你是人間四月天
040 再別畫橋
041 桃華
042 思想的疼痛
043 半半歌
044 神話
045 表情
046 寬容
047 夢
048 少年誤
049 這樣聽音樂
050 面對你的愛我象在彌留之際
051 你的神情讓我想起了維特
052 離開在八點半
053 聖誕夜與自己乾杯
054 蜻蜓已經來過
055 2009·從此以後
056 2010·清明節
057 英雄的黎明
058 靜
059 恐懼
060 失眠(2010年5月17日)
061 誰的船歌唱得深幽幽……
062 鴻(2010年4月28日)
部分散文:
001 蒼茫
002 仲夏之夢語
003 斷鴻聲里,立盡斜陽
004 紅塵滾滾
005 暗涌
006 春寒
007 捨不得
008 二十多前的夏季
009 堅強
010 看戲,演戲,看戲與演戲
011 藹然仁者徐先生
012 紅紅,你在那邊可好?
013 一隻沒有腳的鳥
014 快樂在淺處
015 送束鮮花給我的朋友……
016 今夜,一個人聽歌……
017 一夢天翻地覆
018 窗外的蘆葦
019 沉淪狀態中的超越
020 “六年之失”終復得(2006年)
021 又想起了你,紅紅
022 廈門,再見……(2006年)
023 部落格江湖
024 走過這一片叢林,將在哪裡遇見
025 生如夏花之絢麗
026 2007·端午節啦
027 老父老母(2007年7月27日)
028 心·夢(2008年8月30日)
029 《飢餓藝術家》中最震撼人的一句話
030 秦風·蒹葭
031 一顆紅心向太陽
032 語言的形狀是水(2007年1月)
033 說窺
034 故鄉謠
035 萬古春歸夢不歸
036 看一眼,就離開
037 韓綺梅,是誰?
038 不以評價定高低
039 被謬解的幸福
040 難得清醒
041 以生命之輕承受生命之重
042 莊子只能是一時的“心境”
043 流動的書齋
044 當珍珠遭遇公雞COCK
045 風花雪月
046 錦官城,別來無恙
047 陪你去鳳凰
048 笑說李白
049 寫作是一場感冒
050 關於理想主義的對話
051 質疑“平民教育”
052 考試機器的衰竭徵兆
053 一個記憶四分之一個世紀(你跟我的對話)
054 再也想不起的夢
055 月之詩話
056 一次悅讀的結束
057 贏得更深哭一場
058 昏睡
059 漫說中國畫
060 留白
061 晚游黃山湖
062 優雅而壯烈的飛翔
063 同學
064 無言
065 一個人的光影
066 媽媽
067 中國人的生活
短篇小說
001 紅酒·燒酒
002 賣掉幸福,留下愛情……
003 純粹
004 千人中之一人
005 忘了除非醉
006 玉梳
007 在中國畫裡填詞
余月言論
◆ 貧困的人覺得小康的人很幸福,小康的人覺得富有的人很幸福,富有的人覺得更富有的人很幸福。以物質財富論幸福,這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幸福,那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事實上,在沙灘上曬太陽的乞丐,大部分時間笑得比洛克菲勒開心。
◆ 榮譽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你懂得人生無安逸。它總結奮鬥的過去,並不贈予你安逸的未來。所以,獲取榮譽的時候,總是伴隨四個字:繼續努力。
◆ 有人申說,“我並不堅強”。這種申說讓我羨慕。當我們目視一個人平靜地渡過難關,這個人堅強而不自覺,最大的可能,是有其他的力量在支撐著。深刻的悲涼有時會把人送達巨大的幸福。
◆ 機遇非由自己決定。機遇是偶然、社會和他人的賜予,要想得到,前提是承認:我是必須“勞筋骨”“餓體膚”才能獲得機遇的凡人。
◆ 偉人之所以看起來偉大,是因為我們跪著。如果我們站起來會怎么樣?一些人可能矮下去,一些人還是那么偉大。◆ 在一個假話流通的社會,真話反而忸怩作態,或顯得故作強態。假話從容鎮定,真話容易臉紅。但這個時代的真話如同西歐中世紀對真理的堅持,值得敬仰。◆ 付出愛和金錢是自己的選擇,不要天真地期待回報。有人滴水之恩以湧泉相報,也有人只知掠食自保。還有人在估價你付出的高低,尚不知如何報答才沒有虧損自己。也有人沒有能力相報。如有能力,多付出一點,留得一念仁慈,但行好事。山重水複,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忘記曾背自己過河的人。關心別人,也是在報答好人。◆ 在知識儲備和物質占有上,不要嘲笑那些看起來比你貧乏的人。有時,自覺越是有,反而越是無。當那些看似貧乏的人有一天脫下丐服,你會發現,他才是富翁。◆ 如果你在困境,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鬥志和尊嚴。有鬥志,才可產生改變困境的行動。有尊嚴,才不至於一心依賴他人。◆ 能穿過黑暗,是因為內心一直光明。◆ 發自內心,才能進入內心。◆ 人到中年為何憂慮重重?快樂多的人都有一顆孩子般的心。活得像個孩子,快樂就多,一粒遺落草叢的玻璃彈珠就可讓他高興得哈哈大笑。人到中年,越傻越快樂。◆ 真愛是一種很傻的愛,只知道“我愛你”,不追究“你愛我”。世道艱難,人心莫測,真愛悽美,卻是開在壯麗巔峰那朵血紅的花,至善至美,至真至幻。◆ 做一個正直的人,不是力爭去揭露每一樁欺騙。更重要的是,即使被騙也不去騙別人。這跟一個走正道的人被打劫了但不會去打劫別人是一個道理。
◆ 不要總是抱怨世界不乾淨,自己的房子也時常有灰塵。如果每個人都以打掃自家居室的態度打掃這個社會,世界更美好。
◆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走在路上的孩子。小時候走在路上喜歡揀拾地上的石子,偶然擦亮眼睛的彈珠,或是追逐那在草叢翩翩的蝴蝶。大了些,就喜歡揀拾那在眼前游移的風景,那在頭腦中一閃而過的思想,或是追尋那看似虛妄的飛翔的感覺。這種揀拾和追尋,本質上還是孩子。如果我在路上,一定不會停止這種揀拾和追尋。如果有人因為我揀了一塊沾滿泥土的石子放在嘴裡當糖果品嘗而嘲笑,我會認真地告訴他土地的味道,告訴他極目霜天的故鄉的味道。(2011年4月30日)
◆ 1987年曾在一個新辦的報社打工,名為美術編輯兼詩歌編輯,我想還是稱為打工較為合適。社址在湖南嶽陽南湖邊一座閣樓上。回想起來,挺像地下黨的報業場所。為了推銷第一期印出來的報紙,我扛著一大捆報紙在人生地不熟的榮家灣鐵路附近找學校。在兩頓飯沒吃的情況下開出三張訂單。那應該是第一次在一種流浪的狀態下感受到快樂,感受到獨自吃苦然後贏得快樂的幸福。有沒有從此愛上飄泊,愛上飄泊中的精神自由?很難說。一個人處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內心會長出一些新奇的東西,這些東西,對一個人承受苦難是大有益處的。(2011年5月1日)
◆ 陀斯妥耶夫斯基說,“我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這句話讓我了解,為什麼說“托爾斯泰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廣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則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俄文學史上最為坎坷、矛盾、複雜的大家,經歷了監禁、流放、苦役、親人相繼去世、經濟危機、戰爭。與這位偉大的文學家相比,我這俗世一塵是多么的幸運。我還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享受的幸福。所以,我總是想這樣做,向愛我的人,我愛的人,表示歉意。向我愛同時愛我的人,深深地說對不起,請原諒。(2011年5月4日)
◆ 最內在的精神,是孤獨的精神。最神聖的愛,是消解對方孤獨的愛,是相互間對堅強、寬廣、真切、善良的無言的折服。最恐怖的愛,應該是一種強迫的愛。持有這種愛的人不但身體力行實施強迫的行為,而且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強迫對方去愛,強迫對方去迎合,甚至要強迫對方去思念。這種強迫的結果是造成對方把離開當作解放。強迫,是一種有聲或無聲的戰爭。這場戰爭尚在人間出演,看不見的硝煙四起。不管愛與不愛,如果學不會寬容和珍惜,一定得學會放手和祝福。不管哪一種愛,不管相聚或分離,我們都心存感謝。(2011年5月4日)
◆ ”希望自己,不論貧窮、富有,不論順境、逆境,都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世界。因著這一世界的存在,我可以忽視路途上即刻的現在。“(2011年5月7日)
◆ 如果是孤獨讓我遇見幸福,我應該讚美孤獨。(2011年5月7日)
◆ 沒有能力看見靈魂在光明中的飛翔,就不要隨意嘆息黑暗中的坎坷前行。很多時候,對那些情願放棄常識上的幸福,去往艱難險途上的人,我們應懷敬仰之心。
◆ 視寫作是種職業,更多的是理性的駕馭,技巧的拼合。這種寫作更多的是“作”。寫作應該是又一次感冒,是細菌漫延到一種程度的病情的惡化。必須得流淚,頭痛,發燒,種種感冒的症狀齊發,方可得作品的精神底蘊。職業的寫作,沒得寫,也得寫。感冒的寫作,沒得寫就是沒得寫,就等於沒病不能裝病。這樣說頗損文學的詩意,但我確信寫作是一種病。如果是一種病,這種病是多么的高貴、真實和美麗。(2011年5月7日)
◆ 不相信愛,是因為未遇到愛。不相信奇蹟,是因為未遇到奇蹟。如果我在完美的愛前茫然若失,一定是在懷疑自己。如果在奇蹟的面前目瞪口呆,一定是我的能力還不夠讀懂奇蹟的啟示。如果愛和奇蹟同時降臨,我仍然會問自己,如何配得上這份擁有的幸福?如果我本是俗世一塵埃,是否可以這樣觸摸愛的晶瑩的傷痛?是否可以這樣與你並肩寒松吹風,同影積雪映月?是否可以同游蒼山遠靄,同享一份世代的寂寞?如果可以,為何不是那翩然滄海的蝴蝶?(2011年5月7日)
◆ 關於責任。6月19日,父親節。向稱職的父親致敬!不論是父親還是母親,一旦獲得了這個稱謂,就多了一重責任,有了這重責任,就得擔當責任。面對千瘡百孔的自然環境,烏煙瘴氣的人際環境,人慾橫流的文化環境,父母要緊的責任有三:一是給孩子一雙看得見上帝和陷阱的眼睛。蘇大學士給第四個兒子行滿月洗禮,“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做公聊,也許可擔負天下,點撥蒼生,左右乾坤。吾養子女望聰明,求其知曉善惡,敬畏生命,看得清前程。二是給孩子三個行囊,一個背得起的行囊,這個行囊是責任和知識;一個放得下的行囊,這個行囊是地位和財富;一個背得起放得下的行囊,這個行囊是苦難和榮譽。三是最重要的,給孩子一顆悲憫、堅強、精緻、廣闊的心,幸福的根源。◆ 關於閒散。人們喜歡放假,在其閒散。閒散的意義,自不在睡覺睡到自然醒。閒散應在一個精神的放空和充實的過程。平日裡,多數人都在同一輛車上,朝一個方向賓士,上車,下車,吃飯,都有規定的時間。站著還是坐著,也無太大的區別,目的一致,奔忙的內容也差不多。腦子塞滿了,似乎沒想;眼睛塞滿了,似乎沒看;耳朵塞滿了,似乎沒聽;腸子塞滿了,似乎沒吃。因為這一切是大眾的,不是個人的。對這種生活無意苛責,能讓我們放空這一切去獲取個人體驗的閒散確實令人嚮往。閒散是信念。◆ 關於仁慈。比照一些人的擁有而言,另一些人失去了。這些失去的東西,是必需的嗎?對於貓類而言,駿馬失去了一條魚;對於犬類而言,駿馬失去了一根骨頭;對於禿鷲而言,駿馬失去了一塊腐肉……就駿馬而言,青草勝過世上所有的美味。所以,於馬,魚、骨頭、腐肉,都是多餘的東西,失去非意味失去,實意味乾淨。貓類、犬類、禿鷲對駿馬的失去深表同情,十足可笑。或者,這其中,也有人在同情的背後,亦視駿馬為魚,為骨頭,為腐肉,一心趁其不備就大快朵頤,飽口福之樂。駿馬夠聰明,離這些極富同情之心的食肉類動物遠些。如若是因為不懂得駿馬食草而大加同情呢?駿馬可寬厚地接受,給別人提供同情的機會亦是仁慈的光照。同樣,因此嘲笑一隻失去魚、骨頭、腐肉的兔子,也是十分可笑的。於兔子,其天下第一美食,不過是一個清新的蘿蔔。
◆ 關於部落格,零星寫過一些文字。初入部落格,最大的受用就是找到了內在的寧靜的形式,其次才是精神的共享。雖然部落格與私人日記相比更為廣闊,於我,無疑縮小了它的意義和空間,只想將其視為自家茶室,投緣者隨進隨出,品茶對詩論道,不投緣者,來者是客,亦大可不必為難。此處差不多就是精神的第一現場,未故做體面,且不為寫作賺稿費,也就單純地堅持了個人方式,不去遷就他人的真實。部落格至今,亦未採納任何方式刻意引起外界的注意。所以,自以為有權利打掃刻意落於此處的灰塵,並向灰塵大拜而別。存在是什麼?存在是個體的真實。部落格因此才有了魅力。部落格是記錄,不是索求理解的途徑。文字在那裡,生活在那裡,情感在那裡。不是革命幻想,不是道德宣言,不是文學範本,只是一株無公害的農作物,就這樣生長,不需要解說,亦不需要求全而變成他人眼中的大樹。
◆ 關於彼岸。讀《詩經·陳風·澤陂》,有句“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國風》中最具水墨美感的,是對彼岸的描述,最具思念痛覺的,亦是對彼岸的描述。讀書讀得沉悶,再讀讀《澤陂》《漢廣》《蒹葭》,會如推窗一看,涼風吹進,野芳連天,薄霧瀰漫,正在這點刻上,那內心至情、冷眼世情的人正從彼岸凌波而來。彼岸是夢,因內心的執著,彼岸成真。我要說,原本,彼岸是真,艱辛的奔赴,不是奔向異域,只是回歸故園。
◆ 關於生命。一些細微的感動,還是得記下來。暑期的晚上陪孩子散步,路經一條巷道,雖是燈火交錯,綽綽人影還是添了夜的深釅。有歌聲傳來,附近音像店的音高已經熟悉,所以即刻判斷這是賣藝者的歌聲。以為隔得遠,沒想走幾步就遇見了歌者。一對殘疾夫婦,丈夫在小推車上,手持話筒,妻子走在旁邊,雙腳扭曲,但她確實在步行。他們確乎是站立的,身高不到一米。人們往小推車上的一個小箱放錢,雜亂的人流這時自行分開一條道來,讓他們走得順暢些。他們的模樣會讓人想起生命種種荒誕的內蘊,但此刻的情境仍是美好的。一種匆忙的然而純粹的善良,有時只要做到這些。夜色中看不清人們的表情,但空出的道路讓人感觸,素不相識的人們此際似乎有了同等溫度的內心。善良有時就是一個動作,沒有高歌猛進的激昂。善良讓炎熱的夏夜有了清幽幽的氣氛,那在迢遠長途艱難前行的夫妻也不是一無依傍。——你不知何時會突然進入人生冷冷的幽景,遭遇那些被上帝忽視的寂寂的魂靈,也不知為何同而為人,自己憑什麼得了上帝的厚愛,不是他們,而是看著他們的自己。眾相紛紜,最後殊途同歸,與他們共熔一爐。而生命的歷程,是如此不同。
◆ 關於忙碌。我以為閒散有一縷道宗之氣,而忙碌自然是煙火的。因為先前的懶散,我的八月成了奔波的八月。車上車下,2路車,19路車,19路車,2路車,要不就在朋友的車上。昨天在車上急於給別人讓道,沒站穩,踩了美女的腳,美女尖叫。這濃烈的人煙味,不比無人之境適合自我遣懷,倒是親近了群居動物的關係。忙碌是人流中的,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再忙,也不叫忙碌。比方夜深時的作文引句,從時間形式和心理節奏上都是靜謐的,通宵達旦,經歷的是施施然的舒緩的愉快,這時津浦無人,雲接寒野,人可以在永恆的幻象之中,時間可慢可快的流逝,字可以隨聽天意流之筆端,哪會有匆忙的感覺。忙碌是因為外來目標的強迫,或是目標太多,一個目標還未達到,另一個目標又已開始,一路匆匆,奔赴一個個的站點。表面上看這樣的奔赴似乎開闊了視界,實際因為負載堵塞了生命美的通道,使生命不能察受其美。話又可以這樣說,沒有人生路上的忙碌,怎么知道新一站的風景呢?人生就這一次,總是要不虛此行。多么矛盾!八月江南雨水多,車窗玻璃時可見斜斜的水痕如同幾行清淚,好在忙碌之中亦可凝聚意念,遠遠地戀著那些澹煙微茫的事情。這樣在奔赴的路途就有幾絲夢的弦絲昏昏默默地潛行,縱然熙熙攘攘,也能感覺是在半空淺酌這人世的塵火,靈魂還持有自由自在的一部分,還持有豪邁恣意的一部分。老杜說得好啊,“側身天地常懷古,獨立蒼茫自詠詩”,側身,是個若即若離的角度,是出世入世之間;獨立,是自持自守,亦是自由自在。可惜老杜說得酣暢,做得逼仄,現時人要實踐起來,出與入的比例怕也難以定奪,而精神的超邁,是可不擇時不擇地從天地間感受怡悅的。
◆ 關於理想。有一段時間,反反覆覆聽刀郎的《花瓣下的種子》,沉浸其中,是因為這首歌和他的其它歌一樣,有一種清空無翳的遼遠的傷感,不同之處,這首歌有它自己的異風,這異風就在它的傷感之不可名狀。“種子(我)”夢著如詩的生活, 卻沒有“理想”,詩化的生活本就是理想,而我沒有理想,歌中彰然的“理想”是什麼?理想不是詩化生活的指引,這裡似乎是在詩化生活的對面,成為了阻礙。“我”四處遊蕩,我在路上,我不尋求理想,我又在尋求什麼?《花瓣下的種子》傾訴的對象是“姑娘”,仍是愛情童話屋中的詠嘆,因對“理想”的質疑和否定,歌曲有了特殊的氣質,凝聚了人生經驗的隱憂,歌聲適宜更廣泛的精神寄託愁思。《花瓣下的種子》給理想一層悽然的霧靄,有“理想”,非我所想,沒有“理想”,卻讓姑娘絕望,在人生的旅途,到底是要有理想還是不要理想?理想居於生命,到底是什麼模樣?“理想”是一個多么篤定的“理想的詞”,在刀郎的歌中第一次變得模糊而無端由。詩的生活,才是令人嚮往而面目清晰的,但因“理想”的不在,詩的生活也似乎不在。多少細弦纏繞,多少矛盾糾結!“我沒有理想”,“我”也“沒有辦法”。
關於《我已經來過》
◆ 鮮明的時代印記與強烈的作者情感。這部長篇以鄉鎮教師田君未與韓綺梅的事業與愛情為主線,把他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放在廣闊的社會大背景下次第展開,反映了社會轉型期改革與守舊、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增強了小說的思想性與厚重感。它不是單純的愛情小說,也不單局限於教育戰線,還涉及到執政理念、環境保護、人文意識、領導作風、可持續發展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通過故事情節的層層推進和各色人等的淋漓表現,比較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矛盾、改革阻力、思想碰撞等等。作者的思索、見解、憂慮、追求,體現在主人公身上,流露於字裡行間。我邊看邊受觸動,不禁為田君未的率直剛正、寧折不彎而叫好;為韓綺梅的患得患失、優柔寡斷而惋惜;為舊勢力的頑固、偽君子的卑鄙而憤慨;為主人公在事業、愛情上的悲痛遭遇和結局而流淚。忍不住提筆在書頁上寫下了“現實寫照”、“一針見血”、“如此反差”、“擲地有聲”、“不該如此”等評語。誠如作者所言:“《我已經來過》是情感累積的必然。”正由於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貫穿始終,因而影響無處不在,感染讀者是必然的結果。
——徐立則《讀〈我已經來過〉》
◆ 讀罷小說,百感交集,說不清是我用心進入韓綺梅的內心世界,還是韓綺梅的內心世界吸引我進去。她是一個典型,一個生於毛澤東時代,長於改革開放年代,受煎熬於世紀之交,背負著沉重的精神枷鎖,缺乏信仰,精神常常流浪,又要努力地固守信仰,固守純淨的心靈家園的女性形象,一個堅強的弱者!這個形象,雖說歷經改革開放的風風雨雨,但仍舊具備獨特的中國傳統女性的氣質和做派,堅忍著上一輩巨大的心理落差帶來的沉重的負荷,經受著因為時代狂熱的退潮而帶來的無所適叢和莫衷一是,被動又不容分說地捲入到混亂無序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戀愛婚姻以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棵冰清玉潔的梅花混雜在滾滾紅塵里,追求一兩卻反動十斤,可以說是滿目瘡痍,遍體鱗傷,心力交瘁,柔腸寸斷!她痛苦壓抑我也痛苦壓抑;她內心掀起狂濤,我也胸中疊出巨瀾;她內心有一個最柔軟的“帶淚並且不可碰觸的”的角落,我好像也有了不勝槳力易被吹皺的一池春水!在人世間,一句發自肺腑的溫情話語,一個沒有雲翳的清澈眼眸,一片飛蛾撲火般熱烈的赤子之心,讓韓綺梅淚落,也讓我涕零。為了堅持,她只有離開。因此,我說這是一部現實感很強的小說!連著墨不多的大學哲學老師、學生會主席、“糖精的甜”、一位老師向羅蕭田敘說的那個怪學生,都給我鮮活的印象,更不用說田君未等血肉豐滿、形神各異的主角或者次主角了!
——高念斌
◆ 有些書,翻翻就夠了。對本地作者的書,尤其謹慎。接觸過的本地作者的作品,大多數文學性不強。因此雖很好奇,卻總怕失望。
第一次,我在書店江陰本土作家的專櫃前看到這本書。封面上淡黃色作底,圖案是一幅古拙疏朗的寫意水墨畫,大開頁,厚厚的,拿在手裡,很有份量。這樣的裝幀設計,大氣沉靜,第一眼就喜歡。隨手翻看了幾頁,用詞遣句,精緻淡雅。但我習慣性地對新出版的書籍懷有戒心。五十萬字的篇幅,也令人望而生畏。能否讀完它?我不無擔心。在書櫃前,徘徊又徘徊,最後,終於放下了。
第二次去書店,忍不住,又轉到專櫃前。認認真真地讀了幾頁文字。故事很感人,情節很曲折。但仍是心存疑慮。怕錯過了好書懊悔,又怕讀後失望。患得患失,舉棋不定。
思忖良久,心裡終是放不下。第三次去書店,直奔主題,把這本書帶回了家。
這是一本適合在靜靜的夜晚細細品味的書。它的語言清新唯美,感情純真飽滿,情節簡單又曲折。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典型的“學院派”風格,通篇透著“正氣、文氣、雅氣”,這在當下浮燥的文本中是極為少見的。
作者的行文具有詩的節奏和端莊典雅的韻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當然也有些個別段落的文字表達過於周正,欠生動,有些地方為了完整闡述主人公的教育理念、教學思想(一個很可理解的原因即是作者的職業與主人公相同,對教育事業,與主人公有著同樣的熱愛),稍顯冗長,令讀者失去耐心。但文字是真誠的,作者絕不是堆砌詞藻,是心中充沛的感情奔涌至筆端,激情難抑。
這樣的文本,少了幾許人間的煙火氣,也許不會流行,卻耐讀,經得起時間的淘洗。
……作為一部作品,作者講述了一個堅貞不渝、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正直、熱血、才華橫溢、忠誠於愛情、執著於人本教育的理想化的男性形象;一個美麗、柔弱、孤高、敬業、具有犧牲精神的傳統女性形象。我被這樣一個柏拉圖式的愛情故事感動,為兩顆善良而高貴的心靈嘆息。主人公微妙的情感世界已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我在書中,觸摸到了自己的脈搏和心跳。作品是成功的。
——梁鳳玉《我已經來過,我已經愛過——讀余月〈我已經來過〉》
◆ 昨晚終於拿到委託同學帶的一本小說<<我已經來過>>,這本小說我惦記了兩年.兩年前讀過這本小說,但未曾擁有它.當初的悸動還宛如昨日.此後談及小說,常常說起這部,說起看它的過程和感受.也許無人能理解,我在冬天深夜終於讀完這部小說,合上書,竟幾次坐起,狠狠抽泣. 我總是這樣描述它:他不同於其它的小說,你讀它,就好象站在四合院的樓上,看著院子裡發生的一切.你總無法用確定的語言來描述書里每個人物,因為他們身上有你的嚮往,有你內心的影子.書的前頁,有一張空白的紙,下方寫著:此書獻給---明知純潔與死亡相似,卻堅持忠於純潔的人.這話在讀書之前,你也許會覺得做作.可當我讀完它,在看到這句話時.又是一陣淚如雨下. 昨晚,得到了這本書.小心翼翼地在臥室里翻開它,看著裡面熟悉的文字,一個章節後,枕巾濕了。合上書,把它放在枕邊,眼睛脹得生疼生疼.日記里還躺著兩年前為它裡面一個主人公寫的一句話:是的,明知純潔與死亡相似卻忠於純潔,走吧,田君未,帶著唯一擁有過的愛情走吧,就像你已經來過.
——梅子 新浪部落格《我已經來過》
◆ 我很驚異於自己在半夜寫下宿命兩個字。這是怎么樣的時代?這是怎么樣的世界?仍是回到了起初的問題。韓綺梅的經歷,是這部小說觸動我最多的部分。她的家庭,尤其是她的母親對傳統封建的固守對光宗耀祖的渴望讓她母親自己生活的極不正常,而韓對自己母親的孝順其實也是無力反抗後習慣性的順從則是整部小說的韓的二分之一行為的根源,當然另外二分之一來源於由田君未的詩歌、行動。我本來覺得困惑,為什麼八十年代末畢業的大學生仍可能生活在這樣一個壓抑的環境裡,但我後來認可了作者設定的這樣的一個環境,尤其是想到這可能是作者自身經歷的某些反映。韓的想法和行為往往是矛盾的,我個人甚至她應該是九十年代招搖跋扈的年輕女性的前夜。可惜,她的態度決定了她的宿命只能是在前夜而等待不到黎明了。
——張志華
◆ 這部以愛情和事業為交叉線索的容量極大的長篇小說,故事情節曲折明晰,人物性格立體鮮明,語言簡潔流暢。通過韓綺梅與田君未兩人事業上愛情上的順逆頓挫,來折射一代鄉鎮教師的精神境界與道德理想的真實的內涵與現實困境。小說深度刻畫社會轉型期的文明與野蠻、進步與倒退的較量搏鬥,詰問與思考、倫理與細節交融滲透,有耐人尋味的可讀性與哲理性。
——《江陰文藝界》